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民凤
[摘 要]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中与学生接触最密切、对学生影响最深远的两支教育力量,是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他们不同的专业背景、工作方式和育人优势,让他们于人才建设方面在发挥各自职能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分工明确,积极交流,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碰撞出新的育人思路,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目标。
[关 键 词] 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体;“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226-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总体来说,就是集中全部教育教学资源达到全员协同育人的目的。构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体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简称“思政教育”),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意义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中与学生接触最密切、对学生影响最深远的两支教育力量,是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专业课教师主要通过传授专业知识培育学生,也就是教书育人,而辅导员主要通过引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指导学习、生活等日常事项来达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大都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平时的工作方式和育人优势也不相同,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構建有利于他们优势互补,碰撞产生新的育人思路,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三全育人”的目标。
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教学科研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能够有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2]。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两个引导主体,两者的协同联动是当前高校育人的重要形式。从教育教学管理过程来看,实现高校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建立,具有以下优势:(1)有效整合育人资源,确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促进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外部优势资源的引入、利用,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2)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分工和专业化思想,专业文化课程的学习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而思政教育实践处于边缘化位置,在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下,高校的专业课程学习和思政教育实现了有效的统一,保证其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教育模式的碰撞转变。(3)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是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有利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性提高和实效性扩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可以将教育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形成教书育人合力,提供教育培养新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两者的联系配合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首先,两者对教育教学存在沟通不及时的现象。由于大多数的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各自的工作性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两者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同造成了两者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进而导致思政教育开展的重复性和低效性。其次,高校考评体系的错位评估限制了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考评往往注重教学和科研成果,以评教、论文和课题作为考核指标,从而使一些专业教师忙于科研或有意推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辅导员老师和思政课教师负责,自己只负责教授专业知识即可,忽视了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规范、道德教育方面的引导和交流。然后,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力扩招,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和学生的配置比远远低于1∶200,工作量大、工作范围广、工作时间长等原因降低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与此同时,学校地位边缘化、角色不清以及思政教育周期长等因素导致辅导员的自我内驱力降低,无法专心研究思政教育工作新形势,总是以老的工作思路去处理新的问题,存在相关隐患。最后,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不及时。有许多专业课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丰富的求学经历,对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由于思政教育的观念限制,一些高校将思政教育工作仅落实到单一的教育资源中,忽视身边重要的优势育人资源,影响思政教育开展的效率和质量。
三、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基于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部分高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新思路。例如,南阳理工学院鼓励辅导员承担学生工作的同时,也允许其申请教授自己原来专业所学的课程,与专业课教师合作申请课题,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3];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每年的4月份定为“师生交流月”,通过组织“学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座谈会、报告会、辩论赛等活动,加强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协同育人作用[4]。综合相关高校的实践探究,现提出一些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一)学高为师,向师,爱师——教授接待日
“教授接待日”是在借鉴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师接待日”[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教授接待日”[6]基础上,结合高校学院具有的丰富育人资源开展进行的一项师生交流活动。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让本科生分享利用学院优势教育教学资源,与学院最优秀的教授学者面对面交流,对学生进行学业学习指导、科研指导、人生规划指导和就业帮扶指导等,为学生解答疑惑,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目标,坚定求学成才信念,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同时,专业课教师也通过该活动参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与思想状态。“教授接待日”也为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提供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打破平时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界限,更好地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教育工作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活动之中。
(二)身正为范,引学,乐学——班主任工作制度
班主任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而设置的由专业课教师兼职的工作岗位。为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科研组织作用,专业课教师参与学生工作,配合辅导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课老师担任班主任后可结合他们的专业优势,积极引领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同时与辅导员一起带领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创新创业项目等,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模拟答辩、经验分享等交流活动,真正做到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创新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青年教师和辅导员年龄相近,与学生年龄也相差不大,与辅导员交流沟通更为容易,并极易产生共鸣,在开展学生工作的时更容易被学生接纳、获得学生的认可。
选拔聘用新入职的青年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既给了学生一个面对面直接与专业课教师交流的机会,又缓解了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压力;既让辅导员更顺利地引导学生加强在课堂教学之外与专业课老师的联系,又方便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共同商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内容,并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开展学生工作。辅导员在专业课老师担任班主任这一强有力的支持下,可深化对教育规律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总结,尽快发掘学生的深层次精神需求,并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等问题。
(三)共享为旨,分析,剖析——课程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构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体,保障专业课老师和辅导员之间的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配合是重要的一环,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这两大队伍的有机结合是这一切的前提。首先,要注重对辅导员队伍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辅导员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日常生活以及思想方面的问题时可以有效兼顾学生的学业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配合专业课教师把学生的课程教育搞好。同时,也要注重对专业课教师关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等内容方面的培训,专业课教师也可以从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方面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更加密切配合辅导员,实现思政教育和课程教育的融会贯通。因此,高校可同时建立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线上线下交流平台,线上建立公共交流平台,鼓励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两支队伍时常进行活动规划和学术思政问题探讨等,线下建立由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参加的教育委员会,并建立教育委员会成员例会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研讨和解决。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课程育人的中坚骨干力量,是高校校园里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两个群体,在高校学生教育过程中扮演了分工不同但都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員,他们应当在人才培养建设方面发挥各自职能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分工明确,积极交流,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专业课教师的学术专业优势与辅导员的精细化管理相结合,达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1).
[2]赵倩,龚云.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思政教育管理联动育人分析[J].大众文艺,2018(24):217.
[3]王同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探讨:以南阳理工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8(35):198-199.
[4]陈琴.高校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浅析:以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学习月刊,2016(24):43-45.
[5]刘念.高校师生有效交流模式探索:以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8):50-51.
[6]张楠.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做好思政工作: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接待日”活动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50).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