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仁艳,李宇晴,刘 洋,张春红,张佰清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 110866)
现阶段社会与高科技型企业对于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科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不仅个人价值会得以实现,也会为我国实现工业化社会提供人才保障。针对我国高校本科生培养教育过程中,加强本科教育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校教育期间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是提升本科生学识、能力和竞争力等重要方向和途径,也是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是一项关乎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如何发挥出个人优势,是高校职业规划应该注意的问题。在社会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不仅要加强高校职业规划的指导,同时也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位[1]。对于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能否把“双创”精神贯彻到学生课程学习中去?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有怎样的意愿?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态度如何?如果创业,学生会选择哪些领域和方式?学生选择创新创业遇到哪些阻力?带着这些问题,结合学校学生就创新创业背景下的职业规划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基于双创能力培养需求,结合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共设18个题目,从学生客观情况、毕业去向、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方式与形式等方面进行提问。重在了解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分析学生在创新创业背景下的职业规划存在问题,明确职业规划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性,增强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助力双创教学系统的构建和完善。
为取得直观、可靠的数据,此次调研通过问卷星网站创立问卷,被访者通过电脑或手机答题的方式开展。调研实施时间为2019年3月,共计回收文件286份,其中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100%。数据采用Excel分析。
所有参与调研的学生中,男生68名,占23.78%;女生218名,占76.22%。基本符合食品学院男女生人数比例。
有创新创业的意愿是创业的首要条件。在创业意愿方面,39.86%的学生表示比较有兴趣,27.62%的学生表示很有兴趣,26.92%的学生表示一般有兴趣,而只有2.10%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3.50%的学生表示没兴趣。
学生创业意愿见图1,学生认为新型人才需要具备素质见图2。
对于“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如图2所示,5.66%的学生认为是独到的思维,83.22%的学生认为是探索精神,71.68%的学生认为是交流能力,65.03%的学生认为是高科技素质。对于“大学生相比其他社会人士具有什么优势”,有78.67%的学生选择年轻有活力、敢于拼搏,75.87%的学生选择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和网络信息发达,能捕捉商机也占有很高比例。
图1 学生创业意愿
图2 学生认为新型人才需要具备素质
学生认为自身创业优势见图3。
图3 学生认为自身创业优势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都很感兴趣,创新创业的意愿也十分强烈。同时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大多都认为具有独到的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创新创业的必要条件,并且认为自己在各方面和其他社会人士相比有很大优势,对于创新创业抱着很大的自信心。所以高校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更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拓宽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增加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对于创业动机,46.5%的学生因为有资金投入、没有家庭负担而选择创业,27.27%的学生是因为有自己的科研成果或专利而选择创业,16.78%的学生因为自己的理想而选择创业,9.44%的学生因为就业情况不理想而选择创业。
学生创业动机见图4。
图4 学生创业动机
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创业的选择是理性的,有自己明确的规划,但部分学生的创业动机并不是很明确,会因为就业不理想而盲目地选择创业。
调查就大学生希望的领域进行了数据分析。如果创业,在创业领域上,41.96%的学生选择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35.66%的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12.94%选择当今的热门领域(如网络、软件等),6.99%的学生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2.45%的学生选择其他。
学生创业领域见图5。
图5 学生创业领域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希望把创新创业领域和自身的专业与兴趣相结合。
学生创业方式见图6,学生创业形式见图7。
由图6和图7可知,在创业方式的选择上,22.03%的学生选择加盟连锁公司,20.63%的学生选择参加创业大赛,19.23%的学生选择开办公司,15.73%选择搞科研发展,其他选择开网店、开小店或摆地摊;在创业形式上,41.96%的学生选择合伙创业,40.56%的学生选择先工作积累资金再创业,只有10.14%和7.34%的学生分别选择自主创业和贷款创业。
图6 学生创业方式
图7 学生创业形式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在校大学生由于创业渠道不多,大部分选择加盟连锁公司或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方式创新创业,与自身专业与兴趣结合的创新创业却很少。从创业形式也可以看出,大多学生选择合伙创业或者先工作积累资金再创业,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占少数。可见,尽管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有一定认识,但在创新创业意识、专业知识技能、高校对创新创业重视程度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
调查结果发现,对“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阻力”这一问题,83.22%的大学生认为是经验不足,缺乏社会关系;76.57%的学生认为是资金短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不足、创业本身存在的风险与压力、面对风险心理承受能力不足、考虑发展前景、方向不明确等原因也占了很大比例,其次为家人反对等其他原因。
学生创业阻力见图8。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除了资金短缺、经验不足、缺乏社会关系等原因,学生自身专业知识技能不足也是创业的一大阻碍。
对于“高校是否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问题(见图9),88.1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8.74%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3.15%的认为没必要。
学生对于高校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态度见图9。
图8 学生创业阻力
图9 学生对于高校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态度
通过数据可知,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极度需求,从侧面可以看出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还有些不足,这也是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之一。
当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受到阻碍后,尽管有创业意愿,但47.90%的学生会犹豫不决,想着自己的想法是否有缺陷;19.58%的学生不敢去,认为想法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27.62%的学生会立即执行,把握自己的未来;4.90%的学生肯定不会,因为自己的想法通常不被他人接受。
学生创业的行动力见图10。
图10 学生创业的行动力
可以看出很多大学生有了创业意愿之后大多还犹豫不前,处于观望状态。出现这种现象当然有很多原因存在。尽管国家已经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校也积极创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并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同时在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也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这些都使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现实可能性。但大学生创新创业还要面对很多现实问题,除了需要理论知识和现实机会,还要受到政策、资金、社会关系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经验、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创新意识等自身条件的限制[2]。高校在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时,应联系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指导,以达到预期效果。
3.1.1 工科专业本科生应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要想实现在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学好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这里的专业知识不仅仅指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经验。但是,现阶段工科院校的教育模式还是以理论授课为主,实践环节却很薄弱。还是更多地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3],学校在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企业实习、工程训练、课程实习等重要环节也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不够透彻。
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工科生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在解决问题时,往往根据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依赖以往经验方法,很难进行创新突破。因而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虽然希望能很好地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融合起来,但由于专业知识薄弱,专业技能不足而难以实现目标。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在校期间创新创业时还是以选择加盟连锁公司或者参加创新大赛为主,而自主创业还是偏向于开办公司、销售小商品、奶茶蛋糕店、淘宝网店、微商等领域,科研专利领域的创业比较少,与专业技能知识结合紧密的创新创业更是不多。为满足国家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和高科技型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学生应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迫在眉睫。
3.1.2 工科专业本科生应明确创新创业职业规划目标
如果选择创新创业,有明确的创业动机是十分重要的。创业动机明确的学生,并不会急切地想要追求成功,而是在有了自己的科研成果或有资金与经验后才会选择创业,而这样有计划地进行创业,其成功率往往较高。
部分大学生尽管创业意愿十分强烈,但创业动机却不明确,很多是因为就业压力大,找不到工作的现状或是盲目跟风,周围人成功的创业案例让其认为创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不假思索地走上创业之路,但这样结果往往都是失败的。正是由于他们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对创新创业没有清晰的认知,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定位,没有联系实际明确自己的创业动机与目标。
3.1.3 高校职业规划指导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有指导性作用。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在培养学生“自主创业”上存在很大问题。
一是师资严重短缺,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教师一般以学校负责就业的行政人员或者辅导员为主,这些教师并没有创新创业经历,缺乏社会经验,通过案例的讲解很难对学生的实际创新创业问题进行指导。二是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通常以专题讲座、选修课或参与教师课题等形式存在,学科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缺少相互渗透[4]。三是对就业指导理念老旧,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但一部分高校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依旧存在理念的偏差,教师进行指导时多从就业率的角度进行引导,主要还是从“考研考博”的学究型职业发展,“公考事业考”的单位性职业发展,“国企私企”的集团化职业发展,“自主创业”的社会化职业发展这几类进行指导。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主要倾向于前两类的职业规划[5]。高校注重就业率,对于创新创业并没有系统化、规范化、规模化的教育体系。
3.2.1 大学生要自觉提高职业规划意识,提升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就业环境,大学生除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提高职业规划意识,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有一个基本的认知。通过学习资料,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要有清醒的认识,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在指导下科学定位创业目标、认清自己、学会分析内外环境、学会规划实施等。
特别对于工科专业本科生,由于自身专业更注重理论知识,但其培养要求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学生更应积极走进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同时,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在实践活动中考虑如何设定职业发展目标,以及后续发展所从事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全面了解自身情况,及时调整职业规划发展方向,在各个方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创新创业大赛,拓宽创新创业的认知与视野,在大赛中学会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信心,培养团队精神和敢于担当精神,满足创业者的必备条件。
3.2.2 高校在职业规划指导上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跨度大、综合性强,对师资有较高要求,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创新创业指导队伍[2]。学校要大力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师资教育活动,如开展教师培训、午间沙龙、进修访学等,定期指派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增加社会实践经验。高校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应遵循差异化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于一、二年级刚入学的大学生,应聘请具有理论知识扎实的相关专业的培训教师进行指导,对于三、四年级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聘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或优秀科研人员为创业导师,为学生分享创业经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其次,更新教学理念与方式。学校应改变“唯就业率”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自身优势出发,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在职业规划的教育方式上,学校应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法、授课形式和授课情景。教师可采用实践性与参与度较高的典型案例教学,引起学生的更多关注,也可以通过企业实习的机会在实地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进行职业规划,或是情景教学、模拟教学、互动教学等其他多种教学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现实与虚拟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效率,发散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3.2.3 社会各方面应给予大学生创业更多支持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6]。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
首先,家庭对学生创新创业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家庭不支持,除了自身和环境的影响外,学生创新创业会受到更大的阻力,所以家庭应看到学生创新创业的大好趋势,无条件地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其次,社会各界的企业也应积极响应号召,注重校企合作,通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新机制,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可以很好地宣传企业文化的同时,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