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家园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2019-07-25 01:01李勇平
创意城市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余杭区家园居民

沈 芬 李勇平

提 要: 社区文化家园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重要形态, 是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管理的重要场域, 是文化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构建依托的载体。 本文在对余杭区社区文化家园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 为余杭区建设社区文化家园明确发展思路, 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社区文化公共空间包括物质文化公共空间和非物质文化公共空间。 社区物质文化公共空间主要包括社区文化景观、 社区活动场地、 文体设施及图书室等。 社区非物质文化公共空间主要指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文化组织和文化活动, 主要有社区舞蹈队等活动社团和手工制作等活动形式。 社区文化公共空间是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管理的重要场域, 是文化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构建依托的载体。 依托各种社区文化物质载体承载各种社区活动, 形成精神依托的就是社区文化家园。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 社区文化公共空间形态正面临着巨大的改变: 一是户籍制度松动, 社会流动性增加, 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出现当地居民和外来劳动力混居的社区, 意味着社区面临城乡二元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二是住房制度改革, 以往单位分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单位社区” 逐渐被商品房住宅社区所替代, 原来单一的职业社区不复存在, 不同阶层、 不同职业的人群共居一小区, 难以形成统一的文化共识; 三是随着城市居民激增, 开发商为了利益, 城市社区可以利用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少, 原来“房前屋后, 和睦相处, 嬉笑玩闹” 的“居住社区”越来越被高楼林立的“住宅社区” 所替代, 从而使传统社区的文化建设土壤缺失,居民之间的互动关系减少, 人们之间越发冷漠。 因此, 在这样的背景下, 打造社区公共文化空间, 构建社区文化家园显得尤为重要。

一 杭州市余杭区社区文化家园建设的现状

(一) 出台实施意见

2017 年10 月, 在杭州市文明委〔2017〕 7 号文件下达以后, 余杭区文明办出台《关于开展社区文化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 (余文明委〔2017〕 10 号), 从指导思想、 总体目标、 工作原则、 主要任务、 实施步骤、 工作要求等六方面对余杭区社区文化家园建设的方方面面给予了明确规定, 并成立了由区委常委、 宣传部部长任组长, 副区长任副组长, 各区职能部门和各乡镇、 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余杭区社区文化家园建设从而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 打造社区文化综合体

余杭区以社区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 以设施建设为基础, 以内容建设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关键, 以机制建设为保障, 建成了一批文化设施完善、 文化阵地多样、文化活动丰富、 文化队伍健全的社区文化综合体。 据初步统计, 到目前为止, 余杭区初步建成社区文化家园26 个, 到2018 年底将建成35 个, 已初步完成《关于开展社区文化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2018 年, 各镇街社区文化家园建成率占社区总数20%以上”[1]规定的目标任务。

(三) 统筹场所设施建设

余杭区充分整合了社区原有的文化场所资源, 同时挖掘可用空间资源, 做到了统一形象标识。 其中, 社区文化家园主要室内、 室外场所设施总面积原则上在600平方米以上, 并做到有一个LOGO 标识、 有一个社区文化中心、 有一个社区文化广场, 在场所外观上做到了统一。

(四) 抓好内容建设

在“内容建设” 方面, 余杭区着重做到“6 +X”, 使文化家园真正用起来、 活起来。 其中的“6”, 是指“六个有”: 有“市民文化讲堂”, 面向社区居民, 开设门类齐全、 知识实用的课程; 有“社区文化展示”, 全面展示社区的最美现象、 人物风貌、 社区风采、 榜样典型、 科学普及等方面内容; 有“社区文化社团”, 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有“社区文化品牌”, 整合社区各类文化活动资源, 打造“一社区一品牌”; 有“社区文化节日”, 组织开展各类社区文化节日节庆, 增进居民感情; 有“网络文化平台”, 通过社区服务公众号、 微信群、 QQ、 微博、 短信平台等, 实现居民有效联系和有效覆盖。 其中的“X”, 则指多项社区惠民服务。 在社区文化家园建设工作中, 整合现有各类资源, 进一步提升面向全体居民的养老、 医疗、 卫生、 科普、 休闲、 保健等社区服务的水平, 真正落细落小落实惠民原则。

二 杭州市余杭区社区文化家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社区文化家园公共空间供给短缺

社区文化公共空间是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家园的物质载体, 是社区居民进行文化活动、 交流情感的公共场域。 城市用地的紧张和以往对社区公共文化建设认识的不足造成城市社区活动场地及文化设施的不足, 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调查结果显示, 影响杭州群众休闲活动的主要因素除了没有时间以外, 场馆太少(占比为50.2%) 和场馆设施太差(占比为16.2%) (见图1) 都属于社区物质文化公共空间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质量。 人们的需求也在发展, 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 更重要的是身体的健康, 因此能够实现人们交流和互动并且愉悦身心的各种室内外活动场所的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 急需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场地的拓展和健身设施的改善。而且针对杭州群众进行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调查分析, 杭州群众主要选择“家里”进行休闲活动, 占62.5%, 其次是“公园、 广场”, 占59.8%, 选择“商业性休闲场所” 的占43.5%, 选择“单位的活动场所” 的不多, 占14.5%, 可能是因为各个公司及单位的文化娱乐设施不一定齐全, 并且现在杭州发展很快, 群众居住地和工作地方相距太远, 不太方便。 选择“街道社区的活动场所” 的占比也不高, 只有11.7% (见图2), 说明街道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也存在薄弱环节, 需要加强社区文化家园建设。 因为大部分群众选择在家里进行休闲活动, 这是最方便的, 而每家每户的文娱设施又不多, 社区是最接近家里的活动场所, 也是仅次于家里的最为方便的地方。 力争每一个社区都能建成一个面积较大、 既有室内又有室外活动场所的、可以开展多种多样休闲文化活动的文化综合体。

图1 影响杭州群众从事更多休闲活动的主要因素

图2 杭州群众进行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

(二) 社区文化家园公共空间利用不足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不仅存在短缺情况, 而且对现有空间和公共设施存在利用不足的状况,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 本社区居民对各自社区的公共空间利用不足。 调查余杭区几个社区居民利用公共空间方面的结果显示, 仅有45.2%的居民表示会使用本社区公共设施, 其中经常使用的为21.6%, 23.6%的居民只是偶尔使用, 54.8%的居民则表示几乎不使用本社区内的健身设施, 除了上面所说的居民没有时间以外, 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社区现有的一些健身设施存在损毁情况以致无法继续使用, 而且维修不到位; 二是居民们认为社区内的体育设施不够多元化, 都是老人和孩子在用, 不适合年轻人使用; 三是缺乏社区公共空间资源的共享。 正如美国城市学者Michael Rustin 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社会人群使用方式、 效果和权力的思考指出的那样, “在城市中有许多不同的社区, 其中一些社区拥有相当多的资源和权力, 而另外一些社区却没有”。 其次, 社区公共资源存在分布不均衡状况, 不同社区之间的公共资源存在差别, 一些社区公共设施丰富而一些匮乏, 而且社区之间缺少足够的开放性, 资源丰富的社区不对其他社区成员开放, 一些社区健身资源富余却得不到很好的利用, 而一些社区却是公共资源供给不足。 另外, 有些社区内有学校操场或图书馆以及公司的健身场所等, 本来学校放学或公司下班后, 可以把这些资源最大化利用, 但经过调研访谈得知, 这样的想法很难得到实施, 即便长期闲置,学校或公司也不愿将资源向社会开放, 使资源共享, 因为资源开放将面临管理困难、安全隐患、 设备折旧损坏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 各个社区之间的各自为政、 封闭性也是造成社区公共空间利用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 社区文化家园缺少特色

社区文化特色不鲜明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是对社区特有资源挖掘、 开发不够。由于地域特点、 地方特色及居民长期生活轨迹的累积, 自然而然会形成具有各自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 多样化的社区作为城市文化传承的载体正是地方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但走访余杭区, 虽然也有一些社区在努力尝试体现自身的社区特色, 但是大部分社区建设还是千篇一律, 没有依托各自社区资源进行公共空间的再设计, 缺乏设计感和文化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但由于商品经济的逐利性, 一般商品房在设计时很少将建筑风格和该地区的文化内涵相结合,地产开发商从经济利益考虑, 很少预留出足够空间作为文化活动的场所或者搭建健身设施。 大部分社区都是就地取材, 囿于场地和空间, 多数是把物业管理房挪用为简单的文化活动场所, 空间狭小、 设备简陋等诸多问题的存在, 使其难以吸引社区居民的参与。 二是文化活动单一。 调研时发现, 由于社区公共空间的不足、 特有文化资源未开发及对社区文化家园建设理解的偏差, 社区文化活动建设缺少地方特色,一般都是以小型活动为主, 如打打麻将、 玩玩扑克、 看看电视等老年活动, 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社区文化建设本来应该向居民提供更为丰富和更加多彩的娱乐和健身方式, 如唱歌、 跳舞、 打球、 下棋、 绘画、 陶艺、 插花等有益身心、 增进交往、 减少压力的活动,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社区年轻人参加。 然而, 事实上却不是如此, 在余杭区调研中发现, 居民对该社区文化家园建设很满意的有15.6%, 比较满意的有37.1%, 感觉一般的有34.3%, 不太满意的有10.9%, 很不满意的有2.1%。 当然, 一般人们习惯于选择比较满意, 对很满意选择的概率偏少也是可以理解的, 选择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52.7%, 超过了一半, 说明我们的社区文化家园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的, 但同时, 选择不满意的也有一定的比例, 反映了社区文化家园建设还是有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建设。

(四) 社区文化家园建设缺少多元主体参与

亚历山大曾提出, “无论建筑师或规划师如何仔细地规划或设计, 他们自己不可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环境和我们所遵循的秩序。 一个有机的社区只有通过整个社区的行为才能够完成。 这样的行为中每个人都协助完成了他们最了解的那部分环境”。 “只有使用者能够引导社区的有机发展过程, 他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以及房间、 楼宇、 道路和开放空间是否安排得当。”[2]因此, 社区居民本应该作为“使用者” 参与到社区文化家园建设中来, 但实际上, 目前却做不到, 主要原因在于, 一方面城市社区的建造、 设计、 开发从未有居民的参与, 均是已经交付了才给购买者即居民使用, 在此之前, 居民没有机会参与到整个社区的开发和设计中来。 另一方面, 在已经入住的社区中, 由于社区文化家园建设缺乏设计和特色, 难以吸引广大居民群众, 因此参与者并不多, 积极性也不高, 参与群体构成也不均等。 调查结果显示, 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成员中, 存在老少及中青年两极分化的现象。 60 岁及以上和18 岁及以下参与人数较多, 分别为68.5%、 19.7%, 而19 ~59 岁的中青年参与人数较少, 仅占11.8%。 而且当地居民参与多, 流动人口或租住人口参与少, 这些都造成了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成员构成的不均衡现象。 社区文化家园建设是服务于全体社区居民的, 因此需要考虑多元主体的参与。

三 杭州市余杭区社区文化家园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基于有机更新理念的特色社区文化家园建设思路

目前余杭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主要包括历史建筑、 特色街巷及文化名人等,如塘栖古镇已经是全国闻名的旅游景区, 这些街巷均是历史悠久、 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周边社区可以深入挖掘这方面的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文化家园的构建。 因此, 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城市文化特色, 在此基础上进行特色文化空间构建, 注重结合社区具体硬件基础, 挖掘文化特色, 打造特色鲜明、 主题突出的社区文化家园。 比如, 余杭区现在已经着手的地方: 良渚文化村社区依托良渚博物院、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河滨公园等良好的基础条件, 开展良渚文化、 申遗等方面的社区文化家园建设; 桂芳桥社区挖掘临平悠久的历史文化元素, 以“留住记忆、 唤起乡愁”为主题, 在文化家园建设过程中打造“文化里弄”; 新城社区以“爱在新城” 活动为载体, 开展“爱祖国、 爱党、 爱家园、 爱生命” 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特色社区文化家园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完美实现, 因此特色文化理念的提升和载体设计就很重要, 社区文化家园要始终围绕该理念进行各个环节的设计, 要让特色文化理念充满设计的整个细节。

(二) 促进社区开放和文化资源共享

自组织理论认为, 一个孤立的社会系统往往会随时间推移, 使系统变成一个死寂的自我循环, 这种循环因为缺乏对外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成为一种平衡的稳定态,这种稳定态没有发展的活力[3]。 只有通过引进系统有益的信息、 资源、 能量才能改变这种状态。 社区文化家园建设就是如此, 在立足本社区文化家园建设的同时,需要不断引进和融合其他社区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做法, 促进本社区文化家园的建设, 这就需要经常和其他社区开展沟通和交流, 通过举办联谊会等措施, 有目的地培养社区工作者开放的意识, 从其他社区学习宝贵的经验。 另外, 调研中就发现余杭区不同社区之间存在资源的不均衡, 却由于各种原因互相之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解决不同社区之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有效途径, 也能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社区工作的凝聚力。 首先, 实现社区内资源自调。 可以合理利用社区内资源, 最大限度实现社区内资源共有和共享。 譬如, 社区可以出面购置一些能够让居民共同使用的文化设施, 当然, 居民也可以自愿拿出一些文体用品用于全体居民的共同活动。 其次, 社区内外资源协调。 社区里拥有的图书室、文化广场或学校操场等文化资源, 可以在适当时间开放给其他社区共享, 这一方面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不同社区之间居民的交流和增进彼此的感情。

(三) 促进社区居民的多元主体参与

社区文化家园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因此也要以人为本, 居民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社区文化家园建设的多样性, 而多样性诉求的实现需要作为社区生活主体的社区成员的参与。 首先, 在社区规划、 设计的时候允许和接纳即将入住社区的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家园的建设, 充分听取社区中不同参与者的意见和声音, 赋予他们参与设计的权利。 其次, 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家园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 社区文化家园建设需要评估社区居民的多元文化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不同年龄、 不同职业、 不同收入、 不同文化程度的社区居民, 在了解他们需求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策略, 既要有高雅脱俗的活动, 譬如插花、 陶艺、 瑜伽、 西餐课等, 也要有通俗大众的活动, 比如跳广场舞、 打乒乓球、 打羽毛球等。 在这方面, 还可以考虑成立更多的社区居民兴趣协会或社团。 只有成立相应的兴趣协会和社团, 这样的文化活动才具有持续性。 推动成员组织多个兴趣小组, 并诱发这些小组成立兴趣协会或社团, 慢慢浸入整个居住社区, 这种文化发展的示范效应将会引发社区文化家园建设的新发展和新变革。 另外, 需要通过科学方法和途径邀请社区居民多多参与社区文化家园建设, 广而告之。信息渠道不畅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障碍之一, 可以借鉴社区工作的一些方法动员社区居民参与活动, 比如通过给居民写信(通过楼长投寄)、 打电话或上门拜访等方式进行宣传, 也可以通过每个小区的业主群或物业办公室向居民介绍,还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如建立社区网站、 微信、 广告宣传、 张贴海报或社区广播等方式发动居民参与。 通过公共参与培养社区居民的社区主体意识、 责任意识及实现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利益分享, 建立多元化、 多主体的社区文化家园建设和管理模式是社区文化公共空间建设的追求。

(四) 拓展多种渠道筹集经费

余杭的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大量可持续性资金的支持。 仅靠政府拨款难以为继, 必须拓展其他方面的筹资渠道。 在确保政府财政拨付的同时, 可以鼓励社区内企事业单位、 家庭富裕的居民个人以捐赠、 投资等形式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在分清各个社区居民类型后, 放开对一般居民的收费型服务项目,力争做到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

(五)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以吸引更广泛社区群众的参与

社区文化建设虽说不是简单的文娱活动, 但是丰富多彩的互动性文娱活动能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 增强居民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关注度。 社区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与居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形式密不可分, 社区内部的小型运动会、 音乐会、歌舞比赛、 艺术节等文娱活动的开展尤为必要, 应既要有阳春白雪的戏曲、 音乐剧等, 又要有下里巴人的大众活动, 比如羽毛球、 篮球、 排舞等, 竭尽全力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六) 提高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的专业素养

社区文化建设团队成员仅仅拥有一颗爱心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 并且能够将高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这样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需要有计划地培养和锻炼。 对于在职社区人员可进行专业培训, 鼓励其考取初、 中、 高级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 掌握国内外先进的社会工作服务理念。 对于准备投身社区文化建设的大学生, 要多组织其参与社区各项文娱活动, 增强其对社区居民服务的职业情感, 这也可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

总而言之, 余杭区社区文化建设在城市的发展、 和谐社会的构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切实满足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注 释

[1] 《关于开展社区文化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 (余文明委〔2017〕 10 号), 第2 页。

[2] 《景观设计师如何创造有利于户外交往的住宅小区景观》, http://www. doc88. com/p - 90693230 96229. html。

[3] 高春凤: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经济研究导刊》 2011 年第25 期。

猜你喜欢
余杭区家园居民
余杭区为城市新中心建设展现排头兵担当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读迷作品
石器时代的居民
寻找失落的家园
绿家园
新龟兔赛跑
能喝到几瓶可乐?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