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活动化”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

2019-07-25 05:48陈静
课外语文·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活动化基本特征语文教学

陈静

【摘要】“活动化”语文教学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潮,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观。语文素养视野下的“活动化”阅读课堂是自主阅读的课堂,是“言意互换”的课堂,是语言实践的课堂,是书声琅琅的课堂。

【关键词】“活动化”;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活动化”语文教学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潮,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观。它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追求目标,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注重学生学的过程,更强调学生思维的展示过程。如果把“活动化”语文课堂教学放在培养学生的素养视野下来考量,笔者认为,其应具备如下基本特征。

一、语文素养视野下的“活动化”阅读课堂是自主阅读的课堂

在“活动化”的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主动的、积极参与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学单”,引导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充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识、写、读、背、做、说、习”这些基本功的训练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也不是靠烦琐分析出来的,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构建才能形成。在“活动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来展开学习,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品尝探索的快乐,享受成功的体验,在课堂上让学生端端正正写字,认认真真听讲,温文尔雅说话,声情并茂朗读,扎实地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增强对母语文化的热爱,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活动化”课堂教学的引领下,在课堂上做到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述说自己的学习体验和探索历程,分享学习成果,讲述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汇报、质疑拓展等教学环节,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唤醒者。

二、语文素养视野下的“活动化”阅读课堂是“言意互换”的课堂

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生活体验和感悟把具体的事、物、人通过文字符号记录下来,而我们读者阅读这样一篇篇课文就是遵循作者的思想和思路进行倒推的结果,运用读者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再把白纸黑字还原成具体可感的事、物、人,并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的喜怒乐愁。这也就是阅读过程中“意”的转换,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理解课文内容的层面。但课标要求我们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阅读教学要完成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这一重要任务,不光是理解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把握作者是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技巧和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语言学习中,从阅读中获得祖国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这就是“言”的转换,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学习表达。阅读教学只有经历了“言意互换”这两个层面的过程,才是真正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走了“两个来回”。从“言”到“意”,就是借助作品,通過阅读理解,提取文本信息,借助生活和想象构建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一对话的过程是多层面的、立体的对话,既有与作品的对话,又有与作者的对话,还有与读者自己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理解和感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逐步形成理解、感知、批判、鉴赏等阅读能力,并从中获取“审美体验”和“认识世界”。从“意”到“言”,就是一个学习表达的过程。阅读教学进入到学习的第二个层面,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一篇篇具体可感的文章,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品读赏析,把玩体味,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技巧,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表达和写作中加以灵活运用,实现由“意”到“言”的转换。感知,是“言意转换”的初步阶段;对话,是“言意转换”的深化阶段;体验,是“言意转换”的融会阶段;建构,是“言意转换”的创造阶段。“活动化”的阅读教学通过创设的语言情境场,让学生在生趣盎然的学习活动中,使“言意转换”成为可能。

三、语文素养视野下的“活动化”阅读课堂是语言实践的课堂

在“活动化”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争创设学生语言习得的言语交际情境,并且这些情境要有真实感,学生才能真正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的语言素养才能得到有效训练。在“活动化”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课堂中的活动设计,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场,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历程。如在教学《九色鹿》一课时,我通过“色彩接力,激活学习—自主研读,疏理情节—自我建构,对话文本—现场访谈,学会感恩—模拟表演,深化理解—改编课文,转化运用”等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创造相应的学习场景,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但对话了文本,理解了课文,还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发展了语言,提升了语文素养。课堂中,学生学得饶有兴趣,体验真实,感到愉悦和满足,经历了深化学习的过程。

四、语文素养视野下的“活动化”阅读课堂是书声琅琅的课堂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朗读应成为实施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课堂上应是书声琅琅。学生应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理解,有所创造,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在读中传承祖国的文化和母语的奥妙。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放声朗读,张扬青春,放飞思绪,享受生命,体验成长的快乐。只有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没有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不是好的语文课。教师要根据文体的特点,教学的需要进行有效的指导朗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范读、领读、齐读、个别读、导读、引读、轻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理解课文,学习写法,体会语言的美,提升思维,学会鉴赏,形成语感,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

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学生自己,与教师多层对话的过程,而朗读就是最好的对话形式。只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才能从文本中体会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才能引起学生与作者共鸣,与文本共鸣。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亲密接触文本语言,构建与文本对话的场景,感悟文本内容,让学生心灵有所感悟,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琅琅的书声应是阅读课堂教学的常态,应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潜心文本,用心朗读,主动体悟,以心灵触动心灵,用情感感染情感,让学生与生命对话,使学生在阅读一篇篇的文本中经历生命的体验,享受到阅读的愉悦,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要以情导读。读要体现目的、层次和过程。让阅读教学充满琅琅的读书声,让学生的心灵在读书中得到滋养,让生命在阅读中得到张扬。

总之,素养是后天训练所养成的,不是靠教师的分析讲解教出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分享思维顿悟的快感,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感悟语言之精妙,体会人生之百味。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表达等手段,积极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活动场景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方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活动化基本特征语文教学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活动化的设计
长株潭水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保护修复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化教学探索
构建活动化的低年级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