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凯钧
提 要: 文化是乡村灵魂所在, 乡村振兴必须以文化振兴为内生动力。 乡村民间艺术团传承了乡土文化、 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为推进乡风文明、 产业振兴、 生活宜居等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本文依据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互动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 和“资源依赖理论”, 对民间艺术团与政府的合作互动关系进行了机制分析, 并在对萧山区瓜沥镇民间艺术团与政府合作互动关系的实践调研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做法, 提出了乡村文化振兴视角下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互动机制建设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公共产品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是政府与社会组织产生合作互动关系的背景, 资源相互依赖则提供了二者进行合作互动的可行条件。 文化是乡村灵魂之所在,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文化的振兴, 繁荣乡土特色文化, 满足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是文化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共同价值目标; 同时, 文化社会组织在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也切实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政府也掌握其发展的重要资源。 故而, 二者之间存在合作互动关系的机制逻辑。
社会组织起源于欧美等西方国家, 国外学者就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互动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具有代表性的有库勒和塞勒的“四种类型理论”[1]、丹尼斯·R. 杨(Dennis R. Young) 的“三种关系理论”[2]以及萨德尔的“相互依赖理论”[3]等。 本文从二者合作互动的动因视角分析, 认为“市场-政府失灵理论”指出了政府与社会组织产生合作互动关系的背景, “资源依赖理论” 则论证了二者之间产生合作互动关系的可行条件。
1. 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
古典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能够提供高效的社会产品与服务供给。 但由于垄断与信息不对称等外部性因素, 以及市场本身存在自发性、 盲目性、 滞后性等缺陷, 在现实经济中, 市场往往出现失灵现象, 导致公共产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派在对市场缺陷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国家干预以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 由此, 以现代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国家, 其政府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角色。 但政府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意愿去提供公共物品的,由于社会成员的需求存在差异, 一部分人因对公共物品的过度需求而得不到满足,而另一部分人因其要求的特殊也难以得到满足, 由此, 在公共物品供给中, 也出现了“政府失灵”。
由此, 1974 年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提出了“市场-政府失灵理论”,认为市场和政府作为“公共物品” 的提供者都有其缺陷。 而社会组织具有自愿性、公益性的特征, 其存在正是为了满足公众对“公共物品” 的需求, 可以弥补市场和政府的不足, 从而克服政府和市场可能导致的不公平和低效等问题。
2.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自给自足的, 所有组织都必须为了生存而与其环境进行交换”[4]。 也就是说, 没有任何一个组织能生产自己所需要的所有资源, 因此组织为了生存, 就必须获取生存所需要的资本, 没有这样的资源, 组织就难以运作, 获取的方式有交换、 交易或是权力的控制。 通过交换给组织提供关键性的稀缺资源, 这就是组织间“资源相互依赖” 关系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由此, 萨德尔认为,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是顺从与服从的关系, 而是彼此相互依赖的关系, 这是由于它们都掌握着某些重要的资源”[5]。 而彼此掌握的资源相互影响着对方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也因资源上的相互依赖而产生了合作互动关系。 即社会组织通过承担政府的部分社会服务功能, 获得政府为其提供的包括政策扶持、 业务指导、 财政资金、 法律规范等在内的资源。
乡村民间艺术团体是村民自发成立的群众文化社会组织, 以服务乡村群众文化生活进行文艺创作和文艺演出为活动内容, 是活跃在我国基层社会中的一支特殊文化队伍。 本文在前述“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 和“资源依赖理论” 基础上, 对文化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互动机制进行分析, 从而为探讨二者合作互动机制建设提供结构范式。
1.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二者合作互动的价值基础
文化是乡村灵魂所在, 推动乡村文化繁荣与发展, 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 为群众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 既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也是文化社会组织从事文艺创作与演出活动的主要目的, 因此, 成为二者合作互动的共同价值基础; 而公共文化产品具有周期长、 收益低的特点, 当前, 政府与市场投入意愿相对不足, 文化人才严重缺乏等原因, 导致基层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严重不足, 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也成为政府与文化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互动的现实要求。
2. 文化社会组织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乡村文化社会组织有自己的竞争特色、 观众对象和发展前景, 通过积极创作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 丰富了农村文化艺术作品, 在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了拾遗补阙、 服务替代和协同增效的重要作用: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 满足乡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是成为保护和传承乡村民间文化的主阵地, 提高乡村群众的传统文明、 文化素养, 推进乡风文明; 三是形成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和相关产业, 比如文化和旅游产业, 助推产业振兴; 四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村民积极参加文艺表演和展示活动, 心情愉悦, 生活宜居。
3. 政府能够为文化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有效资源条件
作为掌握“公权力” 的公共资源配置部门, 政府对文化社会组织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是资金方面, 政府可为文化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资金扶持; 二是业务角度, 政府文化部门具有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 可为其提供业务指导; 三是场地方面,政府投资兴建了大量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如乡村文化礼堂等, 可为文化社会组织演出活动提供舞台; 四是政策角度, 政府可为培育文化社会组织发展出台政策文件; 五是法律角度, 文化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 它的成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 六是管理角度, 文化社会组织需要接受政府部门的规范与监管, 以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本文以文化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互动的一般机制分析为理论引领, 通过访谈形式对萧山区瓜沥镇民间艺术团的独特资源、 作用发挥、 发展困境, 以及与政府合作互动关系情况进行了实证调研, 在此基础上分析二者合作互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近年来, 萧山区瓜沥镇民间艺术团发展较为迅速, 据相关数据统计, 目前已经成立近20 支队伍。 各民间艺术团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些良好的运营经验, 并在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其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困境。
1. 瓜沥镇民间艺术团的运营特征
一是相对稳定的演员团队。 瓜沥镇各民间艺术团将拥有共同爱好的人聚集到一起, 组成相对稳定又具有动态性的朋友圈。 其中既有专业演员也有业余爱好者, 演员们有活动聚在一起, 活动之余则是分散状态。 如杭州市萧山区的浙江昶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通过微信、 QQ 等新媒体吸引来自南京、 宁波、 杭州、 上海等地业余爱好者志愿加入。
二是较为灵活的推广模式。 瓜沥镇民间艺术团大都能够运用互联网新媒体资源进行活动推广。 如浙江昶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淘宝、 京东等电商平台上成立了“中国文化超市”, 将演出活动安排和演出节目发布于网上, 为文化消费的供给和需求打造了一个新平台, 以此吸引各地的爱好者前来观看演出。
三是贴近乡村的文化特征。 因民间文艺团体的成员大多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是缘于共同的爱好才走到一起, 因而当他们站在台上演出时, 比专业演员更容易和观众拉近距离。 并且, 很多演员生活在乡村, 对乡村有自身切实的认识和感受,创造的艺术作品与开展的节目演出更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 更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2. 瓜沥镇民间艺术团的作用发挥
正是基于民间艺术团所拥有的资源, 通过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 在乡村文化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 传承特色乡土文化。 传统乡土文化是乡村文明的根, 民间艺术团的演出活动使其得以传承和繁荣。 如在瓜沥镇政府举办的“百场文化” 活动中, 该镇几个民间艺术团参与传统民间艺术演出, 把瓜沥人春节之喜庆、 元宵之热闹、 清明之缅怀、 端午之追忆、 七夕之忠贞、 中秋之团圆、 重阳之敬老等传统习俗, 通过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展现出来, 让群众在参与中亲身体验节日习俗, 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第二, 发展传统民间艺术。 萧山区瓜沥镇乡村群众在历史生产生活中, 创造了越剧、 莲花落等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艺术, 但受电视、 电影、 网络等现代文化娱乐的冲击, 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影响日渐衰微。 而民间艺术团的演出活动, 以现代技术手法进行创新, 使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重新焕发生命力。 如浙江昶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以越剧为主打节目, 广泛汇聚优秀的表演名家, 培养了大批戏迷, 对弘扬传统民间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通过公益会演、 文艺下乡、节庆活动、 剧场演出等形式, 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是民间艺术团的主要社会功能。 如浙江昶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自2015 年12 月成立以来, 在短短两年半时间里, 组织活动210 场(见表1), 观众人数达10 万余人次, 给民众带来了文化艺术的实惠。 并且, 通过演出活动带动村民积极参加文艺表演活动, 使村民获得身心上的愉悦。
3. 瓜沥镇民间艺术团发展面临的困境
作为产生于民间的“草根团队”, 民间艺术团具有“先天不足” 的特征,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 其发展也面临一些困境, 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排练困难。 民间艺术团普遍存在排练上的困难, 因排练一个相对完整且质量较高的大型文艺节目, 需要大家集中在一起才能完成, 但业余演员因各自有自己的工作, 想要聚在一起有一定难度。 同时, 对于一些有表演经验的外地演员, 则存在路远不方便的困难, 频繁或长期排练, 仅补助路费一项的成本开支就较大。
二是资金不足。 民间艺术团的运作发展离不开费用保障, 如需要采购灯光、 音响设备、 道具服装等基本设备, 演出和排练需要餐饮费和路费, 外请培训老师需要指导费等。 而大多数民间艺术团都是采用自筹资金、 自负盈亏模式, 在发展初期,因演出活动较少, 收入没有保障, 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是缺乏专业人才。 除了缺乏相对专业的演员之外, 各民间艺术团都反映存在“宣传、 策划、 文案撰写” 等方面人才困境,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剧本创作、 宣传推广等业务活动的开展, 而要组织相对正规、 系统的培训受到资金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乡村民间艺术团在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面临一些发展困境, 而政府则掌握着影响其发展的一些重要资源, 这为二者开展合作互动关系提供了前提条件。 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 政府对民间艺术团的支持力度还相对较小, 二者还远未能形成机制化的合作互动关系。
1. 镇民间艺术团与政府合作互动取得的成效
第一, 场地资源的合作互动。 民间艺术团因自身缺乏固定的场所,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排练、 表演等活动的开展。 而政府部门则具有较为丰富的硬件设施资源,如瓜沥镇一些村已建成文化礼堂, 镇政府也投资2.5 亿元建成了文体中心, 可承办大型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 但这些活动场所均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造成资源闲置浪费, 也带来管理难题。 通过与政府的合作沟通, 民间艺术团借助这些文化礼堂和大型场馆, 开展了多项演出活动, 既提高了活动中心的影响力, 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这就形成了双向互惠。
第二, 演出活动的合作互动。 在政府举办的各项节庆活动中, 各民间艺术团积极参与节目演出。 如在瓜沥镇“2017 年文化艺术节” 活动中, 浙江昶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负责“艺术节” 的宣传片拍摄, 并在省文化馆、 省戏曲音乐家协会等部门支持下, 承办了浙江越剧“名家名段演唱会”, 邀请业内知名艺术家前来参加, 使得艺术节提升了品位。 因此, 民间艺术团参与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 既提高了艺术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也有助于政府减少财力和物力开支, 二者起到了良好的合作互动效果。
2. 瓜沥镇民间艺术团与政府合作互动存在的不足
从调研情况来看, 民间艺术团与政府在合作互动方面相对不足, 以至于其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难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进而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第一, 二者缺乏有效的合作互动机制。 在民间艺术团与政府之间未能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从民间艺术团角度, 未能主动与政府进行对接, 也就难以获得政府的支持; 而政府方面, 也很少对民间艺术团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 从而对其缺乏深入了解, 只有当民间艺术团的演出活动形成影响力时, 才会去关注。
第二, 政府的支持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一是资金扶持不足。 民间艺术团希望政府在基础设施配置、 演员活动费用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但政府除了对于艺术团的演出给予相应报酬外, 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资金帮扶。 而事实上, 地方政府每年在文化事业的投入上并不少(见图1), 这个资金如何能运用得更好是值得思考的。二是活动指导不够。 政府总体上对民间艺术团是放任成长, 任其自生自灭, 未能给予业务上的指导。 三是缺乏法律保障。 当前, 政府对民间艺术团缺乏具体的政策和法律规范, 导致其整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状态, 难以形成良性的发展态势, 各民间艺术团是摸着石头过河, 没有法律保障。
图1 2015 ~2017 年瓜沥镇的文体投入情况
在政府主导、 社会组织多元协同参与下, 构建政府与乡村民间艺术团体间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 实现功能互补和合作共赢更紧密的配合,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繁荣。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简要梳理发现, 发达国家的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形成了相对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 并且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依赖在逐渐加强, 合作较为频繁, 所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 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1. 二者之间合作的地位相对平等
国外的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形成一种契约性、 制度性合作, 在合作中各项事宜都公开透明, 坚持“自立化” 的原则, 从而有效避免了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依附, 有助于保持其相对独立性。
2. 社会组织注重自身的能力建设
国外社会组织非常注重自身能力建设, 通过提高专业水平获得政府的认可与信任。 如“英国的社会组织成立较早, 拥有系统、 成熟的管理体系和高素质高使命感的专业工作人员, 定期与不定期对组织内成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以提高其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6]。 正是因为有较高的能力水平, 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作用很重视。
3. 社会组织主动与政府进行合作
“政府掌握着较多的社会资源, 社会组织建立与保持跟政府的良好互动关系便可获得组织发展的资金支持、 政策优惠等。”[7]国外社会组织积极主动与政府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通过向政府提供项目支持以及相关政策建议, 获得政府的各方面支持。
4. 政府对社会组织提供重要支持
国外政府也非常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 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培育与支持主要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 政策倾斜、 监督与引导等方面。 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是政府引导社会组织较为普遍的做法, 通常釆取资金资助、 税收优惠政策与购买项目服务三种方式对社会组织给予支持。
依据资源相互依赖理论, 民间社会组织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 前提和基础是彼此能够为对方提供优质的有效资源。 因此, 文化社会组织要加强各方面业务建设, 提升业务水平, 同时, 切实发挥政府的服务和监管职能, 给民间艺术团以引导和支持。
1. 文化社会组织角度
文化社会组织要加强各方面建设, 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乡村文化产品。
一是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各文化社会组织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建立健全专业化的管理机制,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明确责任、 合理分工, 在服装、 道具、 车辆等各方面可以安排相关的专人负责, 各司其职, 确保整个团队有条不紊地运作。 同时,还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奖励措施, 充分调动整个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创作优秀文艺作品。 新时代, 人民群众对文艺节目的品质内涵要求越来越高, 文化社会组织应面向基层, 与时俱进, 积极创新演出形式与内容。 通过举办弘扬中国梦、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演出活动, 为人民群众带去更多丰富多彩、 品质优良的文艺节目。
三是成立相关行业协会。 当前, 瓜沥镇文化社会组织处于“单兵作战” 的相对分散现状, 从而难以形成规模影响力。 应从凝聚力量的角度出发, 成立文化社会组织行业协会, 实现人才交流、 场地互借共用、 信息互通、 活动演出等业内资源的共建共享, 从而推动乡村文化社会组织的整体发展, 目前瓜沥镇的文体团队有100 支,其中文化社会组织20 个, 志愿者有200 名, 借机整合, 规模作用就会发挥出来。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优秀的文艺作品离不开优秀的创作和演出人才, 因此,各文化社会组织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在日常训练中, 要注重对演员的基本功和演员业务能力的培训, 不断提升文化艺术团体的专业化水平。 同时, 通过人才流动、委托培养、 专业化研讨交流等方式培养人才, 多渠道加强人才机制建设。
2. 政府角度
从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角度而言, 政府应强化主体责任, 与文化社会组织加强合作互动关系, 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和监管职能。
一是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 完善相关的资金配套政策,为文化社会组织发展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 着重培育一批领军型的文化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化社会组织建设, 鼓励公民、 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兴建、捐建乡村文化社会组织, 通过企事业单位与民间文化团体共建等形式为其发展提供资助。
二是人才保障。 在乡村文艺人才的培养上, 相关部门在评定职称、 参与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要给予民间艺人适当的照顾。 积极搭建平台, 支持和鼓励文化社会组织演员到公办剧团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 提高民间剧团的演出水平。 有条件的地方, 可成立民间文艺人才资源库, 为文化社会组织提供多方面的人才信息共享。
三是活动支持。 精心指导文化社会组织的文艺创作。 对于适合在乡村基层演出的优秀文艺剧本, 政府可出资购买版权, 免费提供给文化社会组织进行改编和演出。并通过开展文艺汇演活动, 给民间文艺团体创造更多的表演与交流机会, 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对乡村民间剧团给予适当投入, 用于人员培训及场地建设等, 同时也充分用好现有文化资源, 现在浙江省的大多数基层政府文体基础硬件设施都比较完备,如瓜沥镇(见表2), 我们可以在支持文化社会组织的同时活跃文化礼堂等场所的软功能。
表2 瓜沥镇镇村两级文体基础设施
四是宣传引导。 政府应积极宣传报道优秀的文化社会组织, 让更多群众了解文化社会组织, 让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文化社会组织建设中; 另外, 通过政府新闻媒体、 官方网站等形式, 积极宣传报道优秀的文化社会组织, 让群众及时了解他们的演出动态和节目安排, 并总结他们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加以宣传推广。
五是考核管理。 政府在对文化社会组织投入的同时, 可以探索建立相关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 以提高文化社会组织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同时加强对文化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 加强文化执法活动, 切实规范演出行为,防止其从事低俗化表演和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 从而形成良性健康的民间文艺演出市场。
1. 建立文化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机制
建立健全相应的信息交流沟通机制, 是文化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进行合作互动的重要环节。 文化社会组织应主动与政府对接, 及时向政府反映发展中存在的难题,以寻求支持。 汇报重要的演出活动与演出节目安排等, 以便于政府根据乡村群众需求, 采用其文化产品; 同时, 政府应提前将所要举办的重要文化活动告知文化社会组织, 以便于文化社会组织进行相关的创作安排, 活动结束后, 将演出效果反馈给文化社会组织, 有助于其总结经验和改进不足。
2. 建立政府对文化社会组织文化产品的采购机制
各地文化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互动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些良好的经验做法。如义乌政府部门对文化社会组织的文化产品采用购买方式, 为其提供活动的扶持和部分资金的支持, 95%以上的送文化下乡服务都是由民间团体承接的。 温州的文化社会组织采用“经纪人”, 目前温州有30 多个经纪人, 为文化社会组织与政府的互动起到了“红娘” 角色。
3. 理顺文化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
当前, 因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资源依赖关系是一种非平衡的依赖关系, 政府的依赖较少, 而社会组织的依赖相对较多, 导致社会组织在有限的合作互动关系中总体上处于一种被动地位, 以至于政府职能履行出现缺位与错位现象。 因此, 基于深化行政职能改革的形势背景, 政府在社会组织网络体系中要由过去的“划桨” 变为“掌舵” 与“放权”, 将文化社会组织的乡村文化公共服务职能纳入政府整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内, 主要负责指导和确立行为规则。
总之, 乡村民间文化艺术既是历史的脉络传承, 也是现实的生活表现, 是人们生活习性不断演变所积淀的文化活化石。 当前, 人民群众对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我们要借民众之兴趣, 乘乡村振兴战略之东风, 因势利导, 通过积极培育和扶持优秀乡村文化社会组织, 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 从而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
为此, 要建立政府与文化社会组织之间良好的合作互动机制。 一方面, 政府应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积极转变职能, 从“台前” 走到“幕后”, 为文化社会组织的成长和发展发挥服务和监管功能, 从直接“生产” 的大支出转为合作的小投入, 实现乡村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有效供给; 另一方面, 文化社会组织要抓住机遇,积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坚定基层本土文化自信,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 在着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 为乡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本土化文化产品, 促进乡村乡风更文明、 产业更振兴、 生活更宜居。
注 释
[1] 虞维华: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资源相互依赖理论的视角》, 《公共管理学报》 2005 年第2 期。
[2] 谢蕾: 《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1 年1 月。
[3] 谢蕾: 《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1 年1 月。
[4] 马迎贤: 《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和贡献评析》, 《甘肃社会科学》 2005 年第1 期。
[5] 汪锦军: 《浙江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互动机制: 资源依赖理论的分析》, 《浙江社会科学》 2008 年第9 期。
[6] 李峰: 《英国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历程及启示》,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5 年第4 期。
[7] 刘传铭: 《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未来走向》, 《社会科学报》 2012 年第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