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平 邢明强
1.文化产业人才数量
根据河北省统计局官方网站相关统计资料,河北省2014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为546,576人;2015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为568,609人,创造营业收入为1,985.36亿元;2016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量为672,199人,创造营业收入为2,435.81亿元;2017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量为589,927人,创造营业收入为2,174.11亿元;2018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量为682,536人,创造营业收入为2,547.35亿元。从整体上看,河北省2014—2018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呈上升趋势,但2017年相对2016年从业人员数量略有下降。
图1 2014—2018年河北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
2.文化产业人才结构
从文化产业人才的行业分布看,河北省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四大领域。
表1 2016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十大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及相关数据
图2 2017年河北省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占总人口数的比例
从就业人员的整体受教育程度看,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就业人员中受教育程度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占总人口数的5.3%;高等职业教育占总人口数的1.1%;大学专科占总人口数的9.5%;大学本科占总人口数的6.2%;研究生占总人口数的0.5%。
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的教育主要以学校培养和单位、社会培训两种方式为主,具体包括省内高等院校为培育主体的学校教育、企事业单位为提升文化产业人员素质所组织的内部培训,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外部提升教育等三种形式。
1.省内高等院校的学校教育
据相关数据统计,河北省2018年高等院校共123所,其中本科院校(含民办和独立高校)60所,专科院校63所。在这些学校中,文化产业类专业如新闻、广播、艺术等涵盖了研究生、本科、大专三个学历层次,其中研究生学历层次的文化产业专业教育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层面,本科和大专文化产业专业教育则以应用型为主。在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教师队伍中,少部分属于科班出身,相当一部分是为了专业设置的需要而转向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教育。
2.企事业单位内部教育
河北省部分文化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往往以在职培训的形式对文化产业人才进行知识培训。在职培训一般限于大型企事业单位,表现形式是以专业技能为主的相关课程培训。如2018年11月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全省文化产业培训班,为相关人员提供知识培训。私企的内部培训仅限于财力雄厚的大型私企,往往邀请相关专家为员工提供培训,或让员工到公司总部和其他地区学习相应的知识。
3.社会教育
目前,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的社会教育主要以社会培训形式为主。由于仍处于市场经济的探索阶段,有关文化产业专业的社会培训机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层次参差不齐。以播音主持为例,社会培训机构往往以技能型培训为主,多数为艺术生考试而设,缺乏专业化水平的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课程。从长远来看,不能满足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河北省积极推进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环节的工作,完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出台了多项人才政策(见表2)。
表2 河北省人才政策及其主要内容
1.人才引进方面
河北省针对文化产业人才实行了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并进一步拓宽了引才渠道。
2.资金投入方面
目前,河北省财政每年安排引智及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为1亿元,主要用于高端人才的引进、引智平台与项目建设、国际人才间交流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申报对象分别资助1万元~20万元不等。
3.激励保障方面
目前,河北省为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发展,主要采取物质激励手段,包括对引进的高精尖人才实施财政补贴、住房补贴、工资补贴、便利的落户政策、为子女教育提供方便等措施。从文化产业人才的工资收入水平来看,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7》相关数据,河北省文化产业相关从业人员,如文教、工美等用品制造业的年平均工资为48,969元,同期上海相关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4,845元,北京相关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2,514元。河北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工资水平在全国排名中较为落后。
河北省近年来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包括文化产业人才在内的高层次人才的发展,不断完善和强化人才公共服务功能,积极建设线上线下的公共服务平台。在线上,主要是设置人才资源数据库、网上公共服务平台等,如线上的“河北省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官方网站,同步设置了手机App客户端;在线下,主要是设置服务窗口和交流平台,如河北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是一所综合性的人才服务机构,负责省内人才交流、人才引进等工作,同时建立“河北人才服务联盟”,整合省内优质资源,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主体的服务水平进一步专业化、多元化,促进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形成。
1.总量偏少,缺乏精英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河北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量为68.2万人,同期北京为70.4万人、浙江为76.3万人。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低于发达省份,且人才总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发展需要。同时,文化产业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由于各地都在积极引进人才,发达地区如上海、深圳、广州等地更是为文化产业人才提供就业和落户,这种情况加剧了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的外流,造成文化产业人才总量的减少。从文化产业不同行业就业情况看,全省新闻出版、文化信息传播服务等行业人数较少,与文化创意相关的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未能满足不断发展的产业需要,文化产业人才缺口较大,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更是匮乏。
2.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文化产业人才的受教育程度看,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的总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当中,受教育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人员比例较低,高端精英人才相对短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从文化产业人才的年龄结构来看,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年龄较大,缺乏高层次的年轻精英主力军;从文化产业人才的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省会石家庄、保定、唐山等地,其他地区如张家口、承德以及偏远农村及乡镇等地从事文化产业人数较少,文化产业人才地域分布不均;从文化产业人才的行业分布上看,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依赖传统资源的行业,而知识密集型的创意性新兴文化业态中,从业人员相对较少,行业分布不均。
1.高等教育培养能力有待提升
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将系统完整的理论培训和高质量的实践教育相结合。从目前看,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效果欠佳,未形成完整高效的教育体系,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设置未形成专业化系统。河北省高校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课程,大多以基础知识的灌输为主,并不十分突出某个专门领域的文化和管理,专业针对性不强。第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由于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在本省高校文化产业师资队伍中的大多数教师是为适应课程需要而转向文化产业专业的教育,专业性师资不足,导致人才培养层次不高。第三,文化产业人才培育重理论轻实践。培育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较为轻视学生的实践教育环节,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未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和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
2.社会培育形式和渠道较为单一
从企业层面来看,目前河北省文化产业单位内部的培训更强调企业文化认同的培养,而专门针对技能的知识培训相对较少,且一般是在财力雄厚的大型私企内部,供人才学习交流的机会较少;在事业单位,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形式主要是在职培训和邀请相关专家授课,而培训的内容大多以专业技能为主,较少展开分层次、分类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在社会教育机构,开展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培训机构较少,规模较小,层次不清晰。
河北省出台的人才政策法规对文化产业人才的激励保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缺乏专门针对文化产业人才的政策法规。从现有的人才政策法规看,大多是从宏观上为各类人才制定的通用型政策法规,而针对文化产业人才专门的政策标准、保障文化产业人才的合法权益的相关法规较少。第二,政策法规的内容有待完善。在现有的政策法规当中,构建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的大体框架,但在相关政策内容中,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具体支持不足,政策设计略显单一。如在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人才创业的贷款、担保、奖励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完善,在社会保障、家属就业等方面的政策不具体,未能强有力地吸引和留住相关人才。第三,对文化产业人才知识成果保护的相关法律文件不健全。文化产业中的新闻出版、文化创意产业等属于高智力成果产业,而与此相对应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却未能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人才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人才和产业的长远发展。
1.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方面
第一,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渠道狭窄,人才引进依靠市场调节的程度较低。文化产业人才引进的方式大多以企事业单位发布招聘公告为主,而这往往会导致信息不对称,相关人才可能因为未能捕捉到招聘信息而错失相应的机会。第二,人才引进的方法不够灵活和有效,缺乏文化产业人才集聚的平台。在文化产业企事业单位中,缺乏规模大、影响力强的企事业平台,现有的文化产业企业相较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未能形成强大的吸引力,难以引进优秀人才。第三,引进计划及方式方法有待完善。文化产业就业存在户籍、生源等方面的限制,造成外省的文化产业人才难以融入,并且仅有一小部分企事业单位向省外实施人才引进计划,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2.文化产业人才开发资金投入方面
一方面,目前河北省很多文化企业是由文化事业单位转型而来,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费预算的影响。相关数据显示,河北省2016年文化事业费用为184,922万元,仅占财政支出比例的0.31%,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28位。而同期排名第1的浙江,文化事业费用为544,516万元;排名第2的上海,文化事业费用为422,148万元,河北省与这些省市差距较大。另外,很多企业依靠政府拨款维持运营,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补贴多表现为对文化项目的财政支持,而对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较少,难以留住和引进文化产业相关的人才。
3.文化产业人才的激励保障方面
薪酬制度不合理、工资福利缺乏吸引力成为制约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人员的工资和从事其他如技术岗位人员的工资相比,薪酬较低。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更缺乏吸引力。
首先,线上公共服务的功能不够完善。线上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主要以就业服务为主,平台公布的信息多是关于各单位开展的定向就业服务。同时,平台在日常维护运营中存在信息资源同质性和重复性较高、信息不全面、共享效率低等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机构线上联系和链接较少,信息资源相对孤立、信息的更新不及时、信息披露不迅速等。其次,线下服务交流场所较少。河北省线下公共服务交流场所主要集中在省会石家庄,石家庄设有人才市场、河北人才联盟等,其他地区的人才公共服务场所规模较小,知名度较小,人才集聚程度较低。最后,公共服务范围有待拓展。人才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较窄,对于技术类人才的服务内容较多,而对于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如新闻出版、文化创意等人才的服务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化产业人才的外流。而且,各地方人才服务的内容大多具有局限性,就业后的福利保障、法律援助等工作还不到位,公共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应积极发挥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力量,形成对文化产业人才全方位、系统化的培养支持体系。
一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主体力量,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河北省要积极引进并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积极建立“文化人才库”和“文化专家库”,引进复合型经营管理、文化创意等高级师资人才,优化整体师资力量。一方面,河北省高等院校可将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外送到文化产业专业开设较早、发展成熟的知名高校学习进修;另一方面,可选取优秀教师到文化产品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学习。此外,还可以积极聘请各类社会文化团体中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实践型专家担任外聘教师,进而提高整体的文化产业师资的水平。
二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与生产、科研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种环境下得到教育,提升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河北省应当积极建立和完善教学实践基地,推动“校中厂”的建设,让学生能够在校园中体验到文化产品技术应用等实践操作过程,使教学场地企业化。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学校与知名企业的交流合作,探索“厂中校”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将产学研融入到学习、实践、创新中,使学生在有效的平台中成长为集文化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文化产业人才。
三是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企业办学。一方面,要对当前社会教育机构进行整合,清查处理不合规的办学机构,优化社会环境,对符合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规律、具有创新性培养模式的机构给予一定的支持,促使其良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办学。社会文化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应当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制订出符合河北省文化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计划。政府应当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的相关商家进行投资。企业应当积极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资兴办文化产业专业教育类的学校,为自身和社会储备人才力量,扩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效益。
健全文化产业人才投资优先保证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相关企业对引进文化产业人才进行更大程度的经费投入,推动京津冀人才合作工程、重点引智工程等,鼓励校企合作,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完善人才引进政策,落实重点文化产业人才的就业和福利保障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氛围和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保护力度,鼓励文化产业人才创造知识财产。
要完善促进人才资本优先积累的财税政策,推动重点人才引进,强化激励奖励,有效吸引和留住文化产业人才。
1.文化产业人才引进
首先,要实现精准引才,确立重点引才的范围和对象。加强文化创意、文化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引进, 提高文化产业人才的整体素质,使人才结构更趋合理化。其次,积极构建人才引进网络。围绕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打造平台,吸引一批能够带动产业优化升级的领军型人才。一是要积极实施政策引才,健全引智绿色通道。二是实施项目引才,以文化产业园区等项目为载体,在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同时,引进创新人才和团队。三是实施“以才引才”,积极建立高层次人才联络员制度,将高层次人才纳入信息库,加强联系沟通,实施动态管理,利用他们的人脉资源,积极吸引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就业创业。四是实施招聘引才,成立专业机构,定期到各大城市召开招聘会,吸纳各方人才。
2.文化产业人才资金投入
一是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的资金投入,积极落实《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人才开发专项投入资金的要求,加大对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的资金投入;二是要开拓文化产业人才资金投入的新渠道,拓宽对文化产业人才资金的投入范围,加强对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的资金支持,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对文化产业人才的资金投入;三是要引导全省各市县文化产业人才资金的平衡投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等各个主体层面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形成利益风险共担的新型人才投入模式。
3.文化产业人才的激励
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人才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财政补贴、工资补贴、住房补贴等具体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激励手段和激励方式,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实行绩效激励,采用分配、晋升、业绩相结合的方式,将收入水平和经济效益、个人贡献、工作效率紧密挂钩,调动文化产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第二,重视精神奖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人才给予重点表彰,并以各种形式对其事迹进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崇尚人才的氛围,使广大文化产业人才有荣誉感、归宿感和使命感,以精神感召力引领文化产业人才的成长;第三,积极探索有效的竞争机制,塑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文化产业人才在一定范围内的优胜劣汰和合理流动,激励文化产业人才奋发有为。
要积极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创新文化产业人才服务的方式方法,加强安全服务支撑,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公共体系。
一是完善线上公共服务功能,创新公共服务手段,强化信息化工程建设。要加快数据的共享开放,加强人才资源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人才统计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
二是强化安全支撑,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进行文化产业人才公共服务的需求预测。根据需求制定相应的规划,及时调整财政投入和人员配置,避免服务资源不足或资源浪费。
三是探索公共服务的新方式。文化产业人才公共服务应当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创新公共服务管理理念,改革管理的方式和模式,积极推进公共服务项目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专业化的线上线下服务团队,让文化产业人才拥有更多的满足感和获得感,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