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航放航磁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找矿潜力分析

2019-07-24 01:09张翔张仁红江民忠李怀渊宁媛丽段晨宇卢亚运胡国民
铀矿地质 2019年4期
关键词:航磁松辽盆地铀矿床

张翔 , 张仁红 , 江民忠 , 李怀渊 ,宁媛丽 ,段晨宇 , 卢亚运 , 胡国民

(1.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02;2.中核集团铀资源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河北 石家庄 050002)

松辽盆地是晚中生代以来发育的大型板内断陷-坳陷复合盆地,也是我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中心地带之一[1-3],盆地内巨厚的碎屑沉积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探明了大庆、 吉林、 辽河等油田[1,4]。相比于油气勘查,松辽盆地的铀矿勘查工作稍显滞后。20世纪60年代核工业系统在盆地边缘开展了零星的放射性普查工作,先后发现了一些铀矿点。20世纪90年代,随着找铀工作重点向砂岩型铀矿转移,陆续加大了盆地内的铀矿区调工作力度[5]。以核工业系统为主体,先后在整个盆地、盆地西部斜坡区和盆地东南缘开展了找铀和科研工作,如21世纪初分别在盆地南部、西部、东北部和东部开展了1:5万~1:20万航放、航磁综合测量;在盆地西南部、北部、东北部绥化-肇州、东南部公主岭-九台地区开展了1:25万铀资源区域评价;1997—2001年,在西南部开鲁坳陷通过大量钻探、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发现并提交了钱家店中型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5-6,8]。 科研方面, 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盆地上白垩统层序地层、沉积体系及有利成矿砂体等方面[5-9]。近年来, 随着地震、重磁、大地电磁等深部勘探资料的不断丰富,研究重点偏重于盆地构造演化 (尤其是反转构造机制)与铀成矿的关系、铀成矿机理及铀成矿与油气成藏关系等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成果[5,10-13]。

通过对松辽盆地及周边地区以往航放、航磁资料连片处理,综合前人成果,分析了区域航放、航磁特征,研究了盆地铀成矿背景。基于钱家店铀矿床航放特征,建立了其航放参量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提取了全区航放铀含量、活性铀、铀增量、相对变迁系数、铀迁移富集系数、地球化学活动性指数等六类砂岩型铀矿找矿有利信息,结合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圈定了松辽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预测区,为后续研究和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基础依据。

1 盆地地质特征及铀资源概况

张金带等将松辽盆地划属于滨太平洋成矿域吉黑铀成矿省松辽盆地铀成矿区[14]。盆地四面环山,西为大兴安岭,东为张广才岭,南为阴山-燕山造山带,北为小兴安岭,盆山之间分别以深大断裂为界[1,15](图 1a)。

盆地历经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由基底构造层、断陷层、坳陷层和反转构造层所构成的独特四层结构[1]。其中,坳陷层在形成过程中处于弱伸展背景中,沉积环境较为稳定,其后虽经历了弱挤压和隆升剥蚀,但对层(砂)体结构并未造成强烈破坏,相比于断陷层、反转构造层,该构造层的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最为优越[5,11]。坳陷层中沉积的下白垩统泉头组 (K1qt)、上白垩统青山口组(K2qn)、姚家组(K2y)、嫩江组(K2n)是找砂岩型铀矿的主攻目的层,其次为四方台组(K2s)和始新统依安组(E2y),岩性主要为大型坳陷湖盆中沉积的河湖相碎屑岩,在盆缘有所出露,盆内被第四系覆盖[16-17]。松辽盆地可划分为7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开鲁坳陷、西南隆起区、西部斜坡区、中央坳陷区、北部倾没区、东北隆起区和东南隆起区)和49个二级构造单元[18](图 1b)。

笔者收集了研究区内已发现的3个铀矿床和44个铀矿点资料[19-21],划分为5种成因类型,即层间氧化带型 (铀矿点3个)、潜水氧化带型(铀矿点10个)、沉积成岩型(铀矿点13个)、煤岩型(马良子小型铀矿床)及复合成因型 (铀矿点18个和钱家店、宝龙山铀矿床)。从它们的空间分布来看,西部已知矿床(点)数量明显优于东部,尤以西南部较为集中,表明盆内铀成矿潜力总体呈现西南部最好、西部较好、东部一般的特点。其中,西部斜坡区、中央坳陷区和北部倾没区主要为潜水氧化型 (铀矿点10个),其次为沉积成岩型 (铀矿点5个)和层间氧化型 (3个);开鲁坳陷、西南隆起区内主要为复合成因型(铀矿床2个、铀矿点10个)和沉积成岩型(铀矿点5个)。这种分布特征大体反映出西部斜坡区、中央坳陷区和北部倾没区铀成矿主要受潜水下渗作用的控制,而开鲁坳陷、西南隆起区内铀成矿具有多要素叠加控矿的特点。在东北、东南两大隆起区内,铀矿主要为复合成因型 (铀矿点9个),分布在盆缘出露的大面积酸性侵入岩边部,沉积成岩型铀矿点有3个,南部的2个靠近蚀源区,北部的1个处于航磁反映的隐伏二长花岗岩体的边部,反映出两大隆起区内铀成矿受蚀源区岩性明显控制的特点。

2 区域航放航磁特征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基础处理

文中航放、航磁数据来源于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于1979年至2013年在松辽盆地完成的22个测区资料,区内航放数据覆盖面积约27.6万km2、航磁数据覆盖面积约38.2万km2,除盆地中部为单磁测量外,其余测区均为航放、航磁综合测量。其中,1:5万高精度测区面积约 16.2 万 km2, 1:10 万~1:20万高精度测区约22.0万km2。

图1 松辽盆地大地构造背景及盆地构造单元区划与铀资源分布 (据于文斌修改,2009)Fig.1 The geotectonic setting, structure division and distribution of uranium resources in Songliao basin (Modified after YU, 2009)

在航放数据连片处理上,首先对单测区采用单测线手动调平和单区微调平,在此基础上,利用极差变换,使偏态分布数据接近正态分布,再利用缝合法将各单区数据拼接合并。在航磁数据连片处理上,亦优先对单测区利用切割线调平法、局部微调平法进行调平,以使各单测区航磁水平基本一致,最后进行拼接成图。航放、航磁网格间距均为300 m×300 m。

2.2 区域航放特征分析

盆地航放铀含量(U)总体上呈西部和南部高,东部和北部低的面貌,且由盆缘向盆内有降低的趋势 (图2a)。在盆内,铀含量整体水平不高,以背景场、偏低场为主,均值为1.82×10-6。高场、偏高场大致呈现出两类特征,一类呈规模巨大的带状、弧状展布,局部地段形成铀异常,这类放射性场基本分布在西南部及西部,其分布明显受嫩江、松花江、西辽河、新开河、西拉木伦河等河道及其两侧富铀沉积层的控制。一方面,这些河道为蚀源区的铀向盆内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河道附近富铀目的层中铀元素大量侧向迁出,并向河道沉积物进行补给,在干旱条件下强烈的蒸发作用导致铀浓缩富集;另一类呈规模较小的点状、带状,多分布于盆缘一带且零星分散,这类放射性场主要与蚀源区富铀碎屑物向盆内近距离搬运有关。笔者对出露目的层的铀含量、铀标准偏差、变异系数、铀钍比等参量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泉头组和姚家组铀含量均值为2.51×10-6、铀钍比为1.29,明显大于全区均值,后生富集较为明显 (表1)。青山口组、嫩江组、四方台组统计结果不高,推测应是同生沉积阶段铀富集作用不明显,或者是沉积期后含铀含氧水在有利的水动力条件下发生了迁移。

在盆地周边蚀源区内,盆地南缘和东南缘奈曼旗—铁岭—四平—长春一带,出现大面积团块状高场、偏高场,呈连续分布,十分醒目。其中,华力西期、燕山期花岗岩以及晚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铀含量一般为(2.7~3.6)×10-6,二叠纪浅变质岩铀含量为(2.4~2.7)×10-6,它们为盆地南部砂岩型铀成矿的主要铀源层 (体)。在盆地西缘扎兰屯—白城—阿鲁科尔沁旗一带,铀含量总体较南部有所降低,团块状、带状高场或偏高场也往往呈断续分布,铀含量一般为 (2.4~3.3)×10-6,该区域内的富铀层(体)主要为早二叠世、晚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和燕山期酸性侵入岩。在盆地北缘和东北缘嫩江—五大连池—海伦东一带,由于地表植被和水系较发育,铀含量基本为偏低场、低场特征,一般小于1.2×10-6,而二叠系、白垩系、元古宇新开岭群基本对应(1.5~1.8)×10-6的背景场,大面积出露的华力西期、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体,铀含量基本呈 (1.8~2.1)×10-6的偏高场,局部可形成点带状高场。该区域铀含量总体虽不高,但一些相对富铀的岩体(如花岗岩类)一般具有较高的浸出率[22],也为铀的富集提供了一定的铀源。在盆地东缘哈尔滨—吉林一带,侵入岩种类多样,相互穿插出露,但铀含量基本呈偏低场、背景场特征。上述特征表明盆地南缘和东南缘铀源条件最好,西缘和东北缘次之,东缘最差。于文卿等认为[18],铀源条件以盆地南缘、东北缘最好,西缘次之,东缘最差,这与本文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

表1 松辽盆地找铀目的层放射性参量统计表Table 1 The radioactive parameters of target layers for uranium exploration in Songliao basin

2.3 区域航磁特征分析

由于松辽盆地纬度跨度较大,故先对磁场进行了变倾角化极处理[23]。全区航磁场呈现出 “盆内正负相间,盆外复杂剧烈”的总体面貌 (图2b)。在盆内,缓慢变化的正负背景场一般在(-150~150)nT,梯度变化小于20 nT/km,主要是盆地中-新生界沉积盖层的反映。叠加异常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异常靠近盆缘分布,规模不大、形态复杂、强度变化剧烈,上延3 000 m后基本归并于盆外强磁异常区中 (图2c),具有高频异常特征,如东北部海伦一带、西部泰来—白城—通榆一线以西、西南部开鲁一带、南部通辽一带,这类异常主要是浅覆盖或局部出露的侵入岩、晚侏罗世火山岩的反映,亦较好地反映出主要铀源层体分布特征;另一类异常分布于盆地腹部,规模大、形态规整、强度变化缓慢,上延后形态变化不大,具有低频异常特征,这类异常主要反映出不同覆盖厚度下盆地基底岩性的变化特征。 前人认为[5,17,21,24-25], 松辽盆地的基底由前寒武纪中、深变质岩,寒武纪-二叠纪浅变质岩和不同期次的大型花岗岩体构成,主要受北东向、北西向两组深大断裂 控 制 。通 过 与 高 瑞 祺[24]、 吴 福 元[25]研 究 成果对比,盆内航磁场宏观特征与其划定的基底岩性分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图2d),主要表现为:南缘及腹部的南北-北东东向带状升高区域异常,与前寒武纪中、深变质结晶基底分布范围吻合;由各期次侵入岩、正变质岩构成的基底,亦对应升高区域异常,但这类异常主要分布在盆缘一带 (肇州除外),形态更为复杂,走向各异,显示出两类基底的不同磁场特征;古生界浅变质岩系,以及部分石炭系-二叠系沉积岩,一般对应于弱负磁场。同时,利用磁场特征线 (线性梯度带、磁场变异带、错动带等)[26],也可较好的反映出这些基底断裂 “棋盘”状的构造格架特征。但笔者认为肇州-松原一带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纪变质杂岩,并不包括侵入岩体,克山一带的变质花岗岩也应归并于前寒武纪变质杂岩基底。

在盆缘,总体以(-100~0)nT的变化负场为背景,主要是奥陶纪-二叠纪浅变质岩、中-新生代沉积岩及少量前寒武纪中-深变质岩的综合反映。叠加异常形态复杂紊乱,强度变化剧烈,空间上与上文所述的第一类异常具有一定连续性,这类异常可细化为两种特征,一是呈 “星点状”排列的强磁异常,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部,主要是晚侏罗世-晚白垩世中基性火山岩的反映;二是呈短轴状或团块状展布的异常,中等强度,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东北部及东部,其主要由华力西期-燕山期花岗岩类引起。此外,铁岭—四平—吉林北一线,分布有一条十分醒目的北东向异常带,其在舒兰—榆树可大致分为“三支”, “北支”沿北北东向延伸至哈尔滨东部一带, “中支”继续沿北东向延伸至尚志一带, “南支”则转为北东东向延伸,这“三支”将东南部磁场分割为不同区块。宏观上,该异常带代表了整个盆地东、南缘的控盆控岩断裂体系,沿带分布的各类磁异常,反映了区内广泛发育的印支-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侏罗纪-全新世火山岩的综合特征。

3 已知铀矿床(点)航放航磁异常特征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已知铀矿床(点)在航放、航磁上具有两种特征。在盆内,其主要分布在河流沉积相的外侧或边部,航放铀含量一般对应(1.5~1.8)×10-6的偏低值-背景值,局部显示有 (0.1~0.2)×10-6的小幅升高,航磁基本对应缓梯度带;在盆缘或蚀源区,其航放铀含量处于(1.8~2.0)×10-6偏高场-高场背景中,多表现为点状叠加异常,航磁亦对应梯度带部位,但较盆内,磁场梯度变化幅度明显增强。马良子铀矿床相对特殊,产于东北部盆缘华力西晚期二长花岗岩基底之上的嫩江组中,该区域由于植被、河流较发育,矿床表现为航放低场特征,航磁对应近南北向密集梯度带。

钱家店铀矿床是盆地内最具代表性的铀矿床,铀矿体赋存于浅覆盖的姚家组辫状河道或曲流河道砂体中,埋深280~330 m,呈板状产出,稳定性和连续性极好,铀主要以沥青铀矿和吸 附 形 式 存在[5,8,27]。 罗 毅 等 、 马汉峰、陈晓林等认为[8,28-30], 该矿床具有二次铀源特点,一是含矿层本身作为直接铀源,二是西部、南部蚀源区富铀酸性火山岩、花岗岩的间接铀源,而深部油气流体渗出、大气降水渗入和下地壳岩浆热液则显示了成矿流体 “三源性”特征。不同于典型层间氧化带型铀矿成矿模式,该矿床受晚白垩世姚家期辫状河道洼地、晚白垩世嫩江期末反转隆升剥蚀构造天窗、北北东向贯通基底断裂“三位一体”控制。相应地,矿床成矿模式可概括为姚家期同生沉积成岩铀预富集成矿作用、反转隆升剥蚀区构造天窗含氧含铀水渗入及沿贯通性断裂油气流体渗出的氧化还原叠加铀成矿作用,以及古近纪岩浆热液叠加铀成矿作用这三个阶段,最终在始新世成矿。

航放铀含量(U)显示(图3a),该矿床夹持于两条近东西向高值带之间,高值带与新开河、西辽河两条河道位置吻合,矿床产出位置铀含量在 (1.25~1.6)×10-6的偏低值区间,南部铀含量呈增高趋势。航放活性铀 (Hu)为实测铀与初始铀的差值,当Hu>0时,代表铀迁入,反之代表铀的迁出。从活性铀特征可知 (图3b),新开河、西辽河两条河道对应的弧状高值带活性铀含量普遍大于0.15×10-6,中间夹持区域活性铀有一定降低,但仍以大于零值的中、低值为主,矿床处对应点带状高值,活性铀特征说明该地段铀元素以迁入为主且具有一定活性。航放铀增量(Uz)为测点铀含量与测点所在地质单元铀含量平均值的差值,可突出与成矿相关的铀富集信息,高值范围一般指示了铀的相对富集地段。从铀增量特征可知 (图3c),该矿床处在一条北西西向铀增量偏高值带上,该带向矿床南部和东部延伸趋势明显,且分布面积更大。这种特征不仅较好地指示了铀相对富集地段,也进一步指出在矿床东、南部外围应有更好的找矿潜力。近年来核工业二四三大队新发现的宝龙山铀矿和大林镇附近的铀矿带,也印证了这一点。航磁特征上 (图3d),该矿床与其南部的两个矿点分布在北北东向梯度带上,该梯度带可能为上文中提及的 “北北东向贯通基底断裂”的大致位置,这条断裂也应是孙吴-双辽基底断裂带(F2)南段的派生断裂之一。

图3 钱家店铀矿床航放航磁特征Fig.3 Aeromagnetic and aeroradioa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Qianjiadian uranium deposit

4 找铀潜力分析

4.1 铀迁移富集规律

为进一步研究铀元素放射性地球化学特征及迁移富集规律,提取了铀增量、相对变迁系数、铀迁移富集系数及地球化学活动性指数等4类转换信息[31],并基于统计结果,将后3类信息划分为不同级别,分析如下。

图4 松辽盆地航放铀多元参量特征Fig.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irborne radioactive multivariate uranium parameters of Songliao basin

铀增量(Uz)高值带的分布可归纳为3种情形 (图4a)。一种是蚀源区高值带,主要反映了基岩区富铀层(体)初始铀含量本身较高的特征,如中酸性侵入岩、火山岩;第二种是盆缘高值带,主要反映了中、新生界地层在同生沉积过程中形成的铀预富集区段;第三种是盆内高值带,这类高值带的铀增量变化剧烈,多呈清晰的带状展布,在西南部白城-通辽、齐齐哈尔-泰来分布较为集中,并与嫩江、辽河河道位置吻合,主要反映盆地中水动力条件改变部位、水文地球化学强烈交替带,这类高值带或其两侧可能发生铀二次沉淀富集,或多次改造迁移、再富集作用。

相对变迁系数(B)为测点所在地质单元的钍铀比均值与测点钍铀比的比值,反映了在低放射场背景下铀相对迁移状况和后期改造活化迁移特征(图4b)。将研究区相对变迁系数 (B)划分为迁出 (B<0.7)、弱活化迁移(0.7≤B<1.0)、 中等活化迁移 (1.0≤B<1.3)、强活化迁移(1.3≤B<1.7)以及显著异常(B≥1.7)5个级别。中等-弱活化迁移区分布广泛,形成了全区相对变迁系数的基本背景。强活化迁移区(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西南部及东北部,分布散乱,显著异常区带以点状展布为主,如七棵树东、泰来、东来等地。有两点值得说明,一是在盆地西部白城—舍伯吐一线分布有北东向 “蛇曲”状显著异常区,总体对应于盆地西部径流区和局部排泄源分布密集区,呈现出铀迁移与活化改造作用十分明显的特点。该带至太平川—通榆—舍力一线,活化迁移强度逐渐变弱直至消失,推测其东侧可能进入油气渗出区域,铀的活化迁移逐渐过渡到平衡状态。二是西北部盆缘齐齐哈尔—泰来一带,弱活化带分布广,水文地球化学作用交替变化快,应为区域排泄区。从已知砂岩型铀矿床(点)分布上看,大都对应中等-弱活化迁移过渡带,表明这些部位铀元素活化迁移能力较弱,铀元素基本处于沉淀富集状态。由此推测中等-弱活化迁移过渡带可能对应于氧化-还原过渡带的空间分布位置。

铀迁移富集系数(Uc)为测点实测铀含量与测点铀钍比、铀钾比的乘积,其值增高表明存在铀的后期活化迁移富集(图4c)。将研究区铀迁移富集系数(Uc)划分为分散(Uc<0.5×10-10)、 弱富集 (0.5×10-10≤Uc<0.75×10-10)、 中等富集 (0.75×10-10≤Uc<1.4×10-10)及显著富集 (Uc≥1.4×10-10)4个级别。盆地南部和西部以大面积分布的分散区、弱富集区为主体,其上叠加有多条弧形带状中等或显著富集区,局部形成显著的铀异常点(带);在西北部盆缘讷河—七棵树—塔子城一线分布一条规模较大的富集带,局部富集作用更为显著,且在讷河、泰来北和七棵树附近有十分明显的铀浓集中心,铀迁移富集系数可达1.4,局部地段大于2.0;在盆地东北部及东部,则以分散区为主,说明该区域铀迁移富集作用较弱;在盆地东南缘,沿小城子—四平一线有近北东向展布的铀迁移富集区。另外,在盆缘地带的铁岭、四平等地,亦存在铀显著富集局部异常点 (带),以上两个地段见泉头组出露,说明了泉头组存在明显的二次富集现象,是盆地重要的富铀和找矿层位。

地球化学活动性指数(TF)为测点的铀钍比与钾钍比的乘积,反映了盆地地球化学活动性的强弱和分带性 (图4d)。将研究区地球化学活动性指数划分为稳定 (0.05×104<TF)、 弱活动性 (0.05×104≤TF<0.08×104)、强活动性 (0.08×104≤TF<0.16×104)及地球化学作用变异 (TF≥0.16×104)4个级别。盆地南部和西部地球化学活动性强度明显强于其他区域,集中分布了数条(片)变异带、强活动区,多呈带状、团块状展布,且变异带以边部高、中间低为主要特征,这类变异带或强活动区能够较好地指示氧化还原过渡带的位置。分析认为,在盆地西南部开鲁-钱家店-宝龙山、东来-大林-巴颜塔拉、伊胡塔-金宝屯及以南地段以及小城子东-四平等地分布变异带,应重点关注;西部白城南-舍伯吐、通榆-宝龙山、讷河-齐齐哈尔-泰来南等地也出现较为集中的线状、串珠状变异带或强活动性区,也值得重视。

综上来看,铀增量高值带及其两侧、相对变迁系数中等-弱活化迁移过渡带、铀迁移富集系数高值带、地球化学活动性指数变异带 (局部为强活动性区),反映了盆内铀成矿的地质、地球化学及水文动力环境的变化,其组合特征可指示有利找铀部位。

4.2 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

神经网络预测作为一种模型预测技术,通过模拟生物神经元的非线性映射功能来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可以有效融合多种地球物理参量信息[32-33]。笔者通过提取航放铀含量、活性铀、铀增量、铀迁移富集系数、相对变迁系数及地球化学活动性指数6种参量,建立了钱家店铀矿床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开展了全区预测(表2)。在预测过程中,首先将预测模型作为培训区进行训练和学习,再将训练和学习到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数理方法与其他区域进行对比 (此过程即为模拟),最终通过计算成矿有利度(即模拟系数)来实现预测。

表2 钱家店铀矿床航放参量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参数表Table.2 Parameters of neural networks prediction model of aeroradioactive data in Qianjiadian uranium deposit

预测结果显示,预测有利度高值带主要分布在盆地西部、西南部,北部有零星分布,东部和东北部几无分布,表明盆地西部、西南部找矿潜力最大,北部较好,东部和东北部较差,这与前文的认识是吻合的(图5)。结合地质构造背景、找矿类型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认为盆地西南部开鲁-钱家店-宝龙山、东来-大林、巴颜塔拉西南、阿鲁科尔沁旗东、奈曼旗西南、新开河北、詹榆-新华-太平川,以及西部双岗、白城东-舍力、泰来北东等地区为首选找铀地区;其次西南部伊胡塔镇、林海-小城子、西北部七棵树东也应给与一定关注。

图5 松辽盆地砂岩型铀矿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及找矿预测区分布Fig.5 Prediction results of neural network model and distribution of prospects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in Songliao basin

5 结论与建议

1)全区航放铀含量呈西部和南部高、东部和北部低的基本面貌,由盆缘向盆内逐渐降低。盆内航放铀含量高场、偏高场主要受河道及其两侧富铀沉积层控制。泉头组、姚家组航放参量统计结果明显高于全区均值,是砂岩型铀矿找矿主攻目的层,青山口组、嫩江组、四方台组由于同生沉积阶段铀富集作用不明显或沉积期后铀发生迁移,以致铀含量较低。盆外(缘)铀高场、偏高场为中、新生界火山岩、各期次中、酸性侵入岩、寒武系—二叠系沉积-浅变质岩等铀源层(体)的反映,南部、西南部铀源条件好于东北部及北部。

2)全区磁场呈现 “盆缘复杂剧烈、盆内正负相间”的基本面貌。盆缘复杂异常主要为晚侏罗世—全新世中、基性火山岩、华力西-燕山期侵入岩的反映,盆内正负区域异常主要为古生界浅变质岩褶皱基底、前寒武系中、深变质岩结晶基底和大型隐伏岩的反映。

3)钱家店铀矿呈现航放铀含量偏低、活性铀中等、铀增量偏高的特点,推测认为该矿床东、南部找矿潜力更好,近年来的找矿结果也印证了这一推断,而矿区一带的北北东向航磁梯度带指示了前人厘定的 “贯通基底断裂”的通过位置。

4)铀增量高值带及其两侧、相对变迁系数中等-弱活化迁移过渡带、铀迁移富集系数高值带、地球化学活动性指数变异带 (局部为强活动性区),反映了盆内铀成矿地质-地球化学-水文动力环境的变化,其组合特征可指示出有利找铀部位。利用神经网络预测技术可将这些信息进行融合,实现半定量化预测。这对研究区及同类地区铀矿预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5)盆地西南部开鲁坳陷和西南隆起区的开鲁-钱家店-宝龙山、东来-大林、巴颜塔拉西南、阿鲁科尔沁旗东、奈曼旗西南、新开河北、詹榆-新华-太平川,以及盆地西部斜坡区的双岗、白城东-舍力、泰来北东等地区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盆地西南部伊胡塔镇、林海-小城子、西北部七棵树东等地区也应给予必要关注。

致谢: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汪远志、常树帅等研究员级高工在文章写作过程中给予了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猜你喜欢
航磁松辽盆地铀矿床
诸广山岩体南部长排地区铀矿床铀镭平衡特征研究
刚果(金)卡通格地区铌钽矿航磁航放特征及找矿意义
大兴安岭南段红山子铀矿床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预测
不同比例尺航磁测量数据的对比分析——以伊春森林覆盖区为例
复杂地表单井、组合井优劣分析
松辽盆地岩性油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研究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东亚地区松辽盆地和美洲大陆北美西部海道的晚白垩纪气候变化记录
蒙其古尔铀矿床富大矿体成因初探
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特征及其控矿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