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舒华 黄洪海
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明珠。王昌龄作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的美誉,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等。笔者通过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及作品风格,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着重论述高中生爱国古诗词教学的具体措施,分析王昌龄诗歌中的爱国精神。
关键词:爱国精神;高中生;古诗词教学;王昌龄
一、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今西安人。王昌龄诗作以七绝见长,其所作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美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之诗现共存181首,题材多为五言古体、七言绝句,诗作题材内容多为离别、边塞及闺怨。王昌龄所作边塞诗作善于描写典型情景,利用其高度的概括能力及丰富的表现能力描写边塞风光及战场场景,不但能够捕捉到不同的边塞风光,还能够详细描述将士的内心世界。
王昌龄以边塞诗著称于世,主要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王昌龄的边塞诗作常采用心理描写方式,以展现所描写者细腻多变的情感。其中不只包括战士们英勇抗战的心理,还包括他们对战争的忧愁及对家人的思念等情感。第二,王昌龄在描写边塞场景时,能够将情感与景象进行巧妙结合,意境浑然一体。王昌龄曾经去过边塞,真正体会边塞的大漠风光。因此,在他的边塞诗作中能够更加详细且真切的描写出边塞地区的景色,其中还能够蕴含边塞将士的情感与心理,将情与景进行水乳交融,自然能做出举世闻名的诗作。第三,王昌龄的诗作内容较为简洁明快,感情含蓄,具有非常精炼高深的语言艺术成就,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起始便开门见山的打开诗作的局面,单刀直入的描写边塞场景,又在第三句“但使龙城飞将在”进行强烈转折,使情感更进一步,由此便成就了一篇举世闻名的边塞诗作。
二、高中生爱国古诗词教学具体措施
(一)结合古诗文爱国主义内容为学生开展相关教学
寻找古诗文中的爱国主义切入点是为学生开展爱国教育的良好途径。高中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具有了独立的思考与理解能力,但受到学生个体化差异的影响,教师依旧需要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以其为基础,指导学生从古诗文中获取相关爱国主义教学内容,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文内容,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对王昌龄爱国诗作《从军行·其四》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将诗作中常见的地名转化成为目前人们生活过程中接触到的地名,如雪山便是现在的祁连山脉。在学生了解了相关地名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唐代当时的民族战争背景,对诗文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王昌龄在写下此诗时所蕴含的感情。学生们需要注意的是,王昌龄的诗作在进行抒情时并没有任何无病呻吟的嗟叹,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后,描述出更加深沉坚定的情感,这些情感内容为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资源。
(二)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诗文之间的交流
在进行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仅仅为学生介绍古诗文中的相关译文集、文学背景,还应当引导学生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与审美,将学生的爱国精神全面激发,使其能够与古诗文中的爱国精神进行共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其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了解其他同学是从何种角度看待古诗文中所包含的爱国精神,使学生能够多角度的考虑相关问题,不断培养自身爱国主义精神。
(三)重视爱国主义理论与生活环境的结合
高中古诗文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为有效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教师应当结合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相关现实事件,利用古诗文开展爱国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还可结合近现代我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相关内容,其中包括两万五千里长征,曾经发生过的感人事迹,为学生表现出当时战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心情,引导学生了解今日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在这样的相互结合中,学生便能够感受到王昌龄诗作中对于国家的热爱以及对于战士的赞美。
三、结语
根据文中内容可知,为有效提高学生爱国精神,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材内容中与爱国精神相关的古诗文及其他教材内容,為学生开展有效的爱国主义教学,以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塑造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积累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倩.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01):154-155.
[2]李子男.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探析[J].赤子(上旬),2018,34(09):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