寒山诗的雅俗跨界与文学史价值

2019-07-26 12:08李建军
杜甫研究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寒山

李建军

寒山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我国唐代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东亚宗教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皆具突出价值。关于寒山身份,学界有“并非实有”论、“实有其人”论、“诗人群体”论等争议。关于寒山生活年代,学界有隋季至唐初、初唐至中唐、盛唐至中唐等说法。关于寒山籍贯,学界有长安说、咸阳说、天台说等推论。关于寒山生平经历和思想历程,学界大都认为其历经科举失意、流落江南、隐居寒山等人生节点,也大都认为其历经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由佛入禅的思想节点。综合学界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寒山是从盛唐至中唐(时代跨度)、由咸京至天台(迁徙路线)、由儒道至佛禅(思想历程)的一位隐逸诗人。

一、“有人笑我诗”:寒山诗之俗与非诗化表达

现存313首寒山诗中,有50余首标准的格律诗,另外还有50余首诗在押韵、对仗方面大致符合格律诗要求,只是平仄不够讲究、或有“失粘”“失对”现象,学界称为“古风式律诗”,上述两种合计100余首。这100余首诗不仅在格律方面符合或大致符合近体诗要求,而且在遣词用字、使事用典、意境营造等方面都颇为典雅,可以称为雅诗。除此之外的200余首诗,大多为亦诗亦偈的通俗白话诗,可以称为俗诗。细读这些俗诗,可以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一)讽时劝世:“向外”诗歌之俗

寒山的200余首俗诗,从题材和内容上讲,大多为描摹社会、针砭时弊的风俗诗,慨叹人生、求仙访道的仙道诗,以及苦口婆心、劝人皈依的佛禅诗。这些诗从功能上看,多为“向外”(讽时劝世)之诗。

(二)非诗化表达:“不可复以诗格绳之”

二、“我诗合典雅”:寒山诗之雅与诗化表达

(一)写心悟道:“向内”诗歌之雅

寒山的100余首雅诗,从题材和内容上讲,大多为抚今追昔、思乡念亲的自叙诗,悠然山水、绝尘拔俗的隐逸诗,以及明心见性、空灵清澈的禅境诗。这些诗从功能上看,多为“向内”(写心悟道)之诗。

寒山的禅境诗约20余首,与其直白地化用禅典、运用禅语、阐发禅理的诗偈相比,这些诗多以象喻理、以境示心,表达禅悟之趣、禅境之空。如“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二〇〇),以众星点缀下晶莹明亮的青天明月,比喻空灵澄澈的佛心。又如“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二八七),用“高高峰顶”“青天孤月”喻自性本体,用寒泉喻色界,表达超越色界、顿悟自性而无法用语言和声音描绘的禅悟境界。

(二)诗化表达:“骚人风雅之致”

寒山雅诗在韵律方面也可圈可点,特别是其中50余首格律谨严的诗作,既有“精湛”的“境界”,又有“谐和”的“声韵”,可谓文质兼美。先看五言绝句,如“闲游华顶上,日朗昼光辉。四顾晴空里,白云同鹤飞”(一六七),完全合乎平仄,谐和的声韵传达出动静相摄、体用不分的玄妙境界。再看七言绝句,如“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书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一八二),也是完全合辙押韵,描绘出超然解脱、任运自如的禅境。再看五言律诗,如“以我栖迟处,幽深难可论。无风萝自动,不雾竹长昏。涧水缘谁咽,山云忽自屯。午时庵内坐,始觉日头暾”(一七七),平仄谐和,颔联、颈联的对仗亦非常工巧,刻画出清幽深邃的物境和澹然超逸的心境。再看七言律诗,如“云山叠叠连天碧,路僻林深无客游。远望孤蟾明皎皎,近闻群鸟语啾啾。老夫独坐栖青嶂,少室闲居任白头。可叹往年与今日,无心还似水东流”(一二三),合乎格律,声韵优美,中间两联对仗亦工整精巧,刻绘出幽隐寒山的超逸境界,折射出委任自然的隐者情怀。寒山还有50余首“古风式律诗”,有失对、失粘等平仄不合的现象,但仍然大体符合格律诗在用韵、对仗等方面的要求,声韵也大致谐和。同时,这些诗在意境营构等方面同样颇具匠心,也是文人化的雅诗。

寒山雅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更有戛戛独造之处。寒山诗中的叠音词用得非常多,既使音韵优美和谐,又使描绘生动传神。寒山313首诗中有81首诗使用了137次叠音词,即四分之一的诗篇使用了叠音词,使用叠音词的诗篇平均每篇使用了1.7次叠音词,这样高的叠音词使用频次在唐代诗人中是非常少见的。值得注意的是,寒山使用叠音词的诗篇不仅存在于雅诗中,也存在于俗诗中,但以前者为主。寒山有两首五言雅诗,每句都有叠音,每联都讲对仗:

上一首是在每句开头处用叠音词,下一首是在每句结尾处用叠音词,每联都基本对仗工稳,营造出天籁般的谐和音韵,烘托出神仙般的清幽境界,这样高超的语言造诣绝非一般文士所能及。寒山的七言雅诗亦大量使用叠音词,如“汝为埋头痴兀兀,爱向无明罗刹窟。再三劝你早修行,是你顽痴心恍惚。不肯信受寒山语,转转倍加业汩汩。直待斩首作两段,方知自身奴贼物”(八九),诗中“兀兀”“转转”“汩汩”等叠音词增添了诗歌的音乐美。寒山的三言诗亦使用叠音词,如“寒山道,无人到。若能行,称十号。有蝉鸣,无鸦噪。黄叶落,白云扫。石磊磊,山隩隩。我独居,名善导。子细看,何相好”(三〇六),其中“磊磊”“隩隩”等叠音词也增添了诗歌的声韵之美。寒山诗的叠音词使用不仅广泛,而且巧妙。如“青萝疏麓麓,碧涧响联联。腾腾且安乐,悠悠自清闲”(二六八),每句都有叠音词,但上一联的叠音词都出现于句末,下一联的叠音词都出现于句首,叠音词使用的交叉错落,使音韵起伏变化而臻于谐和。另外,寒山诗中的联绵词也用得多、用得好,并且常与叠音词联袂登场、联合使用,制造出奇佳的语言效果。如“可贵一名山,七宝何能比。松月飕飕冷,云霞片片起。匼匝几重山,回还多少里。溪涧静澄澄,快乐无穷已”(二六四),颔联使用叠音词“飕飕”“片片”,颈联使用叠韵连绵词“匼匝”和双声连绵词“回还”,尾联又使用叠音词“澄澄”,酿造出起伏变化、疏密有致的音韵效果。这样高超的语言技巧酿造出浓郁的诗意,真可谓得“骚人风雅之致”。

三、“不烦郑氏笺”:寒山诗的雅俗跨界与贯通

(一)以雅写俗,俗中透雅

寒山诗云:

两相对照,可见王梵志诗中的贫穷汉乃是挣扎于社会底层、朝不保夕的贫苦农民,而寒山诗中的贫穷汉则是“六艺尽皆通”却怀才不遇、漂泊流浪的落魄文士,两种形象可能正是王梵志与寒山子自我身份的不同写照。虽然两诗都是俗诗,但后者却从俗中隐隐透出文士的雅来。

再如同样谈论生死的俗诗,王梵志诗云:

寒山诗云:

两相对照,可见王梵志诗对生死并不坦然,还停留在“轮回转动急,生死不由你”的感慨和无奈,而寒山诗则已悟透生死大关,臻于“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的达观和超然。从艺术上分析,王梵志诗以浅俗的议论终篇,可谓彻头彻尾的通俗诗,而寒山诗则以冰水转换为喻,说明生死循环、相依相成,贴切生动而义理粲然,虽然并不合乎格律而仍属通俗诗,但其深刻超迈的义理、形象精警的表达,已是传统文士雅诗的风范。

(二)引俗入雅,雅中带俗

寒山不仅以雅写俗,俗中透雅,而且引俗入雅,雅中带俗。其100余首雅诗中,或借鉴民歌的写法,或运用民间的口语,与俗诗相仿佛,同样充溢着清新的民间气息。寒山诗中有数篇描绘年轻女子的雅诗,颇有乐府民歌的韵味,如:

春女炫容仪,相将南陌陲。看花愁日晚,隐树怕风吹。年少从傍来,白马黄金羁。何须久相弄,儿家夫婿知。(六一)

寒山诗中有大量的民间口语,不仅充溢在俗诗中,也点缀于雅诗里。如“蹭蹬诸贫士,饥寒成至极。闲居好作诗,札札用心力。贱他言孰采,劝君休叹息。题安餬饼上,乞狗也不吃”(九九),其中“乞狗也不吃”就是典型的民间口语,非常俚俗,但寒山将其点缀于叙写贫士怀才不遇的雅诗中,雅俗谐和,辉映成趣。又如“骝马珊瑚鞭,驱驰洛阳道。自矜美少年,不信有衰老。白发会应生,红颜岂长保。但看北邙山,个是蓬莱岛”(四七),其中“不信有衰老”“个是”也是典型的世俗白话,寒山将其缀入感慨青春易逝的雅诗中,也丝毫没有违和感。再如“二仪既开辟,人乃居其中。迷汝即吐雾,醒汝即吹风。惜汝即富贵,夺汝即贫穷。碌碌群汉子,万事由天公”(二五四)中的“汉子”“我在村中住,众推无比方。昨日到城下,却被狗形相。或嫌袴太窄,或说衫少长。挛却鹞子眼,雀儿舞堂堂”(二二三)中的“雀儿”“恶趣甚茫茫,冥冥无日光。人间八百岁,未抵半宵长。此等诸痴子,论情甚可伤。劝君求出离,认取法中王”(九〇)中的“痴子”,都是民间口语,寒山将其镶嵌于雅诗中,都是非常恰切。

(三)贯通雅俗,游刃两界

寒山之诗,既能俚俗,又能典雅,还能俗中透雅和雅中带俗,真正做到了在雅俗两界游刃有余。我们下面来对读寒山慨叹红颜易老、青春易逝的三首诗,可以有更深的体会:

侬家暂下山,入到城隍里。逢见一群女,端正容貌美。头戴蜀样花,燕脂涂粉腻。金钏镂银朵,罗衣绯红紫。朱颜类神仙,香带氛氳气。时人皆顾眄,痴爱染心意。谓言世无双,魂影随他去。狗咬枯骨头,虚自舐齿唇。不解返思量,与畜何曾异。今成白发婆,老陋若精魅。无始由狗心,不超解脱地。(一七〇)

玉堂挂珠帘,中有婵娟子。其貌胜神仙,容华若桃李。东家春雾台,西舍秋风起。更过三十年,还成甘蔗滓。(一三)

城中蛾眉女,珠佩何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长歌三日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一四)

四、“即自流天下”:跨界贯通的文学史价值

(一)跨界贯通的整体基调

(二)跨界贯通的原因分析

寒山的前半生经历(三十岁前)使其具备雅文化的深厚积淀,后半生经历又使其深受俗文化的熏染。寒山大约于“安史之乱”后,从长安一带迁徙至天台,落魄为乡野村民,接触到底层社会。“出生三十年,尝游千万里。行江春草合,入塞红尘起。炼药空求仙,读书兼咏史。今日归寒山,枕流兼洗耳”(三〇二),乃是其早年行走千万里,最后归隐天台寒山的写照。“大有饥寒客,生将兽鱼殊。长存磨石下,时哭路边隅。累日空思饭,终冬不识襦。唯赉一束草,并带五升麸”(一一六),描绘饥寒交迫的惨状,可能就是其自身经历的折射。寒山诗中有大量描绘底层社会世态人情的俗诗,惟妙惟肖,与其底层生活经历的滋养息息相关。

寒山既能出入三教,又能贯通雅俗,于是使得其诗在阐发儒释道思想之际,既能以俗诗呈现,又能以雅诗呈现,真正做到了三教之间、雅俗之际的自由出入。

(三)跨界贯通的深远影响

注释:

①“并非实有”论,如日本学者大田悌藏:《寒山诗解说》(曹潜译,《东南文化》1990年第6期)认为唐代可能并无寒山其人,“有禅僧道翘者,假名寒山、拾得,赋诗述怀,使时俗视彼等为狂士而已”;“实有其人”论,如罗时进:《唐诗演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钱学烈:《寒山拾得诗校评》(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陈耀东:《寒山诗集版本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陈慧剑:《寒山子研究》(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版)等认为寒山其人确实存在,寒山诗即为其人所作;“诗人群体”论,如孙昌武:《寒山传说与寒山诗》(《南开文学研究1987》,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陈引驰:《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等认为寒山诗非寒山一人所作,寒山乃是一个诗人群体。

②“隋季至唐初”说,如托名初唐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闾丘胤撰《寒山子诗集序》,又如宋元诗人方回有诗云:“我读寒山拾得诗,唐初武德贞观时。此必前朝老进士,开皇大业不仕隋。”(《桐江续集》卷二八《题寒山拾得画像》)“初唐至中唐”说,如胡适认为寒山生卒年为700-780年(《白话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余嘉锡推断为691-795年(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二〇,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50-1264页),钱穆推断为680-810年(《读书散记两篇·读寒山诗》,香港《新亚书院学术年刊》1959年第1期),张伯伟推断为708-810年(《禅与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4-234页)。“盛唐至中唐”说,如孙昌武推断为750-820年(孙昌武《寒山传说与寒山诗》,载《南开文学研究1987》),陈慧剑推断为720-840年(《寒山时代的考证》,《中国诗季刊》第4卷第3期),钱学烈推断为725-830年(《寒山拾得诗校评·前言》),罗时进推断为726-826年(《有关寒山生平的若干问题探考》,日本帝冢山学院大学《中国文化论丛》第9号)。

③“长安”说,如钱学烈:《寒山拾得诗校评·前言》依据寒山诗“哀哉百年内,肠断忆咸京”等内证,指出诗中“咸京”泛指国都,寒山原为长安人。“咸阳”说,如张伯伟:(《禅与诗学》第八章《寒山诗与禅宗》)、李振杰:《寒山和他的诗》(《文学评论》1983年第6期)指出“肠断忆咸京”中的“咸京”应指咸阳。“天台”说,如台湾学者魏子云:《寒山子其人其诗之我观》认为寒山是天台一带的人(《联合报》1970年4月19日-21日)。

④详参钱学烈:《寒山拾得诗校评·前言》(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张伯伟:《禅与诗学》第八章《寒山诗与禅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何善蒙:《隐逸诗人寒山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崔小敬:《寒山:一种文化现象的探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⑤详参何善蒙:《隐逸诗人寒山传》第九章“灵府结诗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244页。

⑥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38页。

⑦转引自刘玉才:《〈寒山子诗集〉早期刊本源流钩沉》,《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6期。

⑧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13页。

⑨黄山轩:《寒山诗笺注》,台湾善言文摘社1970年版;曾普信:《寒山诗解》,台湾华光书局1971年版。

猜你喜欢
寒山
果而默的诗
寒山之花,异域之果
险些误导了我的“寒山问拾得”
寒山即景
寒山
康村观雪(新韵)
险些误导了我的“寒山问拾得”
Poet’s Peak
和合二仙
过几年且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