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融合传播机制 做强地市主流舆论
——《河源日报》抗洪抢险救灾融媒体报道探索

2019-07-24 06:24:42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6期
关键词:河源灾情日报

近期,河源接连遭遇两次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作为市委机关报的《河源日报》,第一时间启动突发新闻应急响应机制,搭建起以新媒体特别是新闻客户端为主平台的融合传播机制,立体式呈现灾情及抗洪救灾行动,加强正面舆论引导,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不仅彰显了地方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大大提升了地市党报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还为媒体融合发展积累了丰富实战经验。

一、全员投入一线,前后方有序联动

《河源日报》报道团队一线记者深入灾区采访

本文图片由河源日报社提供

灾情发生后,河源日报社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按照“全网发力、全员参战、全天播报”的要求,全媒体采集中心、地方中心、发布中心及新媒体中心4个采编部门的全体记者、编辑共70多人全部投入到抗洪抢险救灾的报道中。社长、总编辑、分管采编业务的副职领导靠前指挥,及时召开会议传达报道要求,第一时间明确报道思路,值班领导坐镇指挥,靠前指导,全面统筹前后端,确保报道有序、高效开展。

特别是以全媒体采集中心记者和新媒体中心编辑为主力,成立全媒体报道团队。报道团队18名记者迅速到达受灾地区一线,第一时间了解雨情、灾情,采写省市部署检查指导、抗洪抢险工作、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受灾群众安置和自救、社会万众一心抗洪抢险等各方面的鲜活新闻。从6月10日至6月21日,全媒体报道团队采集各类信息和报道近3000条,包括动态新闻、现场特写、深度报道、评论、视频、图片等,其中文字稿600多条,字数超200万字,图片超2000张,视频超300个。鉴于短视频当下受到大众广泛喜爱,报道团队各小组均拍摄了大量记者在灾情或抢险现场出镜播报的短视频,第一时间发回后方编辑,确保报道可读、可观、可听,传播效果好。

重大突发新闻,因时间、天气、交通、通信等条件限制,其采访难度相对较大,信息传输不便。在此次河源洪灾报道中,由于多个受灾地点道路不通、通信中断、供电中断,前方记者采写难度大,发稿时间紧。为此,报道团队专门安排后方编辑对接,及时整理前方记者采集的文字、图片、视频、信息,并与前方记者互动,商量选题,使采写方向更明确;后方报纸编辑、新闻客户端编辑、微信公众号编辑以及网站编辑,根据各自平台的定位和信息传播属性、特点,对记者采集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和编辑,坚持移动优先策略,第一时间进行全媒体播报。

二、创新采集模式,灵活运用融合播报手段

此次洪灾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在无法进行视频直播的情况下,河源日报积极创新信息采集模式和新闻播发形式,特别是灵活运用“滚动播报+信息整合+精细加工”的融合播报形式,充分彰显出地市党报在重大突发新闻中的速度、厚度和高度、温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1.滚动播报。以新闻客户端(“源河”APP,下同)为发布主阵地,通过“滚动播报”方式,以时间轴为节点,24小时持续不断更新灾情信息,让用户随时了解相关情况。新闻客户端以“【持续更新中】+最新内容”作为标题模板,集纳最新动态和一线记者采集的最新内容,实现滚动播报,标题根据最新内容进行更新,阅读量短时间内达到10万+,总阅读量达到195万。

2.信息整合。以“河源发布”“河源日报”微信公众号为第二阵地,发挥在权威、深度、整合等方面的优势,对零散的及时信息进行系统整合,简洁而又全面呈现洪灾信息,实现了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效联动。以6月12日“河源发布”微信公众号头条推送的《【现场视频】紧急,最强龙舟水来袭!警机飞赴连平灾区,铁路沿线现滑坡山体……》为例,该推文对当日最重要的信息进了有机整合,凸显灾情的严重性和救灾的急迫性,将新闻价值最大化,传播效果最优化。

3.精细加工。凭借《河源日报》传统舆论阵地优势,凭借自身权威性,选择当天各新媒体平台阅读量较高的稿件进行精细加工和编辑,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分主题、分栏目进行整合,强调版面语言和视觉美感,凸显报道的严肃性、时效性、权威性。为此,3次刷新,并开设了《奋战一线抢险救灾》《未雨绸缪排险除险》《坚定信心恢复生活》《全员投入积极复产》《勠力同心重建家园》6个栏目,编排60个整版30万字,占总版数的70%,形成了强烈的规模气势,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由于信息发布及时、全面、客观,内容丰富,报道元素多样化,《河源日报》及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全媒体平台成为全市干部群众通过全面了解抗洪抢险救灾情况的主渠道、主平台。其中,新闻客户端两篇推文阅读量达到100万+,单篇稿最高阅读量达195万,总阅读量超800万;“河源发布”“河源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微信推文超240条,总阅读量超过180万。

《河源日报》版面

河源日报新闻客户端单篇阅读量最高报道截屏

全媒体滚动播报

在重大突发新闻报道中,新媒体特别是新闻客户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新闻元素多样化的优势,在中央、省级媒体中广泛运用,但对于多数还处在媒体融合发展探索阶段的地市党报来说,还未形成必备技能。在本次报道中,河源日报社确定以新闻客户端为新闻发布主阵地,所有灾情和抗洪抢险等信息均在该平台上呈现,全面、立体展现整个洪灾的场景,新媒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及时新闻第一时间发布。根据全市上下进行抗洪抢险救灾进展变化,新闻客户端注重在第一时间发布服务类预警信息,且多数在同城媒体中属首发。比如,气象变化、停课通知、泄洪预告、交通管制、避险知识、铁路运行、赈灾救援等。6月14日凌晨2点48分播发的《突发!市区紫金桥凌晨坍塌,交警部门已对附近道路实施交通管制》,事发后30分钟内以“短视频+简讯+图片”形式推送,因新闻重大、发布及时,短时间阅读量就达10万+;之后持续更新,阅读量4小时超70万,总阅读量过100万。

2.综合报道集纳化栏目化。根据抗洪抢险救灾进展变化,新闻客户端不断创新形式,相继推出了《持续更新中》《接力:大爱涌动》《力量:逆行者》《我们在现场》等栏目,除单独滚动播发即时信息外,对相关信息进行梳理集纳,形成报道的规模优势。其中,新闻客户端于6月13日推出《【我在现场】滑坡、断桥、直升机、冲锋舟……河源日报记者深入灾区,报道一线情况》,该报道共整合、编发了15篇及时新闻,融合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报道形式新颖,新闻产品形态多样,新闻现场感强,传播效果良好。该文播发后,在同城网友微信朋友圈上得到广泛转发,30分钟点击量过万,总点击量超过7.2万。

3.重点报道注重二次传播。根据新媒体平台特点,推出了H5《河源日报号外》《封面故事》《直击现场》等新媒体产品,以二维码链接新闻客户端的报道内容,对洪灾重点报道进行二次传播,使传播范围更广、效果更好。由于信息发布及时、准确、权威,河源日报新

三、确立发布主阵地,突出新媒体平台优势

闻客户端成为市内外媒体获取信息线索的重要平台,相关报道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央媒,以及南方+、学习强国、网易、澎湃、凤凰网等知名新媒体广泛转载,彰显了河源日报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权威地位。

四、抢占舆论高地,勇担地市主流媒体责任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妥善、迅速地处理突发事件,甚至可以化危机为转机,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相反,不正确的舆论引导,容易造成民众思想和行为的偏激。大众传媒舆论引导一旦失误,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1.准确把握尺度,不过分渲染。从此次洪灾发生开始,河源日报社便以主流媒体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具体操作中,对文字、图片的选择及视频的剪辑,都做到了既客观反映灾情,实事求是地向社会呈现,又准确把握尺度、掌握平衡,不过分渲染;充分报道市委市政府、各级各部门、基层一线干部群众抗洪抢险及救灾情况,又反映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之举,更深入挖掘在抢险救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全面展现河源在大灾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宏大气势。

2.设置不同议题,有效引导舆论。新媒体平台持续更新,传统媒体平台注重正面引导,从而成功抢占了舆论制高点,成为灾情报道的主渠道、主窗口、主平台,成功聚焦了广大市民和网友的关注点。同时,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议题,权威发布“敏感”信息,形成了较好的黏合力,有效地进行舆情引导,挤压了谣言的传播空间。各平台准确把握报道基调,传递救援正能量,及时引导社会舆论,大大降低了谣言、负面信息传播的可能性。

由于重大突发新闻报道的特殊性、复杂性、不可复制性,河源日报社融媒体报道实战经验还有所欠缺,在这次抗洪抢险救灾报道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如:灾区点多面广,视频采集力量不足;统筹协调能力不强,前期报道不够有序;记者全媒体采访报道技能和媒体传播手段形式创新还有待加强,等等。

猜你喜欢
河源灾情日报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2022年6月全球灾情
2021年12月全球灾情
长庆油田:灾情就是命令
山西岚河源省级湿地公园湿地恢复技术措施
山西林业(2021年2期)2021-07-21 07:29:30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中华建设(2020年5期)2020-07-24 08:55:40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散文诗(2017年17期)2018-01-31 02:34:08
灵感日报
37°女人(2016年12期)2016-12-09 17:32:36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32
灾情再显城市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