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摘要】云南是多民族边疆省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十分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化原生、地域特殊、内涵丰富、普及推广等特点。为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档案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从观念变革、科研引路、手段更新、载体延伸四个方面开展数字化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档案数字化;云南
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特色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云南民族种类众多,是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各族人民历史沿革、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宗教祭祀、教育娱乐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田间地头挖掘整理后登上了大雅之堂,曾经在云南民族地区流传的射弩、陀螺等活动就被正式列入全国民族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当中。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目前发掘、发现的55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676项,汉族传统体育项目有301项,共计977项目。其中,在云南民族民间广泛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有386项,占全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总数的40%。
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云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将“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并对建立健全民族体育协会、培养民族体育人才、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建立民族体育项目培训基地等内容作出具体要求。同时,举办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列入《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云南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顺利推进,许多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纳入全国、全省非物质文化遺产保护体系。如打陀螺、吹枪、嘟哒哒、彝族摔跤进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与游艺”项目名录。彝族团山民间传统武术和傣族传统武术进入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识别和挖掘出来,有的还成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常设项目,但由于档案基础资料收集存在不规范,数字化程度低等原因,需要真实可靠、完整准确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档案资料作考据时却无从找起。因此,从档案数字化的保护角度入手,探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显得十分迫切。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类型多样,依据内容和形式可划分为竞技类、娱乐类和宗教类,具有文化原生、地域特殊、内涵丰富、普及推广等特点。
(一)文化原生性。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6个跨境民族、15个特有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形成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伴随各少数民族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既包含有文化娱乐的内容,又有强身健体的功能。通过系统深入地挖掘、整理,将民族体育原生古朴的民族文化特色进一步彰显,又赋予体育项目新的内涵,如射弩、陀螺等项目源于云南的少数民族的生活和劳作,目前已推广成为全国民族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民族文化得以很好地保护。
(二)地域特殊性。云南具有生物多样性、地理多样性等自然特征,孕育了高原文化、河谷文化、雨林文化、梯田文化等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地域上的差异,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活生产方式的不同,云南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也形态各异。同时,云南同一民族大分散、小聚居,不同民族交错杂居的格局,又使同一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为几个民族所共有。如居住于高寒山区、半山区的哈尼、景颇、彝、傈僳、怒等民族,其传统体育多与狩猎、攀爬、跑、跳等生产、生活技能有关,产生了射弩、溜索、爬杆、秋千、武术等传统体育活动;居住于平坝或河谷地带的白、傣、纳西、壮等民族,其生活方式相对富庶而悠闲,传统体育更具有游戏、娱乐性,产生了龙舟竞渡、丢包、赛龙船、霸王鞭、赛马、东巴跳、跳竹竿等传统体育活动。
(三)内涵丰富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不仅传承体育项目的形态、方式、技能、技巧,而且还传承着民族体育起源、演进的神话传说故事,传承着民族体育活动中含有的民族精神、民族道德、民族审美情趣、民族价值观念等。在目前全国、全省民族运动会赛制中,设有竞赛项目与表演项目两大类,表演项目大多是从民间原始生活中发展演化而来。通过民间传统节日、迎嘉宾等活动形式与表演相结合,利用动态形象来传承文化,如《凤舞龙》《阿尺目刮斗嘎来》等表演项目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另外,打陀螺、吹枪等6位传承人荣获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四)普及推广性。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各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又简单明了、方便易学,逐渐从边疆民族地区向内地及大城市推广,成为一些城市居民和中小学开展体育健身新的方式。如民族传统武术、打陀螺等体育项目及彝族烟盒舞在一些城市社区的“广场舞”中崭露头角,受到城市居民的热捧。曾在云南民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佤族健身操、傣族健身操、藏族健身操,自然流畅、节奏欢快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元素和健身元素,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健康向上等现代元素有机植入,几百上千人同时演绎,刮起了中小学课间操的“最炫民族风”。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档案数字化发展策略
(一)观念变革,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档案的展示。受思想观念制约,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档案社会化服务的水平。按照目前普遍的做法,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宣传文本大多以纸质资料为主,仅在民族运动会期间运用新闻发布、新闻报道等进行短时集中展示,但活动结束宣传随之结束,之后的档案收集也仅仅以文件材料汇编为最终的成果,或仅限于一些传统实物档案的收集展示。当前,网络已成为民族文化信息交流交互的重要方式,利用互联网思维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档案的展示与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促成传播方与受众方的情感体验和信息交流。
(二)科研引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档案挖掘整理。举办四年一届的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成为常态,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课程,充分发挥高校教学科研资源,对民族体育项目进一步摸底普查,理清竞赛项目、表演项目的产生、传播与发展变迁过程。在此基础上,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档案的完善针对性设置科研项目,投入专项经费,对其历史沿革、地域分布、发展状况等进行文字、图片、声像的全息记录,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运用。
(三)手段更新,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档案的保护。信息技术的传播具有互动性、共享性、即时性等特征,利用信息技术,寻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宣传展示及传播保护的方法。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字、实物、图片、声像档案开展数字化,形成“线上+线下”“传统+现代”的互动交流新体验。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集中展示、宣传、传承过程中,还可以借助档案馆、博物馆、文化传习馆等机构长期形成的档案资源收集、整理、研究、保护、利用等方面资源与人才优势,深度推进档案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
(四)载体延伸,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档案的宣传途径。传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档案的展示主要通过档案馆、博物馆、展示中心等实体场所进行。新的条件下,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档案的数字化展示,可以进一步辅助网上博物馆、建设网上虚拟体验中心等方式加以形象化、符号化、活态化保存展示出来。这些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综合构建的传承与保护载体,既可以促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档案更长时间、更大范围的保护与展示,又可以促成受众更为深刻地感受与体验。如2018年12月云南省少数民族体育发展成就展在云南临沧举行,在此次展览上充分利用了VR、AR等信息技术,把文字、图片、实物等档案资源进行了集中展示,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饶远,陈斌等.体育人类学[M].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
[2]中国体育博物馆,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
[3]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2017年云南民族宗教工作调研报告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8:54-55+80.
[4]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的通知[EB/OL].http://www.ynich.cn/view-11510-3887.html.
[5]云南省人民政府网.云南公布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EB/OL].http://www.yn.gov.cn/yn_ynyw/201312/t20131213_12887.html.
[6]王四代,王子华.云南民族文化概要[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