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湾区建设中萧山、 绍兴、海宁产业带融合发展研究

2019-07-25 01:01陈沛沛贾风莹
创意城市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萧山海宁湾区

赵 晖 陈沛沛 贾风莹 李 华

提 要: 杭州湾建设中三个核心区杭州、 上海、 宁波中间地带的萧山、 绍兴、海宁作为核心三角, 其产业带融合具有战略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萧山、 绍兴、 海宁产业带融合建设的必要性, 既是提升杭州湾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也是与省重大规划对接的需要, 还是萧绍海产业融合大于产业竞争的需要。 目前萧山、 绍兴、海宁产业融合中也存在平台布局多且散、 整治提升力度不够、 科研能力集聚度不高、大城市的虹吸效益亟待关注等问题。 还需重视共同的着力点, 包括提高对大平台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方向的重视、 加强三地地方政府的合作、 提高核心区交通效率、 联合打造现代金融高地。

目前, 杭州湾沿湾各地区正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湾区经济。 对标国际三大湾区建设目标, 同时面对粤港澳大湾区、 环渤海湾区经济竞争的压力, 杭州湾区三个核心区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而位于三个核心区之间的走廊地带建设不容忽视。 如果把杭州、 上海、 宁波构成一个大三角经济区, 位于杭州与上海中间的海宁、 杭州与宁波之间的绍兴恰好与萧山形成了以杭州为核心的一个三角形(如图1), 则萧山、 绍兴、 海宁(以下简称萧绍海) 恰好是以杭州为重要重合角的一个小三角形, 可谓“金三角中的核心三角”。 这个核心三角发展的成效影响着湾区核心竞争力以及杭州的产业吸引力。 没有人敢错过湾区, 也没人敢错过湾区的核心区。 萧绍海湾区的跨境集聚整合的向心力要克服三地多核风化竞争的离心力, 最终萧绍海产业带合力助推提高杭州核心区的吸引力, 这是目前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湾区本身是一个具有资源与产业集聚力的跨境经济区域或发展系统, 湾区经济不是简单化的地盘, 几个地方融在一起就可以的。 关键在于产业集聚后如何发挥各自特长, 以及融合之后如何创新。 目前萧绍海核心区经济正由港口经济、 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 创新经济转变, 如何提高三地的跨境核心竞争力, 需要深入思考。

图1 萧山、 绍兴、 海宁产业带

一 萧山、 绍兴、 海宁产业带融合建设的必要性

(一) 借鉴纽约湾经验, 提升杭州湾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与纽约湾区相比, 杭州湾核心区面积大而竞争力不如。 在2014 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杭州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中, 杭州都市圈包括萧山区、 余杭区、 杭州市域五县市及德清、 安吉、 海宁、 桐乡、 诸暨、 绍兴柯桥区等杭州相邻的六区、 县(市), 总面积34585 平方千米, 与纽约湾区面积33484 平方千米相比略大。 另外从核心区面积比较, 由曼哈顿、 布鲁克林、 布朗克斯、 昆斯和里士满5 个区组成的纽约湾区的核心面积为828.8 平方千米。 而萧山、 海宁以及绍兴的核心越城区、 柯桥区、 上虞区总面积为4991 平方千米, 面积大但产业竞争力差距巨大。

从产业总量上看, 2016 年杭州都市圈实现生产总值21764 亿元, 纽约湾区GDP已达15000 亿美元, 两者相差4 ~5 倍。 杭州湾区若保持每年7.5%的增速, 还需16年至20 年时间追赶, 核心区的竞争力亟须加强。 纽约湾区于20 世纪80 年代从经济危机中恢复, 经过近40 年的逐步发展, 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航运中心, 有着发达的金融业、 便利的交通和较高的教育水平, 杭州湾核心区发展还需经历纽约湾区出现过的土地利用效率低、 城市空洞化、 再中心化等问题。

(二) 与省重大规划对接的需要

浙江省正积极抓住黄金机遇期, 积极规划由十大任务、 十大平台、 百个项目和万亿投资构成的浙江大湾区建设, 萧绍海产业带与省“一核三引擎(杭宁温) 四廊带十平台” 重要规划不谋而合。 一是与“四廊带” 中的两个规划重合, 即沪嘉杭湖科创大走廊、 杭绍甬智能制造产业大走廊; 二是与“十大高能级平台” 中的四个规划重合, 分别是杭州江滨国际智造新区、 嘉兴全域科创城、 南太湖绿色发展新区、绍兴先进智造基地; 三是与杭州湾规划“1 +2 +3 +X” 的空间格局重合, 三大协同空间包括嘉兴、 绍兴、 舟山。

(三) 萧绍海产业融合大于产业竞争的需要

1. 萧绍海第三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强

杭州作为服务业高度发达的中心城市, 其生产服务业越发展, 周边地区制造业也越能受益。 从表1 中可以看出萧山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远远优于绍兴和海宁地区, 占比达到59.4%, 可以发挥对绍兴、 海宁的辐射作用, 绍兴、 海宁的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42.1%、 47.2%, 远低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52.7%。 绍兴、 海宁的技术服务、 交通运输、 地质勘查业等服务业规模不大, 所占比重仍然较低。 尤其是对海宁的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 海宁第二产业占55.4%, 远远超过其第三产业的42.1%, 对于处于上海和杭州地理位置中间的海宁, 更应利用杭沪的溢出效应,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表1 萧山、 海宁、 绍兴三大产业结构比较 单位: 亿元, %

2. 产业集群效应比较明显

三地产业基础良好, 很多优势产业和独特产业的集群效应明显。 本文借助于分析区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区位熵比较方法, 对三地工业产业进行比较。 由于行政区块隶属于嘉兴市的海宁工业产业结构与嘉兴基本一致, 且近年海宁市GDP 一直稳居嘉兴GDP 各区县排名的首位, 部分海宁市统计数据缺失, 故选取嘉兴工业数据与萧山、 绍兴三地进行产业对比分析。 在表2 中计算数值选取大于全国平均产业水平1, 即区位熵大于1 的数值, 有如下发现。 一是共同的产业集聚度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产业有八个, 分别是纺织业, 纺织服装、 鞋、 帽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家具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最突出的化学纤维制造业超过全国平均水平8 ~15 倍、 纺织业为3.5 ~7.5 倍。 绍兴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9 倍, 嘉兴、 萧山的家具制造业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1 倍、 2.82 倍, 萧山的金属制品业为全国水平的2.02倍。 二是在三地区中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产业有五个, 分别是专用设备制造业, 皮革、 毛皮、 羽毛(绒) 及其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见表3)。 可见, 产业集聚也意味着产业的竞争和合作,三个区域在产业布局中共有13 个产业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需要从更高层面加强规划和引导, 避免产业竞争的资源浪费和效率降低。

表2 2016 年绍兴、 萧山、 嘉兴区位熵共同优势产业比较一

表3 2016 年绍兴、 萧山、 嘉兴区位熵共同优势产业比较二

另外, 独有优势产业有利于产业互补和产业链的拉长。 比如嘉兴的木材加工及木、 竹、 藤、 棕、 草制品业2.0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7、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2.18; 绍兴的医药制造业1.09、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8; 萧山的汽车制造业1.99, 仪器仪表及文化、 办公用机械制造业9.88。 这些独特优势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 难以形成“滚雪球” 效应。

3.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效果良好

萧绍海三地正大力推进“转换新旧动能、 切换新旧要素、 腾换新旧平台”。 传统产业在腾笼换鸟、 低小散行业整治、 两化融合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进行了更高要求的定位。 萧山有着2.5 万家化纤纺织、 汽车及零部件和装备制造、 羽绒服装、 钢结构网架、 精细化工等传统民企, “两化融合” 指数位居全省前列, 2018 年上半年,尤其是化工、 化纤制造业保持着“两位数” 增长; 绍兴在原有的纺织印染、 化工、金属加工、 黄酒、 珍珠传统产业基础上改造提升, 工业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超过60%, 并积极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纺织行业推广设计的“梦工厂” 和制造的“云工厂”, 积极打造传统产业互联网的产业高地; 海宁在皮革、 纺织、 经编等主要传统产业占比大约为31.7%的基础上, 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时尚服装业核心区、 布艺艺创中心等建设, 通过皮革“产业互联”、 经编“强链延链”、 家纺“设计引领” 等措施, 加快三大传统产业向时尚产业发展。 海宁传统经编产业2017 年实现规上产值216.7 亿元, 同比增长18%。

4. 新兴产业各自的兴起

萧绍海三地新老工业产业都需要一定的融合和转型升级。 至2022 年, 杭州湾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47%以上。 目前萧绍海三地战略新兴产业增加速度很快, 尤其是海宁, 其2017 年高新技术、 高端装备制造业、 战略新兴产业的增速分别为14%、 19.1%、 16.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0.2%, 远超浙江省平均水平。 海宁以错位发展为导向, 承接了杭州和上海电子信息、 新能源、 新材料、 生物技术、 新医药、 装备机械等高端制造企业的扩产项目和产业转移, 重点发展时尚产业和以新能源、 高端装备制造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千亿元产业。

萧山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以工厂物联网和工业物联网为突破口, 2017 年新增“工业机器人” 200 个, 推动企业上云6300 家, 全面布局人工智能、 量子通信、 3D 打印、 虚拟现实等一批未来的前沿产业。

绍兴重点发展高端装备、 新材料、 现代医药、 电子信息等四大新兴产业, 打造“万亩千亿元” 级产业新平台。 2017 年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 健康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6%、 18.8%,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5%、 5.2%, 但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比仅为36.1%, 低于全省6.2 个百分点。 规划到2020 年, 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40%以上, 建成30 个左右功能完备、 配套完善的新兴产业基地和特色小镇。

5. 数字经济高地的打造

据规划, 到2022 年杭州湾区经济总量达到6 万亿元以上, 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全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的策源地。 萧山在信息经济方面优势明显, 2017 年信息经济产业值增加128.6 亿元, 比2016 年增加18.1%, 其中电子商务产业、 智慧物流产业、 数字内容产业分别增长37.9%、 33.3%和17.2%。 萧山区歌礼、 微医、 微软云、 阿里云、 网易云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推动提高数字经济的水平。 萧山区十大产业规划中新能源、 先进装备制造、 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 文化创意、 金融服务、 现代商贸、 现代物流等十大产业的战略规划也可以联动绍兴和海宁的数字经济。

6. 产业园区和平台存量巨大的优势

萧绍海三地多年发展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各类产业和创新平台, 尤其以绍兴拥有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数目居多, 拥有4 个国家级开发区和9 个省级开发区。 但萧山和海宁以新产业布局和数字经济进行育链、 强链, 比如推进萧山开发区、 萧山科技城、 萧山临空经济区、 萧山亚运村、 钱塘江金融城大平台的大发展, 精心布局萧山信息港、 安全信息产业园、 机器人小镇、 图灵小镇、 湘湖金融小镇、 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 中乌航空航天研究院、 中俄人才创业园、 中英产业新城、 华东智能物流中心、 中法航空大学等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和完善。 在4 个省级重点产业平台的基础上, 海宁市科创中心、 鹃湖国际科技城、 上工大海宁科技园、 漕河泾海宁分区科技绿洲、 国家级晶体生长技术研究院、 半导体材料和设备技术研究院、 北航杭州湾星空科技产业园区、 爱丁堡生物医学高科技跨国研究中心、 浙大华为仿真实验室等一批重量级项目接连落户海宁。 目前三地积极搭建具有各自特色的创新创业平台, 但传统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合力还没有完全形成。

二 萧山、 绍兴、 海宁产业带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平台布局多且散, 整治提升力度不够

首先, 萧绍海产业带的融合由于行政区划和行政级别等原因, 在交通、 规划、政策、 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衔接存在诸多障碍。 尽管在省级层面成立了全省大湾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以及15 个成员单位, 但在都市层面, 大湾区所在都市的协调作用还需三个地方政府对区域内跨行政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布局进行统筹协调, 尽管也有以市长联席会议、 政府秘书长工作会议、 协调会办公室议事会、 15 个专业委员会项目合作执行机制为框架的都市圈建设政府协调机制, 但整体衔接效率还需提升。其次是平台集聚度仍偏弱。 产业布局零乱、 碎片化, 没有形成分工协作关系。 萧绍海地区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 尤其是绍兴13 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工业产值仅占绍兴市工业总产值的65%, 绍兴国字号平台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名也靠后。 最后是用地空间碎片化现象比较突出。 近年来随着搬迁、 拆改、整治工作加快推进, 三地用地空间略有增多, 但布局比较零散, 缺少大面积连片可开发的土地, 比如绍兴“万亩千亿元” 平台申报落地困难。

(二) 科研能力集聚度不高

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区域, 必须把科技企业、 知名院校、 研究机构和专家、 专业技术人才等众多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集聚, 形成规模化、 高质量的创新经济体。 萧山和海宁本科高校缺位, 且萧山引进新增的“国千” “省千” 人才总量与海宁引进的数量相差不大, 引进的市“521” 人才共8 人, 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匹配。 绍兴11 所高校每年2.5 万名毕业生, 仅有17%左右留在绍兴就业创业, 人才集聚能力不强。

(三) 大城市的虹吸效益亟待关注

大湾区建设将倒逼产业带在更高、 更宽、 更深层面参与区域竞争, 如果缺乏充分的城市核心竞争力, 将导致人才、 科技等优质资源向上海、 宁波、 温州等地流出。抢占产业高地变为抢占高端人才的竞争, 2017 年上海共引进国内人才61689 人, 宁波引进人才14.04 万人, 萧绍海产业带还需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三 推进萧山、 绍兴、 海宁产业带融合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杭州正面临举办2022 年亚运会、 第四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的战略机遇, 城市知名度不断提升, 这对杭州、 绍兴、 海宁的数字经济、 旅游业、 会展经济、 文创产业、互联网经济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应抓住机遇, 推进产业带加速融合。

(一) 提高对大平台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方向的重视

杭州作为服务业高度发达的中心城市, 其生产服务业越发展, 周边地区制造业也越能受益。 萧绍海三地需要整合智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 要克服产业竞争还需重点突破三个方面: 一是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 成为创新高地; 二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 成为智能智造和数字经济高地; 三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 产业内部效率首先要超越粤港澳湾区效率。 数字经济高地建设也需重点突破三个方面,一是消费互联网, 二是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产业互联网, 三是以区块链为代表的价值互联网。

(二) 加强三地地方政府的合作

除了物资串联、 联合招商引资及跨省区的政府间直接投资和联合投资以外, 还需要为在杭州湾核心区的社会事业和非公经济之间的合作提供服务。 一是加强政府间的产业定位与城市规划, 曼哈顿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离不开精准的规划, 政府支持下的民办纽约区域规划委员会的设立经验值得借鉴。 二是加强三地间研发机构、 大学、 优质教育和人才资源的培育和流动, 需要提高区域性利益的共享程度。 三是进一步完善三地的物流产业布局。

(三) 提高核心区交通效率

环绕着钱塘江两岸的三地具有比杭、 沪、 甬更加便利的交通优势, 横跨钱塘江的隧道、 跨江通道、 大桥将三地重要的开发区、 景区连通, 提高物流、 人流、 信息流的效率。 建设现代智能交通体系, 打通空运、 陆运、 水运、 海运的密集交通运输网络, 形成跨湾沿海的高效、 快速、 无缝隙交通网络。 进一步发挥钱江隧道连接萧山的大江东产业园、 开发区和海宁的盐官景区、 江东开发区作用; 进一步发挥嘉绍跨江通道连接海宁的尖山新区与绍兴的上虞区作用; 进一步提升海宁港区建设, 加强港口铁路、 冷藏库、 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 使内河外海进一步相牵。

(四) 联合打造现代金融高地

加快钱塘江金融港湾的功能培育, 打造集互联网金融、 创业投资、 绿色金融、财富管理、 保险创新等于一体的新金融产业链和生态圈, 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兴金融中心。 一是加大引进高端现代金融人才。 二是大力引进和培育金融机构, 补齐金融机构数量不匹配经济总量的短板。 三是加大共同金融产品的开发。

猜你喜欢
萧山海宁湾区
刘海宁作品(一)
平凡的人 伟大的事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天下奇观海宁潮
打通千个发布端口 打造有X-IN媒体——萧山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若干实践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