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波
教学背景
文言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师向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文言文凝练、典雅的语言风格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其丰富的内涵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文言作品表现手法多样、文学技法运用灵活,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文言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参与语言实践?如何设置对话,引导学生穿越时间的长河去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灵世界?如何品读文章,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文学韵味?如何适当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潜藏在文字之中的中华传统的价值观念?这一连串的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也成为我在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实践方向。
学情分析
七年級下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阅读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怎样教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对文言文语言表达和运用有更深入的掌握,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更深入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我设计并讲授了《王冕读书》一课。本文篇幅简短,但内涵丰富。只有精巧的设计才能将学生带入文中的情景,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文言文简洁、雅致、内涵丰富的特点,还能走进王冕的读书生活,感受读书之美,进而体悟读书的重要性。基于以上几点考虑,我选择以下方法进行尝试:用情境诵读带动学生自主体悟;用对话方式引领学生探究文章内容;借助问题研究,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言文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
(2)了解王冕读书的经历,体会作者情感,激励学生树立勤学、乐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感受王冕读书时的执着和专注。
(2)让学生体会到读书对人生的积极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书有关的文章《王冕读书》,这篇文言文内容简短,但内涵丰富。我们在学习中能共同领略书卷的迷人魅力,并感悟读书人对书卷特有的痴迷和痴情。
师:大家注意,冕字上面的结构是“冃”, 冕,大夫以上的官员所佩戴的礼帽。我们要深入地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知其名,更要观其行, 现在我们就共同走进王冕的读书生活。
二、初读感知
1.结合提示大声朗读课文。
(屏幕显示:辄默记zhé、夜潜出qián、狞恶可怖 níng è、恬tián。让学生领读屏幕上的词语,并提问加点词语的意思。)
生:“潜”是偷偷的意思,“恬”是安然的意思。
师:回答准确,希望大家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可以充分借助书下注释。
生:“辄”是就的意思。
师:为什么呢?
生:“听已”是听完了,“默记”是默默记住。
师:你的判断很准确,看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明确词语的意思,是翻译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生:“狞恶”是狰狞,凶恶的意思。
师:很好,你是运用了拆字组词的方式来明确词语意思的,真棒!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明断句。
师:谁来读一读: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这句话?
生:“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师:在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王冕母亲对孩子怎样的情感?
生:我觉得王冕的母亲特别支持王冕读书。
师:你读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坚定支持,真好!
生:我感受到了王冕母亲相信王冕一定会学有所成。
师:你读出对母亲孩子美好的期待,真让人向往!总之,情感特别浓重,这就是反问句式带来的强烈效果。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对特定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这句话还是本文的过渡句,将两件事连接起来。这就是文言文叙事讲求的结构美!
3.再读课文,大家可借助书下注释自行疏通文意。
师:窃入学舍的“窃” 和夜潜出的“潜” 意思相同,对这样的词语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归纳和整理!
师:“听诸生诵书”和“听其所为”中“听”字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听诸生诵书中“听”是听见的意思,而听其所为中的“听”是任凭的意思。
师:两个听意思不同,这是一词多义的现象,在文言文学习中要学会梳理! “辄默记”和“琅琅达旦”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就默默记住和响亮地读书,一直读到清晨。
师:这两句话清楚地告诉我们王冕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你记住了吗? “狞恶可怖”和“恬若不见”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狰狞凶恶让人恐怖和安然自若什么也看不见的意思。
师:看来庙内摆设和王冕的读书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啊,真让我们记忆深刻呀!结合王冕读书的不同地点和不同方式,你能概括出文章围绕“王冕读书”讲了哪两件事吗?
生:“学舍听书”和“僧寺夜读”两件事。
师:你概括得真准确,看来你真把故事情节读懂了!
三、探究文章
师:文章中有一个字特别能体现出王冕的读书状态,你找到了吗?
生:痴。
师:很好!(板书“痴”字。)那谁知道“痴”是什么意思呢?
生:痴迷,痴情 。
生:痴心。
师:大家解释得都很好,词库中确实有这样的解释。“痴”是指对某些事物无法自拔,也就是说王冕无法自拔地喜欢上了读书。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能体现王冕“痴”的词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认为“窃入学舍”能体现王冕读书的痴迷,因为爸爸让他去放牛,他却偷偷地跑到学舍。
师:你的发言很有逻辑性,很好!那你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王冕当时的神情和动作呢?你能用语言描述出来吗?
生:他紧张地来到学舍。(教师营造情景:学舍里诸生诵书,王冕悄悄地靠近学舍的虚掩大门……)
生:他目光炯炯。
师:他的神情充满对读书的渴望,你真是他的知音。
生:他小心翼翼地挪进大门,躲在了窗户底下。
师:他的动作里透露出了微微的胆怯,你真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
生:鲜红的鞭痕还在隐隐作痛,他却专注地听书。
师:你的描绘让我们对他的选择充满敬意,谢谢你!
师:简单的一个词让我们感受到王冕对读书的无限渴望,同时王冕的形象在我们脑海中也就活灵活现。文字简洁凝练,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文言文语言的形象美。
师:此时王冕能默记诸生的读书内容,很难得。谁能和老师进行一次对话来体会下?(教师饰旁观者;学生饰王冕。)
师:元章(古人不直呼其名,这是不礼貌的)匆匆去何处?
生:吾窃入学舍听书。
师:何故有鞭痕?
生:父怒挞之!
师:为何?
生:听书误放牛。
师:安敢再入学舍?
生:爱书甚矣!莫能顾也!
师:是啊!在偷偷溜到学舍听书的路上,王冕的心里会经历多少次这样的矛盾和挣扎啊!
生:(学生进行第二次对话)元章汝牛已蹊田,速逐之!
生:可稍候也!
师:邻人已告乃父,速回家!
生:不急,不急!
师:乃父已持鞭待汝,可奈何也!
生:我已知矣,唉!
师:是啊!在回家的路上,王冕的心里会经历多少次这样的恐惧和无奈啊!王冕在经历过无数次的鞭打后,一定会在心里这样暗暗地下定决心,对读书炽热追求永不停息。所以,我们感受到了王冕的 。
生:执着。
师:纷扰越多,内心反而越沉静;惩罚越重,内心反而更加坚定!因为沉重的痛苦反而促进他内心的彻悟!如果此时,王冕鞭痕累累地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王冕,你的鞭伤还疼吗?
师:真挚的话语,体现你内心的温暖。
生:你太坚强了,我要向你学习!
师:真切的语言说明你和王冕心灵相通,你也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其实作者用了一句话将王冕的执着完全呈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句话吗?
生:已而复如初。
师:找得特别准,说明大家找到了品味文言文的感觉了。好的文字需要用心灵为容器,用情感为火,用咀嚼吟咏为汤汁,慢慢炖煮,才能品出文字的美来!现在让我们齐读这一段,读出对王冕执着读书的敬仰!谁还能找到王冕痴迷读书的语句?
生:我在琅琅达旦中体会到王冕的痴,因为王冕读书整整持续了一夜。
师:你捕捉到了关键词“达旦”,很细心。王冕怎么不在白天里读书呢?
生:“依僧寺以居”中的“依”是“依靠”的意思,所以王冕白天要劳作。
师:即使在寺庙王冕也需自食其力,不容易。那在这种情况下,王冕仍然“琅琅达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真的让人敬佩。我们就一起朗读这一句表达出我们对王冕的敬意!(创设情境,学生再读。)
师:当小伙伴们已经鼾声四起时,王冕却偷偷地起来……
生: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师:夏夜酷热,而王冕却……
生: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师:冬夜寒冷难捱,王冕却……
生: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师:读到此处,你想做出怎样的动作?为什么?
生:我想为他鼓掌!
师:懂得欣赏是进步的开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冕就这样琅琅达旦,手不释卷,心无旁骛。王冕读书的时刻,世界又多了一道风景线!老师希望你们也做和王冕一样的读书人,为世界创造出更多的风景!谁还能找到王冕痴迷读书的语句?
生:我认为“恬若不见”也是痴迷读书的表现,因为王冕读书特别投入,丝毫不害怕庙里狰狞丑恶的土偶。
师:若按常理的话王冕应该害怕土偶吗?
生:是的,因为王冕是7、8岁的小孩。
师:你很细心,确实如此。看来不见是真的看不见。
生:是的,他可以看见而是不想看。
师:是的,因为他的心思都在读书上。他把寂寞的时光,换成了享受幸福的时刻!如果给你一次穿越时光的机会,你期待在什么情景下见到这个“恬若不见”的王冕,你会做些什么呢?
生:我想为他披一件衣服。
师:你真是一个内心温暖的孩子!
生:我想和他一起读书!
师:见贤思齐,你真是个谦谦君子!大家联想丰富,合情合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感受到王冕读书的痴迷,同时也体会到读书是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用心主动创造的过程。王冕既能琅琅达旦又决不懈怠,更能恬若不見毫不分心,所以说王冕读书特 。
生:专注!
师:请大家齐读这一段,读出王冕僧寺读书的痴迷,读书的专注,再次读出我们对王冕的敬意!
四、拓展迁移
师:其实不仅我们对王冕特别敬重,在他生活的时代,因他对读书的执着也得到了命运的垂青,世人的赞誉。请大家阅读补充资料。(大屏幕展示)
1.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 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选自宋濂《王冕传》
2.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闭幕式讲话, 引用王冕的诗句“不爱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对中国共產党人严以修身提出了新标准。 ——《平语近人》
师:一个七八岁的孩童,却用读书照亮了自己的人生,厚重了自己的生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对王冕有着无限敬意和感谢。请你在文章结尾增添几句抒情和议论的句子,表达出你对王冕的敬意!(提示:以“每读于此,吾……”开头。)
生:每读于此,吾不禁心生赞叹,王冕用心读书,真是我的好榜样!
师:你对王冕真诚的赞美,也是你喜爱读书的最好证明。
生:每读于此,我仿佛听见王冕书声琅琅,催我奋进!
师:你的文字带着温度扑面而来,这个冬天不冷了。
生:每读于此,我也仿佛来到了古庙内,与王冕并肩而坐,通宵读书,并以此为乐也!
师:读你的文字,老师看到了你对读书的痴迷,希望你保持这份痴迷!书籍是灵魂的粮食;读书是迈向伟大的阶梯。而这篇《王冕读书》应该成为我们读书的起点,志学的新历程!请大家带着扬帆远航的信念,齐背这篇短文表达出对王冕的敬意!对王冕的敬意! 对读书的执着! 对志学的向往!
教学反思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节课努力做到言文合一,使二者浑然一体。紧扣“言”的文化内涵设计教学内容;由言及文,抓住“文”的感染力进行“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将文本作为文言知识来落实,而是把文本作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蓝本来参考。
课堂的有效性体现在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上。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多次朗读,在读中引导学生掌握文本中蕴含的文言知识,包括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特定的文言句式等文言常识、文言文语言的凝练美、文言文作品的结构美等内容。经过老师的有效点拨,学生明白了,在他们眼中不过寥寥几十字的文章,竟然是文言知识丰富、韵味悠长、内涵厚重的经典美文,激发了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对问题的探究上。“找一找能体现王冕‘痴的词句,并说说你的理解”,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创设深夜情境,让学生在时空转移、人物行为的对比中朗读文章,加深了对王冕痴迷于读书的品质的理解;通过情景对话,让学生体悟到在偷偷溜到学舍听书的路上,王冕的心里会多么矛盾和挣扎;在回家的路上,王冕的心里会多么恐惧和无奈。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对王冕的敬意便会油然而生;通过合理想象让学生和王冕互相审视,不仅在距离上贴近王冕,而是在精神世界的认知上追逐王冕,让王冕变成自己的指路明灯。通过问题的探究,学生在析词品句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在情境对话中触探人物心理,借助思辨的问答中加深了思维深度;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体悟人物形象,既开阔了精神境界,又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有了深刻的领悟和理解。
(此课被评为第六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优质课。)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