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堃
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作为我国提升国家对外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为当代小说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动力。残雪作为中国少数在海外都有着较为广泛影响力的中国当代女作家,对其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接受展开梳理分析,以期为中国当代小说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当代小说;美国;译介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为当代小说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契机与动力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国在21世纪初提出的文化建设方针,这对中国文化的觉醒、复兴、整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战略,是中国文化的对外译介成为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文化活动。一方面,当下在我国大力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当代小说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有效的对外译介是促进海外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中国当代小说作为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要主体,其在海外的译介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输出过程,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不同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体系的互相接触、互相对话、互相理解乃至互相渗透;另一方面,中国当代小说的对外译介为中美文化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中国当代小说的在美国译介从建国初期以中国官方的主动对外推介逐步发展成为现今中西方共促发展的新局面。新世纪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为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动力。步入新世纪,我国政府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对外翻译出版计划和工程,如:2001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共同申请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计划三年内出版10卷《今日中国文学》英译丛书、定期召开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等;2005年,国务院新闻办推出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CBI),该计划一直持续至今,通过书展、媒体、网站、杂志等各种渠道向国内外出版机构介绍推荐图书;还有“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等,这些推广计划和工程都助力我国当代小说的对外译介取得累累硕果。
二、残雪的小说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
(一)残雪的小说作品在美国的译介
最早将残雪的作品译介到美国的是译者钟鸣,美国文学期刊《形态》在1987年刊登了他翻译的残雪的短篇小说《公牛》和《山上的小屋》,由此拉开了美国译介残雪小说的大幕。目前,残雪在美国译介的小说作品主要有9部英文单行本,2部小说集,11篇短篇小说入选美国出版的中国新时期作家作品选集,40余篇刊登在美国文学杂志上的短篇小说。残雪的小说作品在美国的出版机构多是知名的大学出版社和商业出版商,入选的文学选集和文学期刊也大多在美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2010年,残雪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个人文学网站。2007年,将其小说作品《陨石山》以戏剧的形式搬上了美国纽约世界级舞台大都会剧院。此外,残雪还积极参与国际性的大型书展、举办中外文学研讨会等。残雪的小说作品在美國多样化的译介途径,不断扩大着在美国文学场域的影响。
(二)残雪的小说作品在美国的接受
残雪的小说作品给美国读者带来的异域文学色彩,既吸引着美国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吸引着美国研究者的研究目光。美国学者对残雪小说的评价整体持欣赏、肯定的态度,对其研究和评论散见于文学期刊、各类报刊译介译作的序言之中。美国对残雪小说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残雪生平及其对残雪创作影响的研究。以研究中国文学见长的著名期刊《今日世界文学》、《中国现代文学》通过访谈的形式,分别从残雪的成长环境以及父亲对其创作中的个性语言风格和非理性叙述方式的影响进行了介绍,主要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的安妮·韦德尔斯伯格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1994年第1期中刊文《模棱两可的主观性:读“残雪”》;格里菲斯·乔纳森在《今日世界文学》2010年第1期刊发《残雪访谈》。美国的中国文学与文化出版中心(MCLC)也采用了访谈的形式对“残雪”一名的由来译介楚巫文化对残雪文学创作的渗透进行了介绍,主要有2002年劳拉·麦坎迪什撰写的《固执地照亮“不肯融化的脏雪”:与残雪的对话》。
第二,对残雪小说在美国的译介及影响研究。残雪小说的译者主要是有美国汉学家与中国国内学者合作完成,有罗兰·詹森与张健教授、杰南特·凯伦与陈泽平教授。20世纪90年代起,残雪开始努力学习英文,经常与译者沟通,这对更精准的传达其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杜博妮与雷金庆合作著述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997)、王德威编写的《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文学评述》(2000)对90年代残雪作品在海外的传播情况进行了简要概述。另外,残雪作为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王晶编选的《中国先锋小说选》(1998)用14页的《前言》介绍了中国先锋文学及其对残雪小说在海外传播要素的影响分析。
第三,对残雪艺术创作手法与文本的研究。此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西方学者认为残雪小说是对中国现实主义的超越,与西方的现代主义作品具有相似的特征,表现了人类的共同的心理特征,主要有威斯康星州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约瑟夫·劳拉在《斯德哥尔摩东亚研究杂志》1994年第5期撰写的《中国解构:中国近代写作中反传统的出现》、美国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扎培德在《亚洲回顾》1991年第5期撰写的《现代主义:弗兰兹·卡夫卡和残雪》等。其二,把残雪的小说看作是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的“寓言”,从残雪的意象灵动、扭曲变形的梦靥世界中去指认中国,主要有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的苏珊娜·珀斯伯格撰写的《残雪:追寻疯狂》、纽约城市大学萨拉·鲁特科夫斯基教授在《现代小说研究》2016年第4期撰写的《在历史之间: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的中国前卫写作》等。
三、残雪在美国的译介与接受对中国当代小说海外传播的反思
残雪小说在美国的传播与研究正在逐步升温,越来越多的汉学家及研究者将关注重点投向其文本的翻译、传播与读者接受。在提升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下,残雪小说的域外研究为我国先锋作家及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研究提供了风向标。虽然上述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但对残雪小说的对外译介与接受的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学者们对残雪的小说的译本研究从1987年至今,残雪一直都有作品不断被译成英文,呈现出译本数量多、传播载体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学术性、传播途径多元化,但对于残雪小说在美国三十年的传播和接受历程还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另一方面,国外学者们还较好地从多个层面剖析了残雪的小说,这与残雪在国内只受到小部分学者关注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海外研究者的视角多是局限于对残雪单部小说作品进行研究,未将其他译者译作进行多角度的整体接受考察。因此,残雪在海外的研究之路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拓,这将对助推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姚建彬.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张清华.当代文学的世界语境及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