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珠 李晓岑
【摘 要】在团中央扎实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逐渐走向内涵式发展。但是,与新形势下学校的发展、专业建设匹配度不够,团学活动的模式缺乏创新,助力学生成才成长的作用相对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高校“第二课堂”与企业用人需求契合度进行分析。旨在为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思路,将“第二课堂”与专业发展紧密联系,培养更多对口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企业用人需求;应用型人才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高校要改革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围绕高校育人的中心任务,坚持学业为主,针对学习就业创业、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和社会参与等普遍需求实行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一、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校“第二课堂”日渐成为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积极贡献。然而,传统的“第二课堂”的运行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今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高校现实情况以及自己在组织和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笔者认为它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各方协作机制难以形成
忽视第二课堂的思想观念在高校中依然存在。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学校、学院的各部门对第二课堂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各个部门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和配合程度不够,第二课堂建设和活动主要是依托校团委、二级学院团总支开展,而其他部门缺乏积极支持的意识和主动配合的作为,同时各二级学院之间的第二课堂活动联系不多。这对资源整合不够合理,缺少沟通,造成了浪费。如果高校对于第二课堂建设思想不能达成统一,各部门不能达成共识,第二课堂的建设就不能突破瓶颈,实现高层次发展。
(二)第二课堂与学校发展、专业建设匹配度不够
传统的依托团学活动开展的“第二课堂”模式与团中央关于高校共青团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第二课堂”有很大区别,需要真正的“脱胎换骨”。传统的“第二课堂”模式下的团学活动主要依靠团组织,开展单纯的学生活动,虽具有廣泛性,但娱乐性强和共同性高的特点,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而意见中提出的“第二课堂”涉及面更广,需要专业的指导、学校相关部门配合等,更应该考虑学生专业发展、特色培养来实现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
从第二课堂的组织实施来看,第二课堂的建设基本不在学生培养计划之内,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同时第二课堂活动基本偏重文体娱乐活动,这就导致与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活动少之又少。尤其是涉及学生所学专业方面的活动需要专业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但是客观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是相互独立,专业教师基本没有参与到第二课堂的建设来,对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缺乏专业性指导。也为第二课堂的内涵式发展带来了很大难度。
学生认为第二课堂与自身的专业学习联系不大,对自身成长助力不多,缺少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希望第二课堂能够和专业相结合,以达到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拓展专业素质的目的。
(三)第二课堂活动数量多,但模式创新度较低
就我所在的学院而言,每学年除了开展校团委部署的艺术文化节、学术科创节、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大学生运动会、博雅讲堂等活动以外,还会结合自己学院情况,再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加之社团自发组织的活动,每学年平均有30-40项。
在这些种类繁多的活动中,形式主义过重。有的活动是出于履行相应的职责,完成规定任务的目的而执行的;有的活动盲目模仿追随其它学院,并没有真正注重是否符合自己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很多活动模式沿袭多年,不注重创新。青年志愿者活动科技含量也比较低,只是停留在体力劳动和募捐上。暑期社会实践也是停留在形式上,很少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于举办的第二课堂活动的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未能真正达到举办活动的初衷和目标。
(四)学生主体对第二课堂参与度不高
高校在进行第二课堂建设时,组织方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正需求,没有调查和采纳学生的意见,所进行的活动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失去兴趣,导致活动参与度不高,影响力小。长此以往,高校第二课堂建设难以实现内涵式发展。
第二课堂活动的初衷都是面向全体同学的,但是受客观因素影响,实际参与活动的基本上每次都是同样一批积极分子,甚至出现了强制参与活动的现象,第二课堂的一些活动依然成为了学生们的“负担”,导致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缺乏主观能动性,参与度不够,重视度不高,使第二课堂助力人才培养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
基于此,我们想通过对企业用人需求的分析,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学生专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能力,精准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活动,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来实现学生能力弯道超车,成长为全方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希望通过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来明确第二课堂的发展方向,细分第二课堂的作用促进第二课堂的建设,为高校共青团改革提供参考。
二、新常态经济下企业的用人需求
(一)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当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要求的首要条件。从毕业生就业双选会的情况看,现在很多企业用人的标准不尽相同,虽然也是“德才兼备”,但更重视学生的品德。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首要标准,具体来说是要求毕业生坚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平等竞争、优质服务的准则。尽管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但其核心内容是相同的,这就是履行角色道德,全心全意为社会发展服务,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
(二)良好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
要求大学毕业生在高校接受了四年系统的专业训练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对本专业现状和最新科技成就应有广泛的了解和掌握,并且善于将所学的专业与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要注意不断拓宽知识面,积累起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很多高校只重视第一课堂,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但没有与实际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三)注重团队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成功的企业十分注重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主人翁意识的培养,讲求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使员工之间能够合作共赢,发挥团队精神。因此,反映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上,就是要求毕业生有大局意识和整体思维,有较强的协作能力,能善于处理团队与个人的关系,能在共同目标下扮演合适自己的恰当角色,共同推进企业的發展。
(四)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的发展,开拓创新的能力需要不断被需要成为当今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知识的生产和创造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大学毕业生素质要求的主导因素,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如何培养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高校教育应重点解决的问题。第二课堂助力青年成长,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方式,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在当今企业重视文化发展的潮流中,青年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增长的创新能力更是大有用武之地。
(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能力,重点在于要在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自觉锻炼发展自己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讲,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用人单位希望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需要有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三、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促进第二课堂建设内涵式发展
(一)整合资源,院系之间达成共识,加强对第二课堂的重视。
由于第二课堂的建设主要依托学校和二级学院开展,其他部门的参与意识较低,所以应建立学院党委书记领导,学院院长负责,各辅导员协同,学生参与的机制,使第二课堂成为与高校第一课堂并驾齐驱的育人阵地。
必须加强对第二课堂的重视,优化工作理念,提升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第一课堂是在知识学习中吸取间接经验,第二课堂则是在社会实践中提取直接经验。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平等地位,更要承认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具有同等的作用。
(二)更加注重第二课堂的质量建设,创新第二课堂的开展模式。
从当前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来看,第二课堂活动基本偏重文体娱乐活动。具有专业特色,理论研究,学术科创,技能创新的活动举办较少,覆盖面低。
这就要求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的时候要从方方面面进行规划和科学设计,提高质量,减少数量。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三)强化精品意识,依据专业特色和学生需求着力整合资源。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急需加强的一个方面就是强化精品意识,依据专业特色和学生需求着力整合资源。这就要求高校精准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创新性,依托专业开拓更广阔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并与第一课堂相联系,邀请老师参与到第二课堂的建设中来,逐步向着专业特色和文体娱乐齐头并进的方向发展。
同时也要对口学生需求,在设计第二课堂活动之前,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广泛收集学生对于第二课堂建设的意见和想法,从而在考虑学生的需求的基础上,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
(四)强化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参与度。
依托学院建立综合测评体系,反映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次数和表现情况,同时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学分体系中加入一定数量的第二课堂学分。保障第二课堂活动有序进行以及管理有章可循。让学生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第二课堂的用处,以及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与自身成长成才息息相关,受益匪浅。
通过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精准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更加重视第二课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让第二课堂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学生能力实现弯道超车。
四、结语
探索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的“牛鼻子”,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还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发动机”“制高点”,必将使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理念、面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切实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针对学生的普遍需求,对第二课堂进行系统设计和整合拓展,客观记录、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促进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让“第二课堂成绩单”不仅记录学生的成长,更能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成为学生就业的敲门砖。通过第二课堂建设,使学生成长为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全方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找准位置,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彦武.高校第二课堂项目对大学生“三创”能力的影响及管理创新研究[D].南华大学,2011.
[2]邓力,刘和平,郑群英,等.结合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11-12.
[3]杨志清.论高校学生第二课堂的创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