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致贫原因的精准帮扶

2019-07-25 17:48章文光
人民论坛 2019年19期
关键词:精准帮扶精准扶贫

章文光

【摘要】准确分析致贫原因是精准帮扶的前提和基础。贫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收入低且不稳定是直接因素,疾病等大额支出是关键因素,教育程度低和脱贫意识缺乏是内在因素,自然资源匮乏和基础设施薄弱是外部因素,突发灾害是推动因素。精准帮扶应瞄准致贫原因,从国家、地区和个人三个方面着手,灵活运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综合保障性扶贫等措施,助力贫困户稳定脱贫。

【关键词】精准扶贫 致贫原因 精准帮扶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实现精准扶贫,要在深入了解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从根源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真正实现对贫困户的有效帮扶。

贫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收入低且不稳定是致贫的直接因素。贫困最直接的表现是收入不达标,而农业生产无疑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大部分贫困户除此之外并无其他经济来源。一方面,贫困户从事农业生产多用于自给自足,农产品商品率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收入难以达标。尤其是大部分贫困户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经济效益较高的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并未形成规模。另一方面,农产品销售容易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销量不稳定。

疾病等大额支出是致贫的关键因素。按照现行的脱贫标准,贫困户不仅要实现“收入达标”,还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然而在现实中,很多贫困户的收入只够日常生活支出,即“两不愁”。当偶遇突发情况,如重大疾病、子女大额教育支出时,贫困户往往无力承担,所以需要“三保障”来防止由基本医疗和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导致的贫困及其代际传递。

教育程度低和脱贫意识缺乏是致贫的内在因素。精神贫困是制约精准脱贫的内在阻力,主要表现为:第一,贫困户受教育水平低、人口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等影响,无法从事需要较高知识技能的岗位,难以通过就业提高收入;第二,贫困户缺乏主动脱贫的意识,存在“等靠要”等思想,不愿通过自身奋斗实现脱贫,甚至因为害怕失去政府补助而拒绝脱贫。

自然资源匮乏和基础设施薄弱是致贫的外部因素。贫困不仅是对当前实际状况的判断,还包括对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是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部分深度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容易出现因交通条件落后而致贫的现象。此外,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成本较高,进一步减缓了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灾害是致贫的推动因素。一方面,贫困户自身经济脆弱,无力承担因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就业与再就业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受灾贫困户短期内无法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容易出现因灾致贫现象。

综上所述,可以将致贫原因总结为“六因五缺一落后一不足”,“六因”指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因婚、因丧;“五缺”指缺土地、缺水、缺技术、缺劳动力、缺资金;“一落后”指交通条件落后;“一不足”指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需要强调的是,不同贫困地区、不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是有差异的,贫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致贫原因的主次。

瞄准致贫原因,确定帮扶措施

总体来看,可以从国家、地区、个人三个层面着手,探索致贫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国家层面上,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教育公平制度、就业与再就业引导机制的不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等覆盖面不全,是致贫的主要原因。地区层面上,市场建设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自然资源缺乏以及资源开发不足,是致贫的深层次原因。个人层面上,贫困户脱贫能力和脱贫意识不强,是致贫的内在原因。基于此,可以从产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保障、社会帮扶等方面着手,为精准扶贫提供思路。

通过产业扶贫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发展产业既可以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收入,又可以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缺劳动力导致的贫困。贫困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市场需要,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为农村青壮年就业提供岗位。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产业要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找准精准扶贫的突破口。

通过教育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脱贫能力和脱贫意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解决因婚、因丧、因学,缺技术以及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而导致的贫困,都离不开教育扶贫。针对因婚、因丧致贫,国家和地区层面应加强宣传教育,鼓励移风易俗;个人层面应加强学习,提高文化素质。针对因学致贫,国家层面应坚持将公平和质量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教育扶贫让贫困户的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教育补偿性措施减轻贫困户的经济负担,比如发放营养膳食补贴、增加助学贷款、扩大助学金覆盖面等。针对因缺技术致贫,国家层面应通过职业教育补贴等方式鼓励贫困户掌握职业技术;地区层面应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和务工培训。针对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国家和地区层面应加强相关教育,唤醒贫困户主动脱贫的意识;贫困户个人应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努力实现脱贫。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对于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薄弱、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脱贫创造条件。国家和地区层面应加快完善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造入户路、解决饮水安全等方式改善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通过综合保障性扶贫降低大额支出,保证最低生活标准。精准扶贫要以综合保障性措施实现兜底,保障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针对因病致贫,国家层面应加大健康扶贫力度,通过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方式,为贫困户提供医疗保障;地区层面应做好贫困户健康情况记录和建档工作。针对因残致贫,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要求,在国家层面形成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协同机制,瞄准突出问题,逐个落实帮扶措施;地区层面要在搞清楚底数的前提下,推动各项“惠残”政策落地;个人层面要主动反馈需要,及时进行伤残鉴定,结合自身情况开拓增收渠道。针对因灾致贫,国家层面要明确规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地区层面要做好应急预案,在各类灾害发生时按照既定程序为受灾贫困户提供经济救助。

汇集多方力量,形成扶贫合力。精准扶贫既是政府主导的战略性工作,也是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需要凝聚社会各方力量。《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鼓励各类社会组織开展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因此,国家和地区层面应在加强定点扶贫、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作用,为贫困户稳定脱贫提供支持。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刘纯阳、蔡铨:《贫困含义的演进及贫困研究的层次论》,《经济问题》,2004年第10期。

②胡颖廉、陈涛:《精准扶贫理念路径再精准》,《瞭望》,2016年第24期。

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新华网,2015年12月7日。

猜你喜欢
精准帮扶精准扶贫
“精准帮扶”打造区域优质学前教育
以公平促精准:农村贫困对象识别和帮扶的关键
精准帮扶视角下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