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研究

2019-07-24 10:33韩佳宾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就业

韩佳宾

【摘 要】2019年是继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化之年,经济运行中的就业问题依旧非常突出。技术革命将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对就业结构尤其技能结构带来的影响更不可忽视。本文再梳理技术创新与就业的文献基础上,分析了二者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意见。

【关键词】技术创新;过程创新;产品创新;就业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是民生之本。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然而,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并没有都创造出良好的就业环境。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一直以来面临着尖锐的就业矛盾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因而我们在关注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必要厘清技术创新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即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在分析中国技术创新、人口与就业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研究技术创新与就业的关系,揭示它们之间内在的数量规律,制定促进就业的创新指导思想,提出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方面,技术创新与就业创造的复杂关系仍不明朗。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已经是百年论争的主题,在新的科技革命时期,它又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新的科技革命从微观到宏观冲击着整个社会经济系统,改变着增长、就业和物价的运行轨迹,同时,就业或失业与收入分配和社会稳定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现实意义方面,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就业结构失衡需要创新来解决。21世纪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既要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又要把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国内巨大的就业压力作为重点工作。只有正确掌握技术进步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把握科技发展与就业的正确关系,才能正确制定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和教育、就业计划,协调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与就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技术创新和就业关系的讨论,可以追溯到 1964 年(Say,1964),学者们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上来找出创新和就业这种模糊关系背后的作用机制。而关于这一争论的实证研究,在 20 世纪 90 年代广泛开展,而且以发达国家为主,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相对薄弱。理论分析结果的莫衷一是推动了实证研究的发展,但是,不同的学者运用不同的数据及不同的计量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当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关于这三种观点,国内外学者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具体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技术进步对促进就业增长有积极的影响。马克思首先提出“就业补偿”理论,后经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多方发展,其主要含义是,市场机制能确保产生一个自动的补偿,以抵消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带来的就业损失。Brouwer、Kleinknecht 和 Reijnen(1993)应用创新调查的面板数据,对这一效应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产品创新对于 20 世纪 80 年代荷兰的就业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Smolny(1998)用2405 个德国企业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工艺和产品创新的影响。此外,有大量的实证认为创新对就业具有较强的正面影响。

第二种观点认为,技术进步一方面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生产规模没有扩大的前提下,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机器、流水线代替工人,而另一方面使得传统产业部门衰退、产生新兴部门,原有传统部门中劳动者的技能不符合新兴部门的要求,产生结构性矛盾,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使就业人数整体减少。这种技术创新对就业的破坏效应在古典经济学时代就受到了关注。李嘉图认为,机器会替代劳动,物化的技术进步会毁灭旧的工作。技术创新总体上减少就业,失业人数上升,同时也改变就业的整体结构。中国理论界也十分关注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的研究,争论主要集中于技术创新是否加剧中国失业问题,主流观点认为技术创新及相应的资本深化过程,使得以国有工业企业为主的企业资本密集程度迅速提高,不仅不吸收新增劳动力,还要不断排斥大量富余人员(张军,2003),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失业压力日益严峻。

三、技术创新对就业的作用机理

创新可分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前者可以带来一种新产品,后者则使生产现有产品的生产率提高。过程创新所带来的生产率提高会降低一单位产出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數量,包括劳动力投入,因此过程创新倾向于降低就业,这种替代效应的大小依赖于过程创新是资本节约型、劳动节约型还是中性型。产品创新具有生产率效应,因为新产品的生产方法不同于现有产品。不考虑生产率效应,产品创新对就业的影响也是模棱两可的。新产品的引入如果不损害现有产品的产量的话,那么产品创新会带来就业的增加。内部研发活动往往是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新产品往往与现有产品存在替代性,很多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目的是为了替代已过时的旧产品。这样,新产品会导致现有产品产量的下降,从而产品创新未必会带来就业的增加。

技术进步的发生会对就业产生冲击效应,即替代效应;但同时也会增加就业量,即创造效应。二者同时存在,总效应取决于二者的程度。对于拥有高技能人才,从事情感分析等脑力工作,如教育行业等,科技创新不容易将其替代。低技能人才如理发师等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也不容易被替代。反观中等技能人才,由于从事重复性程序化工作,如白领,极易被技术进步所取代。

四、政策建议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以及考虑到技术进步的迫切性,基于文章研宄的结论,本文给出以下几点政策性建议。

第一,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提高研发能力与科研水平,完善创新环境。解决就业问题,需要企业更加注重创新,尤其是更高层级的创新,而不局限于自动化设备的使用这类过程创新,唯有如此,才能增加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缓解就业压力。企业层面的创新的落地同样需要国家的扶持与激励,同时要求国家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尤其是资本市场上对于真正的创新型企业的识别、扶持、激励的配套方案要不断完善,解决企业创新需要较大资金投入的难题。

第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更加注重高素质劳动力的培养。使创新机制得以完善,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精尖技术研发对于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要求越高,虽然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数量不断提高,但是和欧美发达国家相对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无论是在类似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前沿算法的人才培养方面,还是在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方面,由于关键型人才的缺乏以及配套激励和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培养的高精尖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并不能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第三,完善工业失业人员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失业补助机制,满足失业人员在寻找工作的待业期的基本生活需求。其次,要做好工业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相关措施,鼓励其在自身的能力范围之内和经济水平之下以创业代替就业,并对其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岗位信息的披露机制,避免出现失业人员就业难和用人企业招人难的双难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Aghion,P. and Howitt,P.,Growth and unemploy?ment.Review OfEconomic Studies,Vol.61,No.3,1994.

[2]先萍、李正友:《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综合作用机制及社会福利影响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 年第 5 期。

[3]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 10 期。

[4]何平、骞金昌:《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7 年第 9 期。

猜你喜欢
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就业
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现状、效应与策略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