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华 卓书伟 符春苗
血细胞参数是常规临床检测项目,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是提高治疗方案合理性和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基础。但有研究提示,血液标本经常受无法及时送检、保存环境温度欠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凭借操作简便、检测快速及高精密度等优点,已在各医院应用广泛。有文献提示,为保证血液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可靠、准确,加强实验室分析全周期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为保证患者临床血液检验结果的安全、可靠,本研究探讨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electro-impedance platelet count,PLT-I)、荧光通道血小板计数(fluorescent channel platelet count,PLT-F)、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erythrocyte mean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指标变化与检验标本不同保存条件的关系,旨在为临床检验提供参考性数据,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海南省中医院检验科体检的健康者460例,其中男性288例,女性172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44.10±11.82)岁。纳入标准:(1)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2)年龄≥18岁;(3)汉族人群;(4)受试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年龄<18 岁;(2)少数民族。
抽取患者肘静脉血5 mL,每个标本等分2份,分别于4℃、25℃下保存,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美国Sysmex公司生产,型号:XN-3000)分别于即刻、1 h、3 h、6 h、12 h和 24 h 检测每份标本 PLT-I、PLT-F、RDW和MCHC水平。所有标本检测过程严格遵守实验室规范进行,检测时保证标本温度稳定。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条件下,保存24 h后PLT-I和MCHC水平与即刻检测时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1 h、3 h、6 h、12 h和 24 h PLT-F 和R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条件下不同时间各指标变化情况Table1 Variation of indicators in different time at 4℃
25℃条件下,保存6 h、12 h和24 h后RDW和MCHC明显高于即刻时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24 h后,PLT-I明显低于即刻时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1 h、3 h、6 h、12 h和24 h PLT-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4℃和 25℃条件下,即刻、1 h、3 h、6 h、12 h 和24 h时PLT-I、PLT-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条件下,保存6 h、12 h和24 h时RDW水平明显高于4℃下的水平(P<0.05);25℃条件下,保存12 h、24 h时MCHC明显高于4℃下的水平(P<0.05),见表1和表2。
表2 25℃条件下不同时间各指标变化情况Table2 Variation of indicators in different time at 25℃
血常规查对临床诊疗中筛查各类外周血异常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血管性病变和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4]。本研究使用的XN-9000系列多功能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是近年来科技发展的结晶,它利用十二烷月桂酰硫酸钠法分析血红蛋白,鞘液电阻法分析PLT、RBC指标,核酸荧光染色和半导体激光流失细胞分析技术对白细胞进行分类和计数[5-6]。该分析仪还具有血小板荧光检测通道,通过荧光素选择性标记血小板,有效地排除了红细胞的干扰[7-8]。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常规的血液检测从开始采样至上机检测存在较长的耗时和温度波动,这对生化检测结果是否存在影响也是分析质量的重点研究方向[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25℃条件下,RDW和MCHC明显高于即刻检测时的结果,保存24 h后PLT-I明显低于即刻检测时,PLT-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提示,在比较低的温度下,存放时间对PLT-I和MCHC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常温下,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RDW和MCHC水平变高,PLT-I水平明显下降。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11],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血小板极易破碎,随着血小板被破坏数量的增加,PLT-I水平明显下降。此外,在非冷藏条件下,由于温度偏高激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聚集和黏附能力增加,进而出现自发性聚集,PLT-I水平明显下降[12]。常温下,放置时间延长,红细胞内渗透压快速升高,抗凝全血标本渗透性升高,因此,渗透压降低的检测液中出现红细胞体积的快速增大,所以,MCHC水平较高。研究发现随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MCV检测结果逐渐发生变化[14]。这主要与抗凝血液标本渗透压的变化有关,同未与抗凝剂混合的血液相比,与抗凝剂混合的血液渗透压有所升高,使红细胞处于高渗环境中,导致细胞内水分与细胞外溶质的相互交换,使细胞内渗透压也随之升高,影响MCV检测结果,这也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中25℃条件下,RDW、MCHC水平明显高于4℃下的水平。这一结果提示随着温度的升高,RDW、MCHC水平较高。常温下MCHC水平较高可能是因为4℃条件下红细胞自身代谢能力较低,能量消耗缓慢,这有利于保持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和形态的稳定,也提示无法立即检测的标本需要放置在4℃条件下冷藏保存。常温下,红细胞代谢较4℃条件下速率高,而维持自身渗透压消耗的能量也较大,因此,红细胞形态多出现变化。相关研究发现PLT检测结果随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是因为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可导致血小板易于黏附、聚集,进而形成较大的颗粒,而分析仪只能区别颗粒大小,无法区别颗粒性质,致使部分血小板被误认为是小红细胞,无法纳入PLT检测范围[15]。
本研究优势在于分析了PLT-I、PLT-F、RDW、MCHC指标变化与检验标本不同保存条件的关系,血细胞参数作为常规临床检测项目,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合理建议,同样是临床效果的重要基础,但是检验标本不同的保存条件对血细胞参数指标变化的影响明显,对检验标本的保存条件影响还有待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便补充了此方面的缺憾。
综上所述,PLT-I、PLT-F、RDW、MCHC指标变化与样本保存的温度、时间有关,在日常检测中应注意样本保存的时间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