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姿
摘 要:科技的发展使语篇的构成不再局限于文字,图像、颜色、声音等共同构成了多模态文本。电影海报正是常见的多模态文本之一。本文在Frank Serafini多模态三维解读理论的基础上,从感知分析、结构分析、意识形态分析等三个角度出发,对电影《流浪地球》的海报进行解读。
关键词:多模态;感知分析;结构分析;意识形态分析
经众多学者的长期研究,文字解读形成了系统理论。多模态的形成和发展使视觉图像的使用愈加广泛,随之而来的图像解读也在不断发展。与单纯由文字构成的文本不同,视觉图像文本在意义构建方面有更多含义。电影海报是常见的多模态文本之一,通常由文字和视觉图像通过艺术手段来完成。在电影海报中,视觉图像的应用甚至远超文字。从文字到多模态的转变使读者和观众必须用新方法从多角度对海报进行分析和解读。
1 多模态三维解读理论
多模态三维解读理论由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师范学院的Frank Serafini(2010)提出,指从感知分析(Perceptual Analytical Perspectives)、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tical Perspectives)和意识形态分析(Ideological Analytical Perspectives)等三个紧密相连的角度对多模态文本进行解读。它们就像三个同心圆,感知分析是里圆,结构分析是中圆,意识形态分析是外圆。这三种分析角度借鉴了符号学、艺术学、视觉设计和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理论,每一种都是解读多模态文本的重要角度。三种分析角度都不能独立描述多模态文本所反映的现实世界,它们各自为多模态文本解读提供独特视角。
1.1 感知分析角度
感知分析角度主要对多模态文本的视觉元素——如图像、边框、字体等设计元素及其它元素——进行初步解读。Roland Barthes (1977)指出,图像中同时存在的信息有两种:感知信息(即指示意义)和文化信息(即隐含意义)。Monroe Beardsley(1981)指出,图像既是一种图案,也是某种事物的描写。换言之,图像既代表了眼睛能看到的直观事物,也代表了隐藏其中或延伸其外的某种信息。因此,理解多模态文本首先应对直观的甚至是容易被忽视的元素和内容进行观察,否则无法对其进行解读。读者对多模态文本视觉元素的感知是其解读多模态文本的基础。
1.2 结构分析角度
结构分析角度由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而来。Hallliday (1975)指出,语言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Kress & Van Leeuwen (1996)提出,与语言的三大功能相对应,图像有三个意义: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Kress & Van Leeuwen (1996)认为,视觉符号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图像结构,它们与社会实践不可分割,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相互交织。
Frank Serafini (2010)在这些理论基础上提出结构分析角度的新方法。探究各类视觉结构和语法之间的关系,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理解它们的含义,是结构分析角度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读者应对图像进行深入解读,不应局限于图像和多模态文本的表面意义或字面意思。
1.3 意识形态分析角度
与结构分析角度相似,意识形态分析角度是在多种分析方法和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视觉文本分析、批判文本分析、批判媒体研究、视觉传达、广告和文化研究等。这些方法和研究都注重视觉图像和多模态文本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和政治背景。视觉文本能反映特定的社会行为或目的。不同的符号资源经过视觉文本的作者进行构建,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通常,读者需要通过特定的社会语境和社会实践来理解多模态文本的结构和符号资源。
要理解图像的意义,首先要承认图像是在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里产生的,而社会意识形态则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中。图像是影射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途径,之所以能够影响读者,是因为它们依赖于所处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中。读者不但要理解图像本身的意义,还要理解其与历史、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全面了解其含义。
2 电影《流浪地球》海报的多模态三维解读
《流浪地球》是一部中文科幻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未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将不适合人类生存,面对绝境,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引自百度百科)。
2.1 从感知分析角度解读
《流浪地球》的海报整体呈竖版,呈现出一个站立的“巨人”形象,穿着太空服,全副武装。巨人的头和脚分别和海报的上下边框相衔接,头部展现的是主角刘培强(影片中国际空间站的中国宇航员),脚部是影片另一主角刘启(影片中救援小分队成员)的双脚。巨人的身体由影片其他角色组成,每位角色身穿或红或白或黑的太空服,戴着头盔,携带航空设备,神情严肃而坚定。主角的脸比其他角色的脸更清晰,更突出。每位角色面对镜头的角度各不相同,或是正面,或是侧面,或是仰望,或是俯视。海报中间用白色大字体标出中英文片名,英文字体整齐端庄,中文字体遒劲有力;右边是导演和监制的名字;下方是上映时间和主要演员、合作伙伴、赞助商等信息。海报的颜色并不鲜艳,倒像是一幅水墨画,背景颜色为灰白色,右上角是黝黑浩瀚的太空,隐隐透出斑斑星光,太阳几不可見。此外,海报还呈现了许多科幻元素,如太空服、氧气罩等。
2.2 从结构分析角度解读
从结构分析角度来解读海报应分析它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首先是再现意义。Kress & Van Leeuwen(1996)认为,再现意义由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组成,指图像能如实再现物质世界的人物、地点、事物以及人物的内心活动。通常,叙事图像的标志是矢量构成,即图像中强烈的对角线;概念图像中没有矢量构成(李战子,2003)。《流浪地球》的海报是一张叙事图像,因为海报右上角的黑墨色与其他地方的灰白色形成了鲜明对比,把海报分成了明暗两部分,构成了一个矢量。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主要角色刘培强、刘启、王磊、韩子昂等人物的面部左右两边分别处于明暗两种色调中。暗色代表太阳毁灭给人类带来黑暗和危机,明色代表“流浪地球”计划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未来。海报中,电影的主要角色构成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观察海报,每位角色都依次挨着其他角色,“巨人”的头和脚由最重要的两位角色组成,刘培强展现“巨人”的面部表情,刘启用双脚撑起整个“巨人”。整幅海报中明色的比例大于暗色,通过矢量构图传达了影片的主题和内涵,即黑暗终将结束、光明终将来临。
其次是互动意义。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图像作者、图像人物及图像读者之间是存在互动关系的,作者通过与图像人物互动来阐明主题和情感,读者通过与图像人物互动来接收信息(Kress & Van Leeuwen, 1996)。王红阳(2007)认为,信息传递可通过目光接触、取景距离和拍摄角度等形式来完成(摘自曾荣,2018)。海报中,刘培强、刘启、韩子昂等人物均看向观众,通过目光接触与观众建立虚拟联系,其他人物没有看向观众,也就没有与观众建立这种联系。社会距离由海报镜头取景的框架来完成。海报中的主要形象为刘培强的上半身,属于个人近距离,全身取景的刘启离观众最近,表明他们是最主要的角色。其他人物的重要性也由镜头取景距离的远近来突出。通常,越重要的角色,镜头取景的距离越近。此外,海报与观众的互动也可以通过拍摄角度来完成。正面视角给观众以代入感,侧面视角给观众以旁观感,俯视视角给观众以掌控感,仰视视角给观众以仰望感(曾荣,2018)。海报中的人物既有正面视角也有侧面视角,既让观众觉得自己参与到电影故事中,又让观众作为旁观者来看待故事发展。海报整体呈现出仰视视角,能观众对影片中的英雄人物产生崇敬感。
最后是构图意义。构图意义主要通过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来完成(Kress & Van Leeuwen, 1996)。一般来说,重要的信息处于核心位置,辅助信息置于下方或两侧。海报的右上方是太空,中间是主要角色,下方是其他补充信息,最大化地传递了影片的信息。海报的取景主要通过矢量来完成,距离观众最近的三位人物身穿红色太空服,其余角色身穿白色或黑色太空服,构成上下间的对比;右上角黝黑的太空背景则与其他灰白色背景形成对比,构成矢量。所有人物构成的图像仿佛是一个“巨人”站在上空俯视观众,不仅让观众产生崇敬感,也传达了影片的主题。
2.3 从意识形态分析角度解读
正如前文所提,任何多模态图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中产生的。《流浪地球》是一部商业电影,其海报当然以宣传影片、追求票房为首要目的。其次,海报呈现的太空元素不难让观众明白这是一部科幻电影,其所传达的主题和思想反映了我国在太空技术领域可与世界其他大国一争高下,美国许多科幻大片宣扬了美国救世主般的英雄主义,《流浪地球》则向世人表明中国正在这方面崛起,科幻电影制作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步。海报中的人物神情坚毅果敢、彼此紧密联系,不但体现了他们冒险一搏的精神,还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困难、团结智慧的优秀品质。
3 结语
Frank Serafini的多模态三维解读理论为多模态文本的解读提供了新方法,囊括了读者对文本的感知、文本自身的结构、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等各个角度。本文正是运用三维解读方法来分析电影《流浪地球》的视觉海报。通过分析发现,电影海报要取得深入人心的效果,必须兼顾感知、结构、意识形态等各种角度,方能吸引观众,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 Frank Serafini . Reading Multimodal Texts:Perceptual,Structural and Ideological Perspectives[J].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2010(41):85-104.
[2] Roland Barthes . Image,Music,Text[M]. New York: Hill and Wang,1977:32-51.
[3] Monroe Beardsley . Aesthetics:Problems in the Philosophy of Criticism[M]. Indianapolis: Hackett,1981:267.
[4] Gunther Kress,Van Leeuwen,Theo . 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Routledge,1996.
[5] M.A.K . Halliday,Learning How to Mean:Explor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M]. London:Elsevier,1975.
[6] 李戰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05):1-8.
[7] 曾荣.《金陵十三钗》宣传海报的视觉社会符号学分析[J]. 安徽文学,2018(11):275-277.
[8] 流浪地球[DB/OL]. 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100142-24952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