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雨欣
摘要: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勇于改造自然的优秀特质,剧中的人物成为这些特质的承载体,他们或许敢想敢做,或许粗中有细,或许不屈不挠,这些既是单个人物的闪光点,也反映着群体的光芒。
关键词:人物形象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 《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是由都晓导演,李佩甫编剧的十五集连续剧,讲述了林县县委书记阎运德带领全县人民开凿、修通红旗渠的故事,电视剧在1998年获第18届飞天奖一等奖,可见它的影响与价值。通过电视剧,观众既看到一段红旗渠的修筑史,又问接地“接触”到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他们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展现了60年代人物平凡但真实的一面,同时,他们因处于一个伟大却又艰难的工程修筑中间,突出了不一般的优秀品质。笔者作为观众之一,认为有必要将这些闪光点和具有“力量”的人物记录下来,让这些人物带着他们的精神继续影响无数观众。
一、敢想敢做的孙二旺
孙二旺说:“咱修红旗渠要有开天辟地的精神,干前人没有干的事情,要敢于创新。”他诠释了何为“敢想敢做”四字:胆气、创新、行动。
孙二旺的敢想是打破一些同有的思维,并用更行之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他敢于创新,敢于设想,孙二旺在剧中一共提出了五点创新性的建议:钎眼灌水;无窑堆烧法自制石灰;好钢钎截断焊在差钢钎上,增加钢钎的效率;改造电雷管;提出分段突击,打竖井凿通老鹰崖。他思维活跃,总能看到事物之问的联系,在钢钎容易断的问题上,刘技术提了一句:“我在市里的工厂,看见人家这个钻铁的钻头热了,就往上浇点水,这样好像不容易断。”他立马假设道:“给那钎眼里要灌点水,是不是能给钻头降温,这不容易断了?”他并非天马行空地乱想,而是从事物的规律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因而他的“敢”是有底气的“敢”,他的“想”也是有依据的“想”。
孙二旺强调过多次:“人啊,其实就是活胆儿哪!”“胆儿”强调的除了勇气这一层精神力量外,还突出了果敢、坚毅的行动力量的重要性。他第一个报名参加除险队、改造电雷管、带领突击队连夜下山运沙。他的“敢”达到了忘却生死的程度,每当有任务,他总是毫不犹豫,“我”“走”等言简意赅的词也能凸显他的果敢,而他的“敢做”也包含坚毅坚持的一面。第一次自烧石灰失败,被王大炮臭骂一顿后,他说:“王书记,要杀要剐都行,可你能让我再试一次吗?”王大炮讽刺地问:“还想试?”他回答:“对,我还想试。”他找到了失败的原因,终于将石灰烧制成功。他对民工说:“这渠咱是为自家修的,既然来了,就应该干到底。”做要做到底的精神让“敢做”的行动力除了有果敢的“钝”的力量,也有坚持到底的“韧”的力量。
二、粗中有细的王大炮
“王大炮”这个绰号就点明了这个人物“粗”的一面——嗓门大、心直口快。观众还没见到他的人,就先听到他在办公室内训斥吃苦怕累的年轻人,镜头推向他,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不修边幅、身材魁梧的王大炮。阎书记一句“你这个炮筒子啊”,让观众一下就知道了这个人的脾气——急躁易怒。王大炮的“粗”很有草莽味道:粗暴专横、不讲情面。井上井下两村因争水顶牛,他二话不说便将两村的“代表”顶倒在地,阎书记批评他,他却说“给他们讲理讲不通”,他把武力当作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粗”相畢露。对于年轻工程师刘广泰的参与和设计,他并不信任,在群众挖错渠后,他毫不留面子大骂刘广泰,尽管错不全在他;孙二旺截断钢钎,他未完全弄明白状况就先骂人,并说他“破坏生产”“犯法”,孙二旺意图解释,他却说“我不听”,并要罚他,将情况搞得越来越糟,真是“粗”得可以。
狄德罗说:“人是一种力量和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①人是复杂的、多面的,正是这“粗”,使得王大炮更让人印象深刻,也正是这“粗”,凸显了下文的“细”,这一“粗”一“细”的融合,使得人们对于这个人物非但不会产生厌恶感,反而有一种亲切自然的美感。
再说“细”,王大炮身上的“细”可概括为情感上的细腻和行动上的细心。渠线挖错,他虽然大骂一通刘广泰,但后来他又在阎书记面前替刘广泰求情:“这渠线挖错了也不能光怪刘技术,民工们刚上来没有经验,这乱挖一气,我也有责任,刘技术啊,还是很负责任的。”他担心刘广泰会受到责罚,事情过去后,他主动向刘广泰道歉;截断钢钎事件后,他当着众人的面向孙二旺道歉,两次道歉都能看出来他具有柔软细腻的一面。刘广泰妻子去世,王大炮特意找到板仓叔,板仓叔埋怨他怎么不好好劝劝刘广泰,王大炮回答:“这是劝的事吗?要你老婆死了我劝劝你就行啊?”话粗“情”却不粗,王大炮这是将心比心地为刘广泰着想。渠上粮食不够吃,他让女劳力上山挖野菜,转过头走了几步,又回头仔细叮嘱:“记住,告诉她们千万不要挖那有毒的。”这一句看似多余的话,却体现了王大炮对细节的关注。他组织青年突击队凿洞,开工前反复强调:“该戴帽的一定要戴帽,该上绳的一定要上绳。”“多余”和“反复”正好表现了王大炮“细”的一面。
三、不屈不挠的刘广泰
刘广泰是水利专业的知识分子,刚踏进林县,他已经打起了退堂鼓,并提出了他的第一个困难——家远,当阎书记将飘着羊粪蛋子的一罐水送到他面前时,他拒绝了,他拒绝的不只是一罐水,而是林县的贫瘠的生活环境。此时的刘广泰怕苦怕累怕脏怕家远,身边的一切都是他的困难,而正是因为他最初的“怕”,才衬托出他后来的“不怕”。
刘广泰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从无目标到有目标,阎书记是推动他转变的关键性人物。经过漳河水边谈话、亲眼看见井上井下两村为水打架斗殴、阎书记当着所有人的面介绍他是“专门为大家请来的水利技术员”、人们给他下跪,等等,一步一步让他明确目标:要为林县的人民修成一条渠。这个转变也正是他不屈不挠精神凸显的重要原因,是一个强力的催化剂。
林县因为常年缺水,生活十分不便,但他不再有抱怨。在渠线的勘察和设汁期间,他扛着仪器,漫山遍野地跑,滚落山崖,擦破了脸,他也只是笑笑说“没事没事”。渠线复测时,他的脚磨破流血,他还是笑笑说“没事。”对于外在的困难,他总是能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去克服,这种乐观反映了他的不屈不挠的特质。
但外在的“怕”却远远没有内在的“怕”强大,刘广泰战胜外在的苦与难是迅速的,这只能说明他本身便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但需借助困难的衬托,或许也可以说是一种激发,外在环境的激发是有限的,而内在的激发却是无限的。
激发他最重要的内在方式是面对死亡的打击。刘广泰经历了母亲的死亡,祭拜母亲时他痛哭说:“娘,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你就原谅你的儿子吧,责任太大,工程太大,儿子实在是走不开,娘,这里的人缺水啊!”他对于“忠”和“孝”的抉择是痛苫的,他想尽孝,但他不得不选择忠,“责任太大,工程太大”八个字是他在母亲面前流露出的最真实内心的表白,他大声呼喊:“娘,这里的人缺水啊!”既是在告诉母亲,也是告诉自己:尽管苦难重重,我必须战胜。之后又是妻子的车祸,在这样的打击下,他失魂落魄,但这是短暂的情感宣泄,因为他并没有被打倒,他战胜了最沉重的精神上的困难,他的独白是这样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所得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千万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这时,他的使命感上升到全人类的层面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把他塑造成一个高尚、坚毅、有高尚信仰的人物。最后死亡降临到他身上,这是在告诉观众:能打倒他的只有死亡。
三个人物,具有三种不同的特点。孙二旺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物,王大炮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物,刘广泰是一个性格坚毅的知识分子。这些鲜明的特点既使人物形象丰满,也让故事更为生动。
然而,三个人物身上分别具有的特质既是他们个人的突出特点,也是群体的精神的投射,他们代表的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群人。
歌德说:“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②不论是红旗渠工程本身还是电视剧,展现的都是我们民族的不屈不挠、勇于与自然作斗争的刻苦精神,这样的精神是一种尤为强大、极具感染力的力量,鼓舞、振奋着一代代年轻人。
①转引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扉页。
②[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程代熙、张惠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