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磊
道教音乐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道教音乐是在道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统称为道教音乐。它包括道教科仪音乐,以及道人在宣道、布道和修身养性时所使用的音乐。①文化差异是指因地区异同,各地区人们所特有的文化异同而产生的差异。山西晋北多为正一道,而晋南则多为全真道。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道教科仪所用音乐也大不相同,两者科仪音乐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对两者科仪音乐的差异性加以分析研究,对其音乐做更全面的了解,从而对山西道教音乐的整体面貌得出更全面的认知。
历史上,在道教众多流派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正一道和全真道得到长足发展。由于地域环境、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等方面的不同,两者道教科仪音乐有所差异并形成自成体系的特色道乐。
正一道自创建以来多以斋醮、符箓为主。其音乐庄严肃穆而清幽恬静,通过音乐的烘托、渲染,道教的斋醮仪式更显得庄严、肃穆、神圣和神秘,正因如此斋醮科仪音乐已成为其特色。正一道早期的斋醮科仪简单易行,音乐形式单一。北魏神瑞二年(415年),著名道士寇谦之在都城平城(今大同市)创立“北天师道”,在诵经中改“直诵”为“乐诵”。南朝陆修静撰订斋醮仪轨,改革科仪音乐,正一道科仪音乐基本形成。后经历代发展,斋醮科仪音乐除锣鼓乐器之外,还增加了管弦之类的伴奏乐器。唐代道教由于统治者的参与,发展教理创制道曲,道教及其音乐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宋朝皇家对道教重视,真宗、徽宗、神宗信道爱道,亲受道士斋醮,汇总历代道曲编成《玉音法事》。明清时,山西道教以全真道为主,但是正一道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在晋北,部分生活修行在道观之外的正一道居家道士,也称“应门士”“伙居道”,仍在晋北大同地区活动。
以山西晋北著名道教名山北岳恒山为代表的道教属于“北天师道”,即正一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恒山道乐”属于北方正一道斋醮音乐,也是晋北民间道教斋醮科仪音乐,主要演奏人员为应门士,当地人称“阴阳”。以北岳恒山为中心的道乐文化辐射区域应门士居多,他们多是在家设坛修行,可以住家娶妻生子。现在,晋北民间道教斋醮科仪多以白事为主,属于民俗法事,因行走于各乡各村,久而久之常用道乐自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音乐曲调,形成更具地方性的道教音乐。如山西省阳高县“恒山道乐”班将二人台音乐纳入民俗法事“判斛”科仪演奏范围,使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得到更多群体的认可。
山西南部以全真道居多,全真道是一个注重修身炼养的道派。全真道士信仰虔诚,修身养性,旨在领悟玄门之“道性”和积累清虚之“功德”,所以全真道的音乐具有清幽、典雅,重声韵而不尚华彩的特征。全真道音乐继承了传统道教音乐中对本教派适用的部分,收纳了部分佛教教制,并根据全真道哲学思想,以及受革新后的教制教理的影响,在长期的科仪实践中,逐步形成个性化。被称为“十方韵”的《全真正韵》,在清末时已自称体系趋于定型,是一部推向全国的道乐曲集,所有的全真道观以此道乐曲集为范本。直到今天,具有浓厚的殿堂气息与宗教韵味的“全真正韵”仍流行于各大宫观道院,“十方韵”与“地方韵”已成为全真道的特色音乐,也是全真道的主要音乐。
清初的顺治、康熙、雍正三帝对道教相对重视。明末清初,沉寂的全真道审时度势,发起了复兴运动。龙门派领袖、山西潞安府(今长治市)人王常月一改全真戒律单传秘授的旧制,公开设坛传戒,并取得了清廷的保护和支持,②因而全真道乐得到保护和传承,后王常月被尊为全真道龙门派“中兴之祖”。
全真道戒律严格,出家道士常住道观,不允许娶妻生子,不吃肉不饮酒,每天有固定的早晚课。其音乐以《全真正韵》为主,修道法事、纪念法事等斋醮科仪常在宫观内举行,如现在的山西介休绵山经乐团的道教音乐更具全真道教音乐的特点。
元时,全真道的教制教理基本形成,和正一道一并成为当时的两大道派。由于两教在各自传统教制教理及修行上的不同,在道乐方面便有了不同的需求,另外受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道教科仪音乐特征上有所差异。
正一道音乐从早期简单的斋醮音乐到北魏寇谦之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从唐末五代时道士杜光庭的《太上黄录斋仪》,再到宋朝编成的道曲《玉音法事》,明代编定的《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以及从唐宋时期的皇室道乐到清代世俗化的民间地方道乐,发展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正一道乐。
当代正一道乐声乐部分有“颂”“赞”“步虚”“偈”“咒”等形式,如《三代咒》《五供养》《出谷》等。正一道乐由于顺应民俗活动之需,吸收民间音乐用于斋醮活动之中,其行腔、旋律、装饰等都带有当地民间音乐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晋北恒山道乐中,清乐音阶居多,有少部分的雅乐音阶。在恒山道乐的声腔乐曲中,多为五声、六声、七声清乐宫调式和七声雅乐徵调式,且是以六声音阶为主的。其旋律走向倾向于常用乐汇有等。在旋律进行中,四五度跳进手法运用较多,有的甚至有十度与十三度跳进的运用,如“三宝赞”等。
斋醮法事时,器乐曲的使用比重很大,除了伴奏还有很大一部分器乐演奏。恒山道乐器乐曲有正曲与配曲之分,正曲的风格为古朴、庄重;而配曲则多为活泼火爆、高亢激越的旋律,这正是“正曲是敬神,配曲为娱人”。演奏时按主持道教科仪的高功行法动作的需要,采取坐乐与行乐的方式,并根据动作的变化,在音乐伴奏中灵活地对旋律进行装饰加花。由于居家道士掌握了大量的曲牌,并有较好的演奏功底和娴熟技艺,器乐演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晋北恒山道乐吸收了该地区的北路梆子、地方小戏和民歌、曲艺等音乐元素,风格多样、亦道亦俗,已形成具有晋北地区音乐特征和艺术形式的风格与特色。
全真道士做科仪法事时以声乐为主,主要由高功和经师诵唱经文达到上通神灵下通鬼神的目的,如《开经曲》《请神曲》等。在法事过程当中还会使用多种器乐曲,有《十字腔》《五音赞》等。晋城珏山举行的“三元朝科”祈福法会中,唱诵《步虚韵》《琳琅振响》《献神》《祝香咒》等,使用法器钟、鼓、木鱼、磬、钹、法铃,乐器有管子、笙、笛子、扬琴、古筝、琵琶等。
目前来看,山西全真道音乐使用五声、六声、七声燕乐音阶居多,并且在同一首道曲中常会出现双重调式,既有二、三度色彩性的调式转换,又有四、五度功能性的调式转换。如《五供养》是由C宫调系统五声A羽调式转为C宫系统五声D商调式,这类从羽调转到商调就属于四度功能性转调;再如《净心神咒》是G宫调转入G商调,它属于五声性二度色彩性异宫转调;还有《道场启》C宫系统七声C宫调转为C宫系统五声A羽调式,属于同宫系统色彩性三度转调。从以上三首道曲我们可以看出,其旋律进行的总趋势为常用调式骨干音为常用的旋律乐汇有等等。
不难看出,流行于山西南部的全真道乐与流传在该地区地方音乐的蒲剧、地方小戏以及民歌、曲艺趋于融合,风格独特,亦道亦佛,已形成特有的音乐风格和特色。
道教斋醮科仪是“道教徒遵循既定的规范、科仪,按照规定的程式,在殿堂内、外举行祈福谢恩、去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阳事太平斋醮,或摄召亡魂、沐浴渡济、破狱破湖、炼度赈济等阴事荐亡斋醮之总称。”③在众多的道教斋醮科仪中,因法事内容、服务对象等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道教斋醮科仪,因此在音乐运用上有所差异。
晋北正一伙居道是以民俗活动为主要载体。在晋北农村部分地区,只要家里办白事都会请居家道士做法事超度亡灵。当今的民俗法事已有一套非常完整成熟的斋醮科仪程式,其中所用音乐也具当地特色,同时可以看到许多民间习俗的影子。
阳高县白事斋醮科仪一般为三天,整个流程都按照道教民俗法事的程序进行。李满山“恒山道乐”班在民俗法事中的程序:第一天晚上七点,“十王观灯”科仪,约30分钟,师班为亡者超度,齐诵赞叹《三代咒》三段、《五供养》三段、《出谷》和配曲。第二天上午早八点半“开经”科仪,大约20分钟,过街路上奏锣鼓乐《天下通》,到了灵堂诵赞叹《三宝赞》《步虚韵》;“送忏”科仪,送忏书之意,约25分钟,吹奏《方便偈》,诵赞叹《一盏灯》,回经堂路上吹奏《扬子将相》《一盏灯》;“接祭”科仪,意为接祭品,约18分钟,身着法衣的师班和鼓匠在最前面,交替吹奏民间小调;“上供”科仪,给亡者上供,约4分钟,唱经《三归依》,超度使其皈依道、经、师;“扬幡”科仪,意在请神,约55分钟,吹奏《太上颂》,管子主奏,之后分别吹奏《奉献香》《五供养》《水稽》《十灭罪》。下午三点“开经”科仪,约28分钟,师班着法衣,经堂去灵堂路上奏锣鼓乐《天下通》,乐器有法鼓、档子、铙、钹、法铃、法螺、令旗,灵堂上诵《骷髅经》《步虚韵》,段段之间穿插打击乐;“取水”科仪,寓意亡者有水喝,全程77分钟,师班着法衣,所持法器有:笙、管、法鼓、云锣、铦,去水井的路上道士、鼓匠交替吹奏民间小曲《小八门》《五绑》《十幡》《华道》《一句半》,到了距离水井约30米处停下,师班唱诵赞叹《太上颂》《五供养》。晚上七点开始“招请”科仪,喻意将祖宗三代请回来,约10分钟,师班奏锣鼓乐《天下通》,唱诵赞叹《三宝赞》;“烧库”科仪,意思是给亡者存钱,约10分钟,高功读意文,师班奏《千声佛》《华道》;“判斛”科仪,意在送神,约7分钟,师班唱颂赞叹《瑜伽经》,吹奏《千声佛》;“查纸”科仪,亡者有钱花,约10分钟,师班吹奏《十幡》《华道》;“转献”科仪,意请三代宗亲来坐席,约70分钟,赞叹三段,《种种无名》《三代咒》《奠茶》,段段之间由敲击铙、钹衔接;“送孤”科仪,送走三代宗亲,约10分钟,晚上十一点四十结束。第三天上午八点半“发引”科仪,出发引路之意,约30分钟,师班在灵前吹奏《起灵经》《太上颂》,奏配曲《送殡》;“绕棺”科仪,对亡者的超度,约30分钟,师班吹奏《十灭罪》《小八门》,配曲《双回回》;“符箓”科仪,道家的符咒咒语,约20分钟,符箓术起源于巫觋,始见于东汉,有役神驱鬼以达到祈福禳灾、祛病救人的目的,十点法事全部结束。
晋北大同、朔州、忻州地区道教民俗法事众多,由于各地的习俗不同,因此各地的法事内容也有区别。当地百姓对居家道士参与白事习以为常,道教民俗法事已是民间葬礼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全真道以宫观法事为主要载体,可以分为修道法事和纪念法事两类。修道法事属于课诵科仪,是道众自我修持的活动,也是道观最基本的日常功课,道众们可以通过这种活动寻求“悟道与功德”。修道法事包括早晚课、咏诵经书和课诵,是道士们每天的必修课,也称“玄门日诵早晚课”。以方山县北武当山为例,玄门日诵早课程序所用音乐《澄清韵》《举天尊》《双吊挂》《大启请》《小启请》《中堂赞》《小赞》《午皈依》;玄门日诵晚课程序所用音乐《步虚韵》《举天尊》《下水船》《大启请》《小启请》《中堂赞》《小赞》《午皈依》。道教科仪除了道众自我修持性质的仪式外,其他均可按其性质分为阳事和阴事两大类。纪念法事是道教供奉诸神的诞辰、飞升之日,以及所有值得纪念的法事活动,属于阳事。如正月七日上元赐福、八月初十北岳大帝诞辰、十月十五日下元解厄等。祈福禳灾法会是道教重要的法会之一,祈即祈祷,指祷告神明以求平息灾祸、福庆延长。内容广泛,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有祈晴、祈雨、驱蝗、祛病、遣瘟等祈求解除灾患的祈祷,也有祈嗣、祈寿、祈福及企求国运绵久一类以求福祉为主的祈祷。以农历十一月十五在晋城市珏山举行的“三元朝科”祈福禳灾法会为例,法会约70分钟,全部程序是:法鼓三通,代表风雨雷电。高功、师班身着法衣,乐队奏乐,高功居中升坛,高功参拜五方直念: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天界,诸真下瑶阶。后两旁师班诵唱《步虚韵》《举天尊》《漫澄清》《香供养》,高功说香文:“夫香者,九阳回妙气,三景产元英。灵风舞炉烟,普现无边之圣。碧霭浮云篆,飞升好善之家。是祖本之天根,亦曰三元之妙气。一炉既腾,三官洞鉴。传香有偈,圣号宣行。”接《举天尊》,高功诵念提纲:“一炷真香炉内焚,三元三品尽遥闻。此香愿达赐福府,奏请赦罪解厄尊。”师班诵唱《三宝香》,高功诵念提纲:“稽首皈依天地水,三官大帝慈悲主。神功妙德不思议,谨运一心皈命礼。功发炉道由心学,心假香传,香焚玉炉,心存帝前,真灵下盼,仙旆临轩,令臣关告,迳达九天。”师班诵唱《威灵咒》,接“提科”“表白”,功称职毕接念圣班,高功说俯文:“伏愿,暂离云宫,下降香坛,洁备频繁之仪,俯垂歆鉴之诚,今有三元祈福疏文,恭对敷宣。”表白玄表文毕高功起诰,诵唱《小赞》《大赞》,说白后,高功后退,监院拈香、化表、奠茶毕,高功说送表文,揖让,散班,法会结束。参加的十位道长为全真道华山派,其音乐选用的多为《全真正韵》,乐师四名,乐器有笙、管、扬琴、琵琶。
在全真道的修道法事和纪念法事中,随着高功、师班全身心地投入诵唱,使之产生一种特殊的虔诚心境,进入一种澄清尘埃的清幽境界。
山西晋北正一伙居道音乐属于民间道乐。城乡中老百姓的各种道教科仪活动主要的参与者均是居家道士,其道乐或是上辈流传下来的,或是就地取材改编、创作出的,具有浓郁的地域性。晋北民间道乐班社大多属于家族式传承,由于是家族传承,多有独门绝技,一般情况绝不外传,传授方式是口口相教、手手相授、代代相传。由于民间道乐多在室外举行,面对的又是寻常老百姓,为了吸引大众,除了道教规定科仪外更多的是器乐表演,以追求热闹气氛。因此,民间道乐传承重器乐轻唱经,居家道士重视器乐的训练和运用,一人可以掌握多种乐器和数十首长短不一的器乐曲,如“恒山道乐”第九代传人李兵就可以演奏出全部套曲、赞叹和配曲。现在,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恒山道乐班仅靠家族式的传承已无法正常的传承,因此李兵已开始收徒,一些徒弟已能跟着念经了。
山西晋南全真道音乐属于宫观音乐。宫观内举行的纪念、祈福等宗教活动主要的参与者均是高功、经师等出家道士。传承于宫观内的道乐具有相对专业性,教学规范,有专门的教学制度和专门教材,教学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主持斋醮法事的高功被认为是道功最高的道士,对整套科仪非常精通,对科仪中所用经韵非常熟悉,一般高功都会诵唱几十首经韵,诵唱时呼吸均匀有条不紊,音量适中音色圆润,达到清净无为的境界。各地道观经常性的抽出时间由经验丰富的高功系统教授整套科仪音乐,这种专业化的传承模式,规范了宫观道乐的学习,强化了道士们的唱奏技术。由于全真道法事活动多在殿内举行,以与神对话和养身修性为目的,因此其音乐多为诵唱经文,以求古老清雅。
以上从道教流派、道乐特征、斋醮科仪以及传承方式四个方面说明了当代山西道教音乐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通过对道教音乐文化差异的梳理和阐述,可以得到两点基本认识:1.晋北正一道乐始于汉代,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长期以来行走于民间,斋醮法事内容多为白事,重器乐轻唱经,正曲的风格为古朴、典雅、庄重、凝静,而配曲则多为活泼火爆、高亢激越。长期受民间音乐的影响,形成了更具北路音乐特征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方性道教音乐;2.晋南全真道于大定七年(1167)创立,戒律严格,发展迅速。自创立以来道教科仪多在宫观内举行,科仪内容繁多,音乐以具有浓厚殿堂气息与宗教韵味的《全真正韵》为主,重唱经轻器乐,音乐古老纯正,具有清幽、典雅,重声韵而不尚华彩的特征。
山西作为道教早期活动地之一,道教音乐文化渊源流长,至今依然灿烂。种种原因以致山西道教音乐存在差异有它的必然性,通过差异性研究,有利于对道教音乐更具体的认识,有利于对道教音乐更详细的分类,有利于对道教音乐更客观的了解。正一道音乐和全真道音乐互为并存,互相彰显,共同组成了道教音乐的靓丽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