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研究①

2019-07-25 05:47马驰骋张坤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5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校企职业院校

马驰骋 张坤

[摘           要]  现代学徒制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工学相结合、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更高形式,是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与企业各自优势的重要方式。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推行中,“校热企冷”现象亟须解决,探索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314-03

一、“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由传统的“理论+技能”的普通教育模式和校企合作的“订单班”“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向“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转换,当前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模式还属于探索阶段,在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点需要解决。

(一)政策实际落地效果不明显

从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开始,教育部职教司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及其规律,不断完善关于现代学徒制教育相关指导的意见与政策,国务院也将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列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近几年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响应国家政策,结合地方实际,进行区域试点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发展。但是在制定本地区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办法的过程中,政策落实有难度。

职业教育面向各行各业,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同时,各个职业院校专业配置、师资力量、硬件软件以及专业特色等又不相同,这就需要从政策上能够根据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变通,而不是一味死搬硬套国家政策,造成实际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执行难、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确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时,可以根据职业院校特色和本地行业企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政策及试点意见的制定,如:明确试点规模、试点层次和实施步骤等。这样更有利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推行。

(二)“校热企冷”现象仍需改变

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直接面向企业的岗位需求,校企合作就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也是建立在校企共同培养的基础之上,校企共赢才是现代学徒制能够有效运转的基础保障。从职业角度来看,现代学徒制更有利于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进行对接,完成学生从工人的过渡,还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及实践方面的优势,真正实现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但是,目前我国关于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多呈现出松散、短期的合作倾向,大部分参与的企业并没有发挥好其应承担的培养职责,或者发挥得不够。

从传统职业教育到职业教育实现工学结合,再到订单联合培养,再到现在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行业企业正一步步参与到职业教学中来,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从未停止对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探索,职业院校如何为企业提供符合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企业的实际需求如何体现,一直是困扰校企合作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职业院校一直为企业输送着技术人才,为企业的继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提供了人才支撑。但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校热企冷”的现象一直存在。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过程中,企业对深化校企合作、开展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热情依旧不高,在校企专业技能共同培养方面投入不足。对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教材的开发等方面积极性不高。担心人才流失、害怕学生影响正常生产等因素成为扼制企业对校企合作热情的主要原因。

(三)职业院校吸引企业合作能力不足

我国共有职业院校1万多所,开设专业近千个,职业教育已经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也已成为我国人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中的问题,职业院校及专业的庞大数量,与行业企业形成鲜明对比。校企合作,企业的参与是不可缺失的部分,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主要是看中职业院校在技术与优质人才资源方面的支持,但职业院校水平及条件参差不齐,不同专业科研实验及科研能力相对较弱,且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过重,较难兼顾企业技术的研发,同时学生素质与高等教育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仍然存在差距,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期望不能得到满足,对企业的合作吸引能力整体较弱。

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能够顺利推行的关键,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出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解决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对接过程中,学生技能掌握与企业需求差距的难点;满足学生对实际生产一线的技能学习要求,同时对生产一线有一定的了解,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技能型人才,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及产教联盟的发展,实现以一个优势产业带动一个优势专业,一个优势专业形成一个优势产业的发展目标。

(一)深入企业调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以订單班、冠名班为主,教育教学以学校为主开展,在校期间以基础教学为主,中间穿插企业相关介绍、企业所需基础理论等知识。按照教学安排学生真正接触企业需到第五学期,利用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学生进入合作企业,不过受限于教学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多以学习企业文化、观摩了解生产过程为主,校企合作成效不高。同时,培养出的学生虽然能够胜任企业相关岗位工作,但是与企业发展需求还是有一定差距。

在课题调研过程中,通过组织行业内相关企业会谈,在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政府间构建合作桥梁,利用职业院校特有的信息资源及教育资源,通过与行业企业一同合作,结合现有洛阳汽车行业特点,组建校企合作联盟。在校企合作联盟中,坚持政府教育与行业主管部门指导,学院与企业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根据校企联盟内各企业的特性,为企业间交叉合作提供平台。这样可以有效地将企业引入学生培养的全阶段。

根据洛阳地区汽车行业特点,计划实行“N+1”的培养模式,即行业内N个企业与共同参与学习内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定相关校企合作的制度,明确校企合作间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联络机制,定期组织学生、教师与企业三方进行会谈,了解合作情况,巩固校企合作联盟,增强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的信心。

(二)学生、教师身份的转换

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学徒制和职业教育制度的重新整合,其主要特点就是学生双重身份即学生和学徒的认定,学生上课既是去学习又是去工作,把学习“工作化”、将工作“学习化”。主要表现为:(1)招工即招生,首先需要解决学生的员工身份问题,学生入校即入职;(2)学生整个培养过程由校企共同负责,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

学校与企业是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环境和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需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解决学生在校的学生身份与企业的工人身份。通过与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在原有订单班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学校与企业“1+N”的合作模式。打破订单班针对单一企业的培养模式,邀请行业内企业共同合作,由多家企业共同来完成学生的企业内培养,发挥不同企业各自的优势,针对学生具体情况由不同企业进行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解决了不同企业招工不足,无法与学校开展合作的困境,探索出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突破体制与机制上的瓶颈,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教师在完成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需要扮演好“师傅”和“质量检验员”等不同的角色。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需求,模拟工作情况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在传授专业知识时,要扮演好“师傅”的角色,做到传道、受业、解惑;实训操作时,首先要扮演好“师傅”的角色,把实训内容即“工作任务”要求、注意事项、“工作方法”等传达给每个学生即不同“工人”,安排好学生组长即“工班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协同完成相应实训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教师又要扮演好“质量检验员”与“师傅”的角色,及时发现“工作”的问题与不足,及时提出并给予指导;待学生完成“工作”后,针对学生整个“工作”给予评价。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同时也对他人进行监督,有问题可以及时向“组长”、教师进行反映,大家共同来解决,这种“反馈机制”及时有效,做到了工学结合。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优势师资,构建双导师制度

职业院校直接向企业一线输送学生,企业要实现生产及再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深入相关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发展需求、一线工作技术发展及岗位实际需求,结合现有校企资源,进行课程调整改革,目前取得了预期成果。

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一师式”模式,现代学徒制采用“双导师”制度。由学校选拔出优秀的教师和企业选拔出的优秀师傅共同进行教学,同时对学生进行学校和企业两种模式的培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各自的优势。教师和师傅并不是单纯的学校教师+企业师傅,而是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都要同时担任教师和师傅的角色,对学生整体教学进行教授并对学生学习效果共同进行考评,实现“1+1>2”的效果。

在校正常授课过程中,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共同授课,能增强教师对专业核心课程的驾驭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企业优秀师傅提前介入学生培养过程,全方位了解学生,同时给予学生职业发展指导,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正常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空闲时间,增加学生进入企业岗位工作培训的时间,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生产工作,与专业学习进行验证,又可充分利用企业控制资源进行岗位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工作岗位。

采用双导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在原有实训教学基础上,引入企业“导师”,将企业实际生产的工作规范、流程与实际生产过程引入课堂,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对接。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一同针对现有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根据实际教学工作及专业面向岗位,合理优化课程,包括明确课程性质、优化课程设计、确立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参考学时与学分、构建课程架构、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相关资源、做好教学反思与建议、论证课程实施条件等,同时,并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建立“双导师”人才培养、考核及评价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考评体系。

(四)专业核心课程升级,服务企业需求

通过深入汽车维修企业与4S店一线调研、邀请行业内优秀企业开展研讨会,引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针对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及时发现现有课程存在的问题,完成课程调整、授课内容调整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从而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不仅要在校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进行相关的岗位培训,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这就需要引企业入校,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推行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研究新的授课模式;优化授课内容使之更贴近工作岗位需求;部分专业实训课程,推行双导师授课制度,引入企业专家共同进行授课、考核与评价;开发适合企业实际技能要求、岗位需求的项目课程等,校企双方导师通过“优势互补”授课方式共同培养学徒,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学生与学徒培养相结合、教学与培训相结合、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同时,利用职业院校自身的教育资源,针对企业提供专项培训,承担企业相关职工的入职、技能提升、岗位晋升等培训服务,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师资与相应教学资源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三、结语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现代学徒制”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校企合作”。在我国成功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国家制定政策,统筹各行业的力量,争取社会各方支持。现代学徒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在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实施、教师适应性、课程设置的对应性、教学过程个性化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仍然存在偏差和不足,这成为制约现代学徒制深入推进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应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出发,更好更快地实行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志敏.校企合作模式下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1):27-30.

[2]肖学华.基于現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7(8):38-41.

[3]习凌冰.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7.

[4]周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11):244-245.

[5]焦惟.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应用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22-23.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校企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