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杭 州 3 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头皮针是指采用毫针或其他针具刺激头部特定部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1]。目前,头皮针治疗的疾病涉及多个学科,随着头皮针疗法的日益成熟,头皮针取穴规范化迫在眉睫。本文对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录入、提取、分析和归纳,总结头皮针的优势病种,并为其单双侧取穴提供参考。
1.1资料来源 期刊数据库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时间限定为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中文检索词为“头皮针”或“头针”,英文检索词为“scalp acupuncture”或“head acupuncture”等。
1.2纳入标准 ①随机对照试验;②观察组治疗方法为头皮针或头皮针结合其他疗法,对照组为其他疗法;③取穴参考焦氏头皮针或国际标准头皮针。
1.3排除标准 ①重复检出或发表的文献;②动物实验类文献;③有明显质量问题、未详细公布结果的文献;④综述类文献;⑤经验个案类文献。
1.4录入结果及数据规范
1.4.1录入结果 共检索出9966篇文献,通过阅读摘要初步筛选出3353篇文献。再进行全文阅读,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443篇录入Excel,其中243篇文献明确写明单双侧,其余200篇均未明确写明,故最终提取243篇文献数据录入Access,进行分析和归纳。
1.4.2疾病分科和病名的规范 疾病分科部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2],根据实际情况分为8大类,包括神经系统疾病、精神与行为障碍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外科疾病、五官科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病名按照原始文献中的病名录入,部分病名合并归纳后录入,如中风,西医称为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脑梗塞所致的脑血管疾病[3],故“脑出血”“脑梗死”“脑卒中”等合并为“中风”进行录入。
1.4.3单双侧取穴的规范 原始文献中出现“病灶侧”“健侧”“瘫痪对侧”等均录入为对侧取穴,原始文献中出现“病灶对侧”“患侧”“瘫痪侧”等均录入为同侧取穴,原始文献中出现“双侧”录入为双侧取穴,原始文献中出现“右侧”“左侧”“上午患侧下午健侧”等均录入为其他单侧取穴,原始文献中既有单侧又有双侧的录入为单双侧共有取穴。其中,本文所述对侧为患病肢体对侧,如脑卒中,脑部病灶在左侧,右侧肢体瘫痪,则头皮针取左侧为对侧取穴;如肩周炎,左侧肩周炎,头皮针取右侧为对侧。反之,则为同侧。
2.1各科疾病频次及病种频次 频次最多的是神经系统疾病212次,占87.24%,其次是精神与行为障碍疾病13次,运动系统疾病7次,外科疾病3次,五官科疾病3次,泌尿生殖系统疾病3次,循环系统疾病1次,消化系统疾病1次,说明头皮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病种频次最多的是中风166次,其次为面瘫10次,脑瘫10次,血管性痴呆9次,神经痛5次,失眠5次,眩晕4次等,表明头皮针主要治疗脑源性疾病。见表1。
表1 各科疾病频次及病种频次
2.2各科疾病单双侧取穴频次分析 临床上,中风常分为3期,急性期为0至2周,恢复期为2周至6月,后遗症期为6月以上[4]。中风3个分期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中风恢复期90次,以对侧取穴为主,少部分选双侧、同侧;其次为中风急性期45次,以对侧取穴为主,少部分双侧取穴;最后为后遗症期31次,仍以对侧取穴为主,其次为双侧取穴。此外,除中风外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总体以双侧取穴居多,其次为对侧取穴。见图2。精神与行为障碍疾病、外科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均以双侧取穴为主,五官科疾病以同侧取穴为主,运动系统疾病以对侧取穴为主。见表2。
总的来说,头皮针治疗中风以对侧取穴为主,且单侧取穴明显多于双侧。头皮针治疗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精神与行为障碍疾病、外科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均以双侧取穴为主。头皮针治疗五官科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则以单侧取穴为主。
2.3头皮针治疗疾病有效率分析 在录入的文献中,共有159篇文献明确提及治疗有效率,有效率在95%~100%的共有50篇,有效率在90%~95%的最多,有75篇,85%~90%的有18篇,80%~85%的有8篇,70%~80%的有5篇,小于70%的有3篇。头皮针治疗疾病的有效率高的文献占比大,有效率高于90%的共有125篇,占79%。其中,有效率最高的5个疾病为中风后偏瘫、腰椎间盘突出症、脑瘫、帕金森和尿潴留,表明头皮针治疗这5种疾病疗效显著。见表3。
图1 各科疾病频次
表2 各科疾病单双侧取穴频次分析
图2 神经系统疾病单双侧取穴频次
2.4头皮针治疗中风取穴规律分析 中风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在录入的文献中,出血性中风占比最小,仅为1%,缺血性中风占比为26%,两者混合占比最高,为73%。头皮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文献最多,取穴以对侧为主。其次为中风后认知障碍,包括失语、视空间障碍等,以单侧取穴为主,其中同侧、对侧、其他单侧取穴频次相仿。之后为中风后共济失调,以单侧取穴为主,对侧取穴居多。此外,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神经损伤以对侧取穴为主,中风后尿便障碍、吞咽障碍等头皮针取穴则以双侧较多。见图3。
表3 头皮针治疗疾病有效率比较
图3 中风后并发症单双侧取穴
头皮针是传统针灸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神经生理、解剖学等相互结合而成的在头部特定部位进行针刺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5],它主要有3个理论依据:一是脏腑经络理论,二是全息理论,三是皮层功能分区理论[6]。
本研究发现,头皮针疗法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为主。神经系统疾病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以感觉、运动、反射、自主神经以及高级神经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包括周围神经疾病(如神经痛)、脑血管疾病(如中风)、运动障碍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头痛、神经变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如脑瘫)等[7]。本研究所纳入的脑血管疾病主要以中风为主。中风,又称卒中、脑卒中,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或失语、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8]39手足三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头部为诸阳之会,与全身经络联系密切,为脏腑和经络气血汇聚之处,因此在头部针刺可以疏经通络,振奋全身阳气,调和气血阴阳[9]。《灵枢·卫气》曰:“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8]365《类经·经络类》言:“诸髓者皆属于脑,乃至高之气所聚,此头之气街也。”[10]气街为经气纵横汇通的共同道路,头有气街,止之于脑,说明头部有经气运行的通路,头与脑有特殊的联系,而中风病位主要在脑,故头皮针疗法对中风有较好的疗效。现代研究发现,头皮针治疗中风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在大脑皮层投射的相应位置针刺来影响相关活性因子的表达,从而控制脑血管炎性免疫反应,促进大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起到治疗作用[11-12]。也有研究证明,头皮针可以明显改善大脑血流灌注、促进脑神经功能的恢复、延缓细胞的坏死过程[13-14]。此外,头皮针在大脑皮层相应部位针刺,既取其近治之意,疏通活络头部气血,又通过针刺作用将刺激传递到大脑皮层,直接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改善脑组织循环,从而改善症状[15-16]。
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发现,头皮针在治疗中风的各个分期时,取穴均有所侧重,但总体来说,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均为单侧取穴居多,尤以对侧取穴为主。中风病位在脑,病灶侧为偏瘫肢体对侧,故对侧取穴,既可以改善病灶侧大脑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促进脑组织修复,又通过对相应部位的大脑皮层的针刺刺激,促进对侧偏瘫肢体的恢复。头皮针在治疗中风后并发症时,中风后偏瘫、共济失调、神经损伤、肩手综合征以对侧取穴为主,因中风后偏瘫包括偏瘫肢体运动障碍、功能障碍等,中风后共济失调包括平衡功能障碍等,文献数量总体较多,故与中风总体取穴规律类似。中风后认知障碍主要包括失语、单侧空间忽视和认知障碍,其中失语、单侧空间忽视以单侧取穴为主,认知障碍多以双侧为主,此取穴规律不明显。中风后尿便障碍、吞咽障碍、癫痫、眩晕、失眠、呃逆均以双侧为主,尿便障碍多因双侧皮质或锥体束病变所致,吞咽障碍多是由于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所致,故头皮针采用双侧取穴来兴奋双侧大脑,以促进双侧皮质脑干束或锥体束的恢复,改善排尿、排便功能,促进吞咽功能重建[17],中风后癫痫、眩晕、失眠、呃逆则因其文献数量较少,故其取穴规律参考价值不大。
除中风外,头皮针治疗五官科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以单侧取穴偏多,五官科主要为耳聋、耳鸣,均选用患侧晕听区来改善患耳的症状,运动系统疾病则以对侧取穴居多,因大脑皮层支配对侧肢体,故多选用对侧。其余如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精神与行为障碍疾病、外科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则均以双侧取穴为主,因此类疾病多由双侧神经支配,且无单侧患病之说,故多用双侧头针以加强疗效。
此外,头皮针治疗疾病的有效率高的文献占比大,有效率最高的5种疾病为中风后偏瘫、腰椎间盘突出症、脑瘫、帕金森病和尿潴留,表明头皮针治疗这5种疾病有特异性,说明头皮针对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均有较为明显的疗效。
临床上,头皮针相关的文献有很多,但大部分文献并未明确写明单双侧取穴,通过本文,希望能提醒广大临床医务人员做针灸相关临床科研时取穴更加严谨、科学、规范,标明单双侧取穴。本次研究是初次探讨头皮针的取穴规律,尚存在许多不足:第一,只纳入了近10年的文献,符合标准的文献较少,除了神经系统疾病,其他各科疾病的文献较少,故取穴规律尚不完善;第二,仅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其他数据库未检索,检索范围较小。针对以上不足,希望下一步扩大范围筛选出更多的高质量的文献来进行研究探索,为头皮针治疗取穴的规范化、精简化、科学化提供更可靠的临床依据,为进一步扩展头皮针临床可应用的病种范围提供一定的基础,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