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放 罗茜
【摘 要】通过改革开放这30多年的发展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无论是经济规模、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还是城市发展水平、区域化水平,应该说具备了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随着我国走向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如何发挥湾区经济开放引领作用,并依靠湾区经济加快湾区城市群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湾区经济;城市群
我国大陆海岸线曲折,海湾众多,较大的有北部湾、渤海湾、杭州湾、深港湾等。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湾区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现已成为支撑沿海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湾区”概念在我国最开始出现是在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纲要》中提出,而“粤港澳大湾区”则是在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首次正式提出。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又一次明确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通过改革开放这30多年的发展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无论是经济规模、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还是城市发展水平、区域化水平,应该说具备了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随着我国走向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如何发挥湾区经济开放引领作用,并依靠湾区经济加快湾区城市群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当前社会各界对湾区经济的关注不断升温。因而正确认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建设当下的优势与不足,结合自身现状并借鉴成熟湾区建设的经验确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一、湾区的定义与内涵
湾区通常是指海湾地区,是海湾及其联系紧密的陆地部分组成的自然区。按照《现代地理学辞典》,海湾是海或洋伸入陆地形成明显水曲的海域。世界上大小海湾众多。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亚州沿海。其中较大的有240多个。自20世纪以来,随着海上交通运输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一些国家的沿海地区尤其是湾区凭借其区位和港口优势,迅速发展成人口、城镇和产业密集的经济核心区。世界上的一些著名湾区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分别以各自的中心城为核心,借助湾区经济的高开放度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纽约湾区以其高度的城市化闻名,无论是湾区起步阶段以制造业为主体,还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和资本主导的金融保险业快速崛起并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浪潮,纽约湾区的成功经验值得每一个湾区去借鉴学习。旧金山湾区则以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不断吸引资本和高素质人才涌入,科研机构与创业公司云集于此,致力于科技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引发全世界的赞叹。东京湾区则以规模化重工业和海运物流业作为发展的方向。
二、湾区建设的文献综述
近些年,我国学者对湾区经济的研究越来越多,目前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通过总结国内外湾区形成的研究成果,对湾区经济的定义、发展类型以及具体的经济内涵进行归纳和总结。姚诗煌等(1998)认为:旧金山湾区的成功在于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易筹集的风险资金、极其活跃的中小企业以及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刘艳霞(2014)通过对国外湾区规划的经验总结,提出:重视湾区智力资源的密集投放,重视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长期发展过程之间的矛盾,保护并且善用湾区自然景观与空间特征从而实现湾区多层次功能内涵等政策建议;
二是基于珠三角一体化相关研究的结论,拓展到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更加广泛的经济区域。国内学者主要从区域合作机制、粤港澳三地的特有经济联系角度出发,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理论进行阐述。杨爱平,陈瑞蓮(2004)认为,粤港澳地区政府由各自分离的国家体制关系向新时期“一国两制”下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转型。认为作为国内区域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机制是“一国两制”下行政主导的网络治理。当前,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与协调下,主要通过“粤港(澳)合作联席会议”的制度框架来展开。
三是鉴于粤港澳地区“一国两制三税(法)区”的独特政治经济结构,从地区政府及城市间关系的角度切入,主要为大湾区经济建设提供政策决策参考。陈德宁,郑天祥,邓春英等(2010)将粤港澳地区的困境总结为交易费用和制度成本偏高、基于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差异、地方保护主义和同质竞争激烈、地方龙头竞争情结较重等四方面。刘璟(2017)提出构建以协调委员会为林瑞光(2009)主的协调管理体制,从法律、市场、政府和社会四个方面创新协调机制,以结构式强制、契约式和互动式三种方式配套相关政策。
四是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定位和发展前景进行研究,进而对湾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依据。丘杉(2017)认为从长效合作机制的维度看,未来大湾区要以“互联互通”为基本原则和方向,促进珠三角和港澳的共同发展。从国家发展动能维度看,未来大湾区要将更多的国家发展理念、发展空间输送香港,促进其繁荣稳定。从大城市群的维度看,未来大湾区要以内部行政边界模糊化,推动连片发展,打造无城界阻碍的超级城市群。刘成昆(2017)通过对国际一流湾区和国内其他湾区的对比,对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的发展优劣势进行总结,同时明晰了香港、深圳和广州的核心城市地位。提出密切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健全区域公共治理、发挥市场机制、衔接“一带一路”战略等政策建议。
三、当前研究不足与展望
现有的文献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研究尚不够全面,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实证研究做支撑。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提出时间不长,缺乏能够体现湾区整体经济发展特征的数据基础。其次是由于大湾区的发展规划迟迟未出,对现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仍存在一定讨论的空间。就现有的文献研究结果来说,主要是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的研究和讨论。主要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主。也有部分文献提出模糊城市群的界限范围,打造开放的湾区经济体。对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建设的存在问题提出的看法比较统一,主要集中在粤港澳地区存在的经济政治制度的差异、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产业结构趋同引发的同质化竞争等问题。粤港澳地区自“前店后厂”的制造业合作模式,到以CEPA框架为引导的服务业深度整合,再进展到以自贸实验区建设为标志的新时期的一体化合作,不同阶段面临的困境不尽相同。就当下而言,随着香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内地在金融、港口贸易、科技创新等诸多领域的优势不再,粤港澳城市群内部面临新一轮的“洗牌”。
湾区经济作为一种开放型的经济形态,在对外沟通与交互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与区位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在打造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道路上不应仅仅是关注于对外部开放,更为关键的是其内部以城市或城市群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体之间相互开放。应以“互通有无”为出发点,以打造网络化的区域结构为目标,最终打破固有的“城市”疆界桎梏,增强湾区经济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因而,对于城市群间的关系研究,也就是城市群如何完成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最后升级为网络化的区域治理结构,应是下一阶段湾区经济研究的重点。
四、未来发展建议
首先是加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广深港”高铁的全线开通,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间的经济距离将会缩短。缩短空间距离有助于增强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密度。通过合理规划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建设,打造区域内的综合交通枢纽,有效降低要素流动成本,加快各类资源要素在区际间流通,有效推动整个城市群的协调融合发展。重视城市群经济发展中的联动性。按照城市群空间组织的形态划分不同的区域结构,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同时更加精准的定位城市群的功能。在每个区域结构内部设立次层级增长极,实现组织内的空间结构复杂化演进,加大整个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密度,促进城市群空间结构由圈层结构向复杂的网络结构特征转变。
其次,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部协同治理机制。与其他三大湾区相对比,粤港澳“一国两制三税区”的体制比较特殊。城市群受不同的行政体系的影响,交易成本增加,影响市场要素的有效流动,城市间过度竞争,降低经济效率。由“核心-边缘”空间圈层结构,向网络型区域发展结构转变,需要强有力的协同管理体系,一定程度上打破现有的制度壁垒,才能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完成由传统的城市群经济向更为开放、自由的湾区经济的迈进。
最后,深化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发挥湾区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作用。未来应积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沿着环珠江口湾区向东北(延伸至福建漳州、厦门沿海)、西南的港口、海岸线进行拓展,扩大湾区经济的空间范围,并在湾区经济的带动效应下沿着海岸线向陆地纵深拓展延伸,加快整个城市群的融合发展。积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扩大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范围和空间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姚诗煌, 王勇, 江世亮. 旧金山湾区对上海的启示[J]. 世界科学, 1998(8):5-7.
(2)刘艳霞. 国内外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与启示[J]. 城市观察, 2014(3):155-163.
(3)陈瑞莲, 杨爱平. 论回归前后的粤港澳政府间关系——从集团理论的视角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4(1):15-20.
(4)陈瑞莲, 林瑞光. 澳门回归十年公共行政的改革与展望[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9(5):158-164.
(5)陳德宁, 郑天祥, 邓春英. 粤港澳共建环珠江口“湾区”经济研究[J]. 经济地理, 2010, 30(10):1589-1594.
(6)刘璟. 粤港澳大湾区治理与合作模式探索[J]. 开放导报, 2017(5).
(7)刘成昆. 融入城市群,打造湾区经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分析[J]. 港澳研究, 2017(4): 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