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清
【摘 要】圣诞节在中国的火热和流行,引起了部分人士的担忧,遂出现了抵制圣诞的行为。对此现象应该从“中国式圣诞节”的内涵、对经济的贡献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去辩证看待和理性认识,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作用,又要注意其消极的因素。唯有如此,才能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做到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彰显充分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抵制;圣诞节;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和频繁,西方节日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载体无可避免地在我国传播开来,其中尤以纪念耶酥基督诞辰的圣诞节最为典型,影响也最大。由于圣诞节自身具有的崇尚个性的亲民魅力,再加上商家的炒作、媒体的宣传和受众的需求,使圣诞节热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新热点。出于圣诞节是“洋节”,庆祝“洋节”是对中华文化的侵蚀,是主体性文化丧失后的集体无意识[1]的忧虑,于是2018年12月24日,安徽省泗县黄圩镇中心学校利用周一升旗对学生进行了“抵制洋节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思想教育的消息火了。其实,类似“抵制圣诞”行为早有先例,如2016年12月25日,四川成都东星航空专修学院的学生在成都手举写有“拒绝圣诞节,坚决维护中华传统节日”等的横幅,呼吁大家理性对待外国节日;2014年12月24 日,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采取挂横幅、观看“经典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不过圣诞节;2006年12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10位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洋节”现象之所以吸引眼球并引发较强关注,究其实质是它触及到了中西文化在沟通和交流中的“碰撞”问题,由于自媒体的易于广泛传播性,这种“碰撞”问题又逐步升级为“话题”和“事件”。而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而去认真思考、理性分析和正确认识。
一、“中国式圣诞节”的内涵
众所周知,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圣诞节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被赋予全新的内涵和意义。实际上,在中国现阶段,它已远非原生意义上的圣诞节,除了基督徒小团体之外,它主要是一个朋友交往的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城市)、阶层性(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世俗性、商业性、时尚性、中国特色(多元和谐)、创造性等特点。[2]但调查显示,人们对所谓中、西节日的文化差异与冲突并无特别关注,人们更关注的是节日本身,而非节日的中西之分。[3]很明显,圣诞节实际上已脱离了其原有的宗教意义,而被转化成人们上街购物、人际交往、放松身心和娱乐狂欢的理由,我们要以海纳百川和歉收并蓄的气度和心胸,去理性认识和正确看待,才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避免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接受这种存在,顺应这种变化,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更要以全球化的眼光、意识和心态来审视和对待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二、有利于刺激消费,提振内需
在目前国内需求不足的形势下,符合政府提出的“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圣诞节在中国的流行,无形中给人们又提供了一个消费的契机。节日前后,商家的造势和媒体的宣传对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此期间,人们吃、喝、玩、游、购、娛,明显带动了商品供需市场的繁荣。目前,这种系统的消费行为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假日经济”,为拉动经济发展提供了不源源不竭的动力。从媒体对期间的商品脱销和人满为患等的相关报道,都足以看出洋节对国内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但同时也要注意理性消费,避免过度消费,以免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压力。
三、丰富并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人们对节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价值是节日里最主要的核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急剧扩张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吃喝和团聚为主要表现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吸引力正在不断下降,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对节日的过法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希望在过节的过程中能够轻松愉悦并彰显时尚个性和有仪式感,能够来表达、缓解和宣泄内心的情感或压力。而类似于圣诞节的西方节日因其明显的互动、参与、娱乐等特性,迎合了当今人们渴望参与、交流、沟通、狂欢的愿望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逐渐融入中国社会, 并变得流行起来。当然,人们在参加节日活动的过程中,客观上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感情,满足了人们人际交往的需求,增强了人际关系的融洽,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四、“洋节”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毫无疑问,“洋节”的流行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碰撞”,然而,这种“碰撞”却并非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侵蚀,而是两种文化融合的必然过程,是对中国节日文化的一种丰富。当前的抵制行为强调“洋节”文化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精神的,因为它忽视了人们在”洋节”与传统节日的冲突中所产生的文化融合的一面。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洋为中用,以我为主”的目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保护、传承、发扬、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创新力,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让传统节日与“洋节”在和谐共处中都得到发展。要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全社会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节日的社会环境,媒体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因为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就是尊重和缅怀,是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作用和意义不容小觑。[4]更要坚持党的领导,增强文化自信和定力,使之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与吸引力,充分展现我们的文化魅力和软实力,坚持“走出去”的方针,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具体体现之一。
总之,我们应看到,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洋节的流行是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具体体现。西方洋节在中国的流行,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我们要理性认识辩证看待西方圣诞节等洋节,大可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而盲目抵制,但同时也应该时刻保持足够的清醒,尤其是要警惕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团体或国家借助洋节这个文化载体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宣扬其娱乐文化、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进行文化渗透、道德侵蚀和观念颠覆,消蚀我们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进而削弱我们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实现其不战而胜的野心。
【参考文献】
[1]磐石.对抵制圣诞的一些反思[J]. 天风, 2018(11).
[2]吕文澎.中国式圣诞节的后现代解读[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139-144.
[3]耿波.洋节现状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与对策调查报告[J].艺术百家, 2013(4).
[4]谷建.莫让“洋节”过度消费传统节日[J].雷锋,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