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办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路径探究①

2019-07-25 05:47张彦年文韬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5期
关键词:民办思政马克思主义

张彦 年文韬

[摘           要]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高校育人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发挥其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当前的时代背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当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培养高素质、高觉悟的优秀人才。民办院校作为公办高校的重要补充和薄弱一环,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就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院校如何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展开研究,并探究民办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传播路径,做好民办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育人工作。

[关    键   词]  新时代;民办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98-03

一、新时代民办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传播方式的改变

互联网的普及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多地依赖课堂教学,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当中更注重的是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课本以及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理解理论内涵,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树立健全的人格。在当前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就会发现,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接触到许多多元思想,有的甚至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悖,很多青年学生意志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因此就不能够自发地去学习,造成了大学生思政教育不够深入,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结果。新时代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书籍以外,还有海量网页、视频网站、应用APP等,微信、微博、贴吧等新型社交媒体涌现,教师教学也大多借助多媒体完成,这些都极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传播方式的改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与视野,但也影响到学生正确思想的形成,很可能导致学生在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过程当中迷失。为了做好民办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就必须了解新兴传播手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的这些改变。

(二)语言环境的改变

语言是承载思想的载体之一,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现代化传媒也在为语言提速。目前为止,近七成人都在每天使用互联网,一些“新詞”“热词”层出不穷,大家的语言观念和语言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以往民办院校的思政教学课程中都会怀抱一种崇拜的心情,用严谨的语言去描述其思想内涵。但现阶段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许多学生会认为过去的教学模式太过枯燥,部分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使用一些新奇的词汇代替马克思理论中心词汇,虽然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比较浅显的语言表达马克思主义思想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但是其思想传播的正确程度却值得怀疑。加之外语学习人数持续上升,大学生接触到更多西方文化,一些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新时代民办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要求  (一)内容创新

内容创新就是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传播的时候要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和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不能仅局限课本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1]。内容创新的意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生活化,将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当中得到的经验转化为课堂知识教育引导学生。

(二)语言创新

语言创新需要高校教师在能够准确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内涵的前提下,将语言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具有一定抽象性,因此需要语言的包装与解释,生动诙谐的语言表达方式会使抽象化的理论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当然在教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时候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年龄区别对待,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利用具有针对性的表达方式引导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机制创新

在传播机制上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为主及德育部门开展单一讲座教学的孤立局面,而是要融入现代化科技手段、多个部门联动,打造全新的传播机制和模式。例如,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博、易班平台、空中课堂、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深化学习的内容,拓展学习的方式,扩大学习人数。应该将传统学习方法与现阶段的科学技术相融合,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同时,德育社科部还应联合学校学工部、团委、党办宣传办公室等部门形成联动传播新模式,而不是唱独角戏。

三、构建新时代民办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路径

(一)提升教师素质,培育正确价值观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撑起中国未来的新一代,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和发展需要格外关心和重视。要用正确的思想理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现阶段许多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对未来迷茫,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重而道远。高校教师作为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力军,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先信其道。要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把马克思主义学懂弄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传播好马克思主义。经调查走访发现,民办院校在教师素质上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多所学校招聘录用上也会存在把关不严,在上海民办高校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教师自己都不能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懂、真信,难免在传播过程中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民办院校人员流动性大,招录过程中往往注重是否能做到及时上岗,或者是否对学校专业有所涉猎,思政专业或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毕业生在录用中往往不受领导青睐,学校大量的思政辅导员并非思政专业出身,他们自己对马克思主义都一知半解,又如何能承担传播使命,更别提发展好马克思主义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明确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他反复强调,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应抓好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养成问题,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的认识,教育引导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认清当前中国和世界发展形势,真正弄懂时代课题,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的思想基础。

(二)丰富理论宣传,加速媒体融合

丰富理论宣传的第一步是要分辨不同受众的特征,青年大学生群体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要与青年需求相结合,了解他们感兴趣的点,再加以扩展和延伸。除了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以外,还需要增添教学与现实的联系,以此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2]。超过80%的调查者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都是课堂和文献,这未免太过单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丰富理论宣传的内容。内容也不应当仅限于个人思想的引导,还应当结合当前的形势与政策,为学生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由于新时代民办院校也在逐步引进大批先进的科学设备,完善现代化配套设施。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现状,促进新旧媒体融合式发展就成为目前理论教学的重要课题。过去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是通过报纸还有书籍等纸质媒体,在学习的空间上会受到一定限制,而现阶段手机与电脑成了人们最新的阅读载体,因此可以适当地融合纸质媒体与新兴媒体,在生活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提升理论传播的广度。微信、微博等学生常用的社交软件也可以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载体加以利用。通过微信公众号文章、微博博文等路径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让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三)占領网络高地,创新联动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学习成为当前阶段大学生最欢迎的学习方式之一,60%的被调查者表示喜欢通过电视和互联网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自觉,产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现阶段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的理论灌输,还需要抢占网络高地,突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单一化限制,打造一个网络空中教学课堂,利用网络来吸引青年学生自觉投身学习实践。高校青年学生是网络的主要受众群体,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打消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抵触心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提高宣传的效力。

除此之外,还应创新联动机制。经过调查发现,66.35%的被调查者认为民办院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政教师的事情,45.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辅导员的事情,这都是基于传统的片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需要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参与,如果仅局限于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传播,那么效力一定有限。超过50%的被调查者很少或从未参与过党团活动,51.43%的被调查者没有听说过校内的马克思主义社团,甚至很多民办院校校内也确实是从未设置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要解决这一问题,守护好高校这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迫切需要各部门形成联动。民办院校的党委学工部、团委、组织宣传部门、专业教师都应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参与者。思政课程要扩展至课程思政,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深化“三圈”育人体制。“内圈”聚焦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狠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中圈”聚焦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网络育人第三课堂,实现三大课堂联动育人;“外圈”聚焦整合社会资源服务高效育人,通过实施开门办思政教育,构建全社会关心支持大中小学育人的大思政德育格局。

(四)提升课堂互动,改变考核机制

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情况,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使其深刻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内涵。现在的大学一般都使用较为先进的设备,教室都可以连网,教师可以在课上通过互联网技术搜索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视频或者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将理论内容生动地传达给学生。此外,可以采取提问的形式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根据每一章节不同的内容设计问题,在课堂上随机选择学生回答问题,增加学生的紧张感,使其更有动力学习。另外,引导学生主动发言也是提升课堂效力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将课本理论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课堂上,时常会因为一些理论比较晦涩难懂、专业语言太过于枯燥乏味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通过一些符合课堂秩序的互动手段显得十分必要。

在考核机制方面,传统的考核方式大多是通过试卷形式进行,这种单一形式不利于全面考评学生的学习情况。民办院校应积极探索全面的考核方式,将日常课堂学习的情况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开展实践教学,并将实践教学的参与度也纳入考核当中。实践教育区别于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去加深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帮助他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核机制的多元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深度和传播的广度。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3]。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要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长期以来,高校在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4]。高校教师必须把学习好传播好发展好马克思主义作为神圣职责,必须要把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新时代民办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充分结合民办院校的办学特点,发挥民办院校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的传播路径,融入新时代的特点,以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吕春燕.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286-287.

[2]朱晓舟,王海荣.以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引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J].理论观察,2013(12):174-175.

[3]刘承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中国教育报,2018(6).

[4]学习好传播好发展好马克思主义[N].光明日报,2018-08-03.

编辑 李 静

猜你喜欢
民办思政马克思主义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北京高等教育中的民办普通高校(2001年- 2019年)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教育部发布民办本科教育首份“体检报告”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民办高等教育:现状、问题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