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为例,将“分层教学”作为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和理论视角,简析了高职院校对外汉语课程设置中,以“分层教学”引导课程设置的意义、原则、策略、难点与问题。
关键词:“分层教学”;高职对外汉语;课程设置
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因此,在不断反思与建构的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且与时俱进的课程设置,是教育自始至终都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留学生教育在落实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如何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留学生教育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关注课程设置,就是要做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程”。
1 以“分层教学”引导课程设置的意义
“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相关的研究、应用已比较成熟。本文以“大课程论”为指导思想,将教学研究置于课程研究的范畴中。同时,将“分层教学”作为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和理论视角。那么,以“分层教学”来指导课程设置,有怎样的实践意义呢?这主要基于对“现状”和“需求”的考量:高职留学生教育的现状、留学生的现状、留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留学生生源国的需求等。高职院校招收留学生,起步晚,底子薄,综合实力与本科院校有一定差距。高职院校招收的留学生,普遍以学生大学毕业作为汉语水平的考核时限,入校时一般没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在我院入校时进行口语摸底测试的110名留学生中,能够无障碍交流的9人,仅占8.2%,可以就简单的日常生活、学习问题进行交流的40人,占36.4%,而完全不能交流的有61人,占55.4%。同时,在对我院29名大三学生的调研中,有“专升本”需求的21人,占72.4%,希望通过HSK(汉语水平测试)五级及以上的22人,占75.9%。我院留学生主要生源国为老挝,其教育部对毕业生汉语的最低要求是通过HSK(汉语水平测试)四级。两相对比,高职留学生汉语教学要“缩差距、促发展、创特色”,必须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加以改革和创新。与之相适应的,就是课程设置的改革和创新。简言之,以“分层教学”引领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提高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之一。
2 “分层”的基本原则
2.1 以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为基础
学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前已述及,高职留学生汉语基础的最大特点就是参差不齐,且呈现出“金字塔”的形态,越往低水平人数越多。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异。在对“零基础”的61名学生进行的跟踪调查中发现,以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为评估要素,有22名学生发展迅速,赶上甚至超过了处于“塔尖”的学生。因此,分层的第一要素就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
2.2 以学生发展的“最优化”为目的
学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学生学习目的、态度、方法等的变化而改变。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向上”。因此,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不同层面的学生,能够“最优化”地发展。让“向上”的学生勇攀高峰,让“停滞”的学生快马加鞭,让“向下”的学生奋勇直追。同时,在完成基本目标(HSK四级)的基础上,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在对110名学生毕业去向的调查中,有升学意愿的81人,占73.6%;有就业意愿的29人,占26.4%。
2.3 以发挥课程的“最大能量”为中心
质量和效率是课程的“能量核心”。在我院现行的课程设置中,从课程目标来看,“应试”是课程设置的主要取向。从教学时间来看,三年的总学时达1500余节。在汉语课程设置密集的一年,总学时达1100余节。从课程名称看,涉及汉语综合、听、说、读、写、HSK考试辅导、中国文化体验等多门课程。在“长时间、高强度、多方位”的汉语课程中,是激发出了课程能量的“最大化”还是降低了课程的效率,是实施“分层教学”尤其要关注的问题。
2.4 以“分”为主体,以“合”为补充
“分”与“合”是方式和手段。不能为“分”而分,为“合”而“合”。在高职对外汉语课程设置的实践中,要呈现出“分分合合”的动态调整。例如,在学生进校之初,在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的基础上,缺乏“分”的基础条件。同时,容易给学生贴上“标签”,使部分学生产生优越感、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感,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而随着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的“层”和“材”显现出来了,“合”的价值就减少了。
3 课程设置的初步探索
“分层教学”视野下的高职对外汉语课程设置,不是对原有课程设置的“推翻”和“重建”,而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完善、改革和创新。我院现行的对外汉语课程设置,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和探索,总体上是科学的、有效的。教学模式、课程时数、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等,都通过了实践的检验。如汉语学习与专业学习“此消彼长”,呈现出一种逐步融合的趋势;实行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由学院国际教育合作交流中心归口管理,语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其他类课程统筹安排等。
“分层教学”视野下的高职对外汉语课程设置,着力点在于系统化的增、删、添、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课程性质上引入了全新的方式和概念,并以此为钥匙,打开课程设置的大门。具体的做法是,在原有的分类基础上,增设指导性选修课程。也就是说,将课程分为必修课、指导性选修课和选修课。所谓指导性选修课,就是根据留学生的基本特点和学习现状,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修课程,是介于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课程形式。其优势一是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将“分层”的权力交到学生手中,二是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使“分层”的过程和结果最优化。具体的课程结构、课程系列与课程设置如下表1所示。
4 难点与问题
课程设置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框架。在高职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还有诸多的难点与问题。归结起来,也就是“三教”的问题。一是教师方面,高职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相对缺乏。以我院为例,现有110名留学生,4个教学班,4名对外汉语专职教师,每周承担的课时量均为16节。如采用上述的课程设置模式,教学班级势必增加,课时量也随之增加,师资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同时,教师要接受并适应这种变化,不断投入到新的课程开发和研究中,对教师个体而言,也需要跨越诸多的障碍。二是教材方面,高职院校目前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从层次上讲,适用于本科院校的学生;从地域上讲,更适用于北京地区的留学生。另外,课程体系内的经典诵读、演讲与口才、专业汉语等,还是未开发的“处女地”,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以使用。因此,既暴露了教材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师资的问题。三是教法方面,课程设置的改革和创新必须有与之适应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新的课程设置打破了“教室”的壁垒、固定的班级、“二元”的课程性质。教学方式在与之适应的过程中,要让管理部门、教师、学生走出原有的“舒适”地带,势必带来诸多的问题。
5 结语
课程设置是提高高职院校留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将课程设置置于“分层教学”的视野下,是高职院校对对外汉语课程设置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尝试。在反思与建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成熟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和一定推广意义的高职对外汉语课程设置模式。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帆风顺的。难点和問题为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指明了方向,也为高职院校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90.
[3] 孙春兰.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Z].
[4] 许志华.层次分析法在外国留学生汉语课程体系建立中的应用[J].沈阳工业学院学报,1999(9):65-67.
作者简介:沈红霞(1981—),女,四川金堂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