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丽新世界”到“未来虚拟样本”

2019-07-23 09:15孙姝婕
艺术科技 2019年1期

孙姝婕

摘 要:本文从交互作品“美丽新世界”开始,记录和论述了数字媒体设计论坛及展览“未来虚拟样本”中以思辨设计为教学导向的设计作品。以教学思维的转变和反思设计教育的价值为主要内容,探讨了数字媒体设计关注技术进步的同时,如何以思辨的方式继续设计艺术的创作、教学和展览。

关键词:数字媒体设计;思辨设计;设计虚构

这是一个有阶级、有社会分工的社会,人类经基因控制孵化,被分为五个阶级,分别从事劳心、劳力、创造、统治等不同性质的社会活动。人们习惯于自己从事的任何工作,视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与极高的工作强度为幸福。因此,这是一个快乐的社会,这种快乐还有别的措施保障,比如睡眠教学,催眠术被广泛用来校正人的思维,国家还发放叫作索麻的精神麻醉药物让人忘掉不愉快的事情。正是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爱情——性代替了爱,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

1932年阿道司·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正是我们今天和明天的世界。以此作为现场交互装置作品的标题,描述和提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技术与伦理之间的关系。以实时摘录网络对于技术未来思考的文字内容为载体,投射于现场与观者的影子形成交互。该作品作为本次数字媒体设计论坛与展览的开篇,反思今天技术和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字媒体设计教学的方向与责任。

论坛主旨从面对海量数据和快速迭代的技术出发,思考复杂数据之下的现实世界。在全球互联数字媒体的今天,公众看似得到了更多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领域的能力,但同时也大量丧失着对自我问题的思考和努力。与论坛平行的“未来虚拟样本”展览,其策划思路与作品内容是基于三个独立的数字媒体设计工作坊,也是面对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教学上的一次探索和尝试。展览分为三个部分:数字营养、屏幕阅读和样本观察。从数字对人类最基本生存饮食健康的影响,到今天技术对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以及个体是如何观看、参与和体验社会等角度出发,以思辨的方式对既定设计教学体系中字体设计、图像表达以及主题性设计进行反思。直面今天加速度的技术发展之下,社会出现的普遍危机感和文化焦虑,思考设计教育和设计思维应作出如何的转变和应对。工作坊中呈现出的作品与提供解决方案为己任、强化现场的“确认式设计”(affirmative design)不同,教学中我们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去挑战狭隘的假设与先人之见,反思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因此在作品真实存在与虚拟状态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可供研究的样本。

以“数字营养”为例,该部分的作品是一次以食物为主题,发散想象力的设计工作坊。整个教学的过程相较于体系中的设计教学,更像是一场对日常的提问。试问在数据指引下的今天和未来,我们该吃什么,怎么吃,为什么吃以及数据是不是能帮助回答所有的问题,人类是不是要把所有的决定权都交给数据等关乎日常和技术之间的思辨。我们如何以数字化的方法和手段去设计和传播对食物的理念,以及“吃”文化的传承,并以此出发来想象塑造我们未来的生活。在教学中数字媒体设计被视为一种研究媒介,启发人们关注设计的另外一些可能性。在工作坊教学的5天中,我们对每组选择的具体食物和对食物的具体观点进行了调研、讨论和“颠覆”性的思考,意义在于打破固有消费逻辑为导向的设计脚本之外,提供新鲜的可能性,激发所有人的主动思考。

工作坊中的作品“味知·未知”与“当香蕉遇见冬枣”都是一次对人类味觉作出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摒弃“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想法,从日常中寻找问题:我们的味觉为什么会如此不同,是什么影响着我们的味觉?以提问开始,设计变成了一种流程,用实验的方法邀请观者共同参与和思考。“味知·未知”是故意而为之的白色饮品空间,在展览现场观者被邀请品尝架上看上去标准模式产出的饮品,但其实每一杯被抹去“标签”的饮品都有独特的属性。人们带着窥探的心从杯口的小孔中偷偷瞄饮品的色彩,用鼻子在杯口闻饮品的味道,企图调用其他的感官一起来辨别杯中之物,而此时设计者也在借用精准的摄像头偷偷窥视着所有来饮者。“当香蕉遇见冬枣”是一个自网络发起的味觉小实验,技术可以很精准的测试出每一种味道在舌头上的反应,但是这种感受从人的口中描述时却如此的千变万化、模棱两可,作品通过测试和记录试吃者的反应和描述,形成了一系列有趣的视觉。与人类感受力之下的视觉相反,试想机器是怎么观看我们的食物的,“微观食物”小组借助高精度显微镜来一窥日常中的普通食物,其视觉的美感通过新媒体的技术与人的肢体结合。相对于机器下的微观世界,肉眼看到的“荒废水果特展”更是一场视觉和心灵的共同旅行,设计者关注到了食物中被忽视的“疤痕”,对应想到人类社会中的特殊人群,以独特的视角为他们呈现一场特别的展览。在这些作品中,设计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是提供了各种观看的方法和面对生活的新的生机。

在基础层面,设计教学绝不只是关注技能的训练,在以思辨设计为导向后的设计中我们首先质疑了“设计一定要解决问题”的基本假设,认为在某些复杂情景之下,识别问题本身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尤其是面对复杂环境下的“抗解问题”。作品MEAT U就是在人类视角、环境、动物权利等多元问题中的一次提问,以行为和声音交互的方式让观者反思其行为以及整个生态链。在中间层面,我们需要反思技术光环背后的阴影区域,那些以利益驱动、基于技术进步的设计创新,会产生哪些被人们忽视的问题,有时技术触发的新生问题,可能比设计介入之前的原生问题更让人困惑。工作坊中的作品“软糖模具”就是在技术的支持下反思盲目乐观主义背后食物的真谛,提出醉心美丽的设计后我们在“食用”的是究竟是什么?功能饮品设计MORO是在假想“技术无所不能”的未来,我们是不是只能用“喝”这个常规的动作来满足机体“渴”的需求。在课程中我们对人类为什么需要喝水,喝什么水,什么情况下喝水以及喝多少等做出了具体的调研并对问题进行发散思考,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种媒介,旨在用视觉的语言让观者引发思考,这正是思辨设计所体现出的特质,在质疑的基础上,我们提问“除了这样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和途径”?现实之外提出另外的可能性。就如“不正常人类食物研究中心”虚拟的一样,未来自然食物枯竭,但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却可以追求异性食物,作品想象从目前无法被食用的岩石着手,将正常食物与不可食用之物结合,制造出未来的“新食物”。在此我们思考思辨设计以抽象的方式,怀疑技术本身。尤其是在技术无所不能的未来,人类应该如何自处、如何与自然共处,如何与社会共赢?从这一提问方式来看,思辨设计所倡导的教学导向是关注未来而非现在,是可能而非现实。设计不局限于任何单一的表现手段或渠道,而更多地与设计虚构相似。从批判的角度出发思考,放大技术的局限性与负面影響,采用虚构和思辨设计的方式。

今天在新兴技术主导全球发展的现实之下,如果只依靠用户研究、人类学观察、社会分析等传统设计研究的方式,设计将面临很大的价值危机。不少人开始反思设计即解决问题,反思设计的价值以及设计师的角色定位。设计师需要积极参与到技术更新的过程当中,与新兴技术一起成长,主动识别辨析人类自我、社会需求与新兴技术之间的裂痕,明辨出哪些现实需要被动摇,哪些技术更新值得警惕,哪些未来样貌有可能实现。思辨设计思维的出现以及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可以理解为是思维和设计两个部分,思辨是抽象的,集中在思维层面,设计是具体的,落实在实践环节。思辨之后的视觉化呈现是设计脱离纯粹思辨的必要途径之一。基于理性的推论与思考及其与现实链接到一起,其目的并不是预测未来,而是为了“颠覆”似乎无法改变的“现在”。设计,除了作为商业价值的实操者之外,也可以作为批判的媒介全面反思技术在文化、社会与伦理的方面造成的影响力。思辨设计将技术的美学和功能可能性推演到极端状态,以虚构未来的方式颠覆人们对于现实的单一认知,将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人们主动地参与到对于“技术无所不能”之未来的架构当中,借助想象力的加速度,才有机会在技术失控到某种“不合意”的现实之前,提前将其转化为“想要的”可能性。因此,思辨设计作为设计批评的价值,等于在商业压力之外,为设计开拓出一条自由探索观念与问题的平行空间。思辨设计通过假定性的方式,在技术上为造成实质影响之前探究其可能性。思辨设计作为研究、批评的新价值体现,虽然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但却呈现出一种新颖有趣的用户参与方式,如何以微观的个人体验介入宏大的宇宙思考,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个对于用户而言可能更有意义的问题。以设计启发心智、改变人类行为,引导人们共同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这可能是设计师以及设计教育的社会价值在道德层面的最高体现。

参考文献:

[1] 奥托·埃舍.世界是设计[M].陈盈瑛,吴万宝,译.木马文化出版社,2014.

[2] 安东尼·邓恩,菲奥娜·雷比(英).思辨一切:设计、虚构与社会梦想[M].张黎,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

[3] 斯蒂文·海勒,薇诺妮卡·魏纳,滕晓铂(美).公民设计师:论设计的责任[M].张明,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