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婧芳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云南保山 678000
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是当前我国艾滋病患者最为主要的治疗措施,自我国开始实施联合抗反转录病毒免费治疗以来,艾滋病患者生存期得到了极大的延长,其生活质量水平较高[1]。艾滋病患者受到其免疫功能缺失的影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比例较高。该研究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该院艾滋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效果产生极大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接受艾滋病治疗的患者38例作为参照组,其中,男性艾滋病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最小年龄24周岁,最大年龄57周岁,中位年龄(38.61±10.26)周岁。另选取38例艾滋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为实验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5例。最小年龄26周岁,最大年龄58周岁,中位年龄(38.67±10.18)周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方式经可比性校验合格。该研究内容经由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及批准。
纳入标准:①60周岁以下;②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③生存期限>3年[2]。排除标准:①酒精肝、脂肪肝;②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依从性较高。
全部患者均行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患者治疗期间CD4+T淋巴细胞及HIV RNA载量,其中CD4+T淋巴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器予以外周血清检验,通过三色混合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检验[3]。HIV RNA载量应用定量试剂盒检测,检测方法为聚合酶链式反应。在患者治疗3年期间上述指标予以检验[4]。
该研究76例艾滋病患者相关数据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之中,实验组与参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30个月、36个月 CD4+T淋巴细胞及HIV RNA载量数据行t检验,采用(±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艾滋病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数据(表1),2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CD4+T淋巴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30个月、36个月CD4+T淋巴细胞均高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艾滋病治疗后HIV RNA载量数据 (表2),2组患者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艾滋病治疗后HIV RNA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30个月、36个月HIV RNA载量低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s),个/mm3]
表1 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s),个/mm3]
组别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30个月 36个月实验组(n=38)参照组(n=38)t值P值186.19±57.16 198.24±59.04 218.73±72.05 205.25±52.58 232.39±88.15 217.12±65.67 256.51±94.18 228.84±78.64 284.68±109.84 230.61±83.85 327.16±114.39 251.03±97.61 0.903 90.931 60.856 31.390 12.412 03.120 8 0.368 90.354 50.394 50.168 60.018 30.002 5
表2 艾滋病患者 HIV RNA载量比较[(±s),lg/mL]
表2 艾滋病患者 HIV RNA载量比较[(±s),lg/mL]
组别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30个月 36个月实验组(n=38)参照组(n=38)t值P值4.29±1.58 4.35±1.62 0.163 4 0.870 6 3.49±1.36 3.58±1.4 0.284 2 0.777 0 2.73±1.07 3.07±1.31 1.239 1 0.219 2 2.16±0.95 2.59±1.12 1.804 8 0.075 1 1.76±0.72 2.27±0.98 2.585 2 0.011 6 1.28±0.57 2.06±0.72 5.235 9 0.000 0
艾滋病在通过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期间,其药物对患者肝脏造成一定的毒性,从而发生肝损伤的比例较高[5]。临床中患者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前肝功能水平较高,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肝功能指标受到影响,加之患者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生比例较高。鉴于此,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治疗效果影响的研究十分重要[6]。本研究针对患者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期间CD4+T淋巴细胞及HIV RNA载量相关指标予以分析和研究,其结果显示,治疗后各时间点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有所变化,在治疗后2年内,艾滋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期间CD4+T淋巴细胞无显著差异,说明此间乙型肝炎病毒对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尚无影响。另外,这一情况也与患者入组时CD4+T淋巴细胞基线水平层次不齐具有密切关系。治疗2年后,2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产生差异,其结果与药物肝损伤、免疫重建阶段肝炎活动关系紧密[7]。HIV RNA检验时当前血清HIV检查中最为灵敏的检验方式,与CD4+T淋巴细胞类似,治疗早期2组患者差异性较低,在治疗30、36个月时,其HIV RNA水平具有差异性,就其原因予以分析和研究,临床普遍认为与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期间所应用的药物有关,其中拉米夫定具有抗HIV与HBV的效果,当治疗2年后患者产生拉米夫定耐药性,患者YMDD点位发生变异,进而出现HBV反弹问题,影响了其临床治疗效果,加之患者长时间受到乙型肝炎病毒影响,其肝部发生实质性病变,药物超敏反应对肝脏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免疫重建发生问题。因此,在临床治疗艾滋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需重点对其治疗方式予以研究,降低药物对患者肝脏损伤的影响,以免患者发生抗HBV药物耐药发生情况,可选用供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等药物联合治疗方式,能够在极大程度上降低患者死亡率。包青龙选取100例艾滋病患者予以对比分析[8],其结果显示,乙肝感染组治疗后30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为(273.7±113.7)个/mm3、36 个月 CD4+T 淋巴细胞为(330.8±117.6)个/mm3,非乙肝感染组治疗后30个月后 CD4+T淋巴细胞为 (235.0±82.7)、36个月CD4+T 淋巴细胞(255.7±98.2)个/mm3,其结果与本研究具有一致性,该研究实验组治疗后30个月(284.68±109.84)个/mm3、36 个月 CD4+T 淋巴细胞(327.16±114.39)个/mm3均高于参照组(230.61±83.85)、(251.03±97.61)个/mm3,均表明非乙肝感染患者CD4+T淋巴细胞高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2年内,艾滋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患者与非乙肝感染患者之间CD4+T淋巴细胞及HIV RNA载量未见明显差异,治疗2年后非乙肝感染患者CD4+T淋巴细胞高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IV RNA载量较低。说明艾滋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患者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期间患者极易发生耐药问题,对其免疫系统功能及HIV RNA造成因影响,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