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花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近百年列强侵略凌辱的历史,开始走上自强、民主、富强、独立的道路,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此后几十年,虽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屡遭挫折,但是在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中华民族每次都能战胜困难,创造出一项项新的奇迹。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开始走上划时代的强国之路。改革开放使中国赶上时代的步伐,进入全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自此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开始蓬勃发展。80年代起,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中国开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开国门、走入世界,与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而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为学术界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使戏曲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回顾改革开放40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新时代习近平新思想、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在改革开放五大理念“创新发展是动力”等影响下,新时代的戏曲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视角独特、多样化,由此导致了戏曲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视野也进一步拓展,使戏曲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研究视角,而是由传统走向当代,并取得了巨大的理论成果(1)。
一、中华民族复兴,要求戏曲文化的复兴
改革开放使中华文明迎来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中华民族的命运与世界历史潮流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而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思想基础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复兴我国传统文化,重现历史辉煌,发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迫在眉睫。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戏曲,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群众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研究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因此复兴戏曲文化,其中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改革开放40年,戏曲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改革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生活发生了全局性、历史性变化,现实不仅呈现出多元多彩的生动局面,还出现了许多千百年来未曾有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沸腾的当代生活对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3)。而近代中国因为遭受列强的侵略,导致大量戏曲文物流失海外、甚至遭到损坏。因此,复兴、传承戏曲文化,重现前人辉煌,仅仅依靠现有的文献资料,是远远不能够填补当前戏曲研究的空白,这就要求我们戏曲学者在进行戏曲文物研究时,审时度势,寻求更好的研究出路和方法。改革开放的40年,改革的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文化,开放的不仅仅是国门,更重要的是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是动力”只有确立独特的研究视角,不断创新,有的放矢。才能应对当代生活对戏曲这门古老艺术的新要求,在戏曲传承中进行创新,复兴我国的戏曲文化。
改革开放40年,戏曲学也经过40年的现代化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发展,而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学科形态,尤其是研究方法上,突破了传统的模式。除了文化学、美学等方法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方法也运用到戏曲史的研究中。马也《戏剧人类学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分别从本体论、发生论、功能论、发展论四个角度探讨戏曲的起源和发展问题,将“巫术”“摹仿”视为戏曲起源的本体(4)。而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中认为,从现存剧本而言,真正的戏剧产生于元代。季国平在《元杂剧发展史》中,则采用了美学的研究方法,以元杂剧的发展流变为研究中心,从地缘上研究杂剧作家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宏观把握南北杂剧的发展脉络,不再介绍元杂剧的文学成就。而李春祥的《元杂剧史稿》,虽然在学术逻辑上未能体现元杂剧的发展脉络,但瑕不掩瑜,它的研究方法新奇,视角独特,写法完全遵循文学史的惯例,以时间为经,以作家作品为纬,先介绍元杂剧的起源、结构体制,再动态介绍其鼎盛、衰落以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并单以分章论述重要的元杂剧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及其代表作。在介绍杂剧文学中,这种研究思路更丰富于前人(5)。纵观改革开放40年,戏曲学界的研究热点—元杂剧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营造的创新氛围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党的正确领导,戏曲学才能够集思广益,从传统迈向当代,蓬勃发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学生,要在前人已经开拓过的学术领域有所建树、独树一帜,确立独特的研究视角及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自己的那一个“哈姆雷特”,才会有所得,有所产出,真正的为学术界留下独特的一笔。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戏曲研究过程中,尽管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但创新意识始终都是学术研究的“引擎”。如,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孤证”这个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学术研究、观点都会拥有大量的史实论据。如此一来,这就不可避免的绕到“孤证”这个话题上了,因为许多珍贵的史实资料,经过历史的变迁,大多处于未挖掘,甚至是散佚状态,如果仅仅是局限于文献的支撑,就会进入到瓶颈期。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文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由纸质化的文献研究转为数据式的量化研究,通过寻找事物的内部规律等方法来进行学术研究,如我们在研究清代宫廷戏时,可以从清宫恩赏档案入手,通过恩赏种类、次数、钱数等数据分析,研究清宫演戏的规模和发展演变。在戏曲文物研究方法中,讲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即文物与文献的互证,后来又发展到三重证据法:口述传承、文物、文献的互证,这说明研究方法和视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的要求不断变迁。另外,当今社会对戏曲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也要求研究方向的多样化,因为考据不是学问本身,而是基础,我们不应当局限于过去的研究方法,而应注重文献的发掘、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在进行戏曲研究时,不应该再局限于过去的戏本研究,而是要结合演员的唱、念、做、打,以及场上的布景、舞美等实际情况,因为戏曲首先不是文学,而是一种表演形式,剧本作为文本,是为表演存在的,文献和档案是当时的实时记录,是实践操作的文本形式。等等这一系列的情况都足以说明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进行戏曲研究以及其他学术研究时,要解放思想,拥有创新意识。而我们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常会因为研究方法的失误性,导致学术观点无法证实,从而放弃了进一步研究,致使多项学术研究的“流产”,这也是多数后来者无法跳出前人研究的圈子,无法做出真正的学术成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
虽然在改革开放40年中,得益于大环境的影响,戏曲学蓬勃发展。但是面对新时代、新思想的挑战,戏曲学研究者们只有树立创新的意识,具备打通古今界限的眼光,运用本色当行理论的技能,才能促进戏曲学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中华文明。
注释:
参见:任荣.改革开放四十年古典戏曲研究述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94-112
《人民日报》.东北网《在“世界历史”中理解改革开放的时代意义》,2018.12.08
何玉人《改革开放40 年现实题材戏曲创作成就回眸》,中国艺术报,2018.12.10,第003 版
任荣.改革开放四十年古典戏曲研究述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94-112
参见:任荣.改革开放四十年古典戏曲研究述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9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