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碧霞,林纯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广东广州 510260)
医源性皮肤损伤是在临床工作中引发仪器故障、操作应用不恰当、护理重视度不充足、采取药物或是医疗材料引发和原发病不相关的皮肤损伤[1]。本课题主要对品管圈在降低电极片导致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予以探讨。
1.1 基础资料 针对2017年7月-9月、2018年1月-3月患者发生电极片导致医源性皮肤损伤情况予以分析。将2017年7月-9月患者作为改善前资料,男性110例,女性110例,糖尿病患者62例,非糖尿病患者158例,年龄18岁-90岁,年龄均值(61.58±3.26)岁;将2018年1月-3月患者作为改善后资料,男性142例,女性103例,糖尿病患者61例,非糖尿病患者184例,年龄17岁-92岁,年龄均值(62.02±3.34)岁。改善前后患者基础资料(性别、疾病类型、年龄均值)经对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 方法 依据PDCA循环,按照品管圈活动要求进行计划拟订、原因分析、对策拟订、对策实施,最后将流程标准化。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1.0进行分析,电极片导致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等计数资料表示为例数(n)或率(%)形式,开展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改善前后电极片导致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 改善后电极片导致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对比于改善前明显下降(P<0.05)。见表1。
2.2 本次品管圈活动的目标达成率、进步率 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8.9-22.2)/(8.6-22.2)×100%=97.7%,进步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22.2-8.9)/22.2×100%=59.9%。
遥测心电监护属于动态心电监护记录分析系统,使用遥测心电监护时,电极片长时间与患者皮肤相连接,电极片含有的化学物质和粘胶会将皮肤易损度提升,于患者电极片粘贴位置出现皮肤损伤症状,危害患者机体健康,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2,3]。
品管圈是同一工作场所的员工自发自动参与,对管理和改善自身工作场所实行持续不断推行,促使护理质量得以提升的方式。本次品管圈中采用鱼骨图方法开展原因解析并制定及执行对应对策,针对缺少皮肤粘膜保护剂、皮肤清洁方法并不恰当等原因,予以以下对策:①引进可保护皮肤粘膜的3M液体敷料;②每次于贴电极片之前,预评估患者皮肤情况,比如,松弛与否、出汗与否、发生过敏与否等,采取湿纸巾对粘贴对应皮肤实行清洁,将汗渍污渍去除和待干之后采取3M液体敷料外喷之后再贴上电极片;③对既往存在皮肤过敏史患者放置床头提醒卡。针对护理工作人员对患者的皮肤状况评估并不充足、护理工作人员没有及时更换患者的电极片、缺少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缺少正确除去电极片的方式等原因,予以以下对策:①组织护理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学习;②护理工作人员学习粘贴电极片之后皮肤相关观察要点和正确去除电极片而不引发皮肤破损的方法以及发生皮肤破损之后的对应护理措施;③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宣教,制作宣教资料。针对缺少更换电极片的相关时机标准、护理工作人员过于依赖经验予以皮肤状况评定、缺少统一皮肤观察要点等原因,予以以下对策:①设计电极片更换的时机标准;②学习电极片引发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类型;③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将每班交接工作做好,各块电极片都写上粘贴时间等。经由实施以上对策,可以降低电极片导致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本文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显示,和改善前对比,实行品管圈活动改善后电极片导致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明显减少,目标达成率高于97%,进步率高于59%。
表1 改善前后电极片导致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品管圈能够明显减少电极片导致医源性皮肤损伤情况,具有重要运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