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刘恩强,张浩波,杨胜飞,陈果通讯作者
(1.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心脑电图室,重庆 409000;2.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肿瘤科,重庆 409000)
冠心病是临床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具有高发性。近年来,人们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都发生了改变,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暴发式状态上升,发病人群年轻患者越来越多,若冠心病未得到有效治疗,可进一步引发心力衰竭等症的发生,冠心病通常与心律失常共同发生,主要与冠状动脉血液流量减少有关,若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患者猝死,危及生命安全,临床中给予冠心病性心律失常患者应采取有效的诊断方法进行诊断,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可避免心血管疾病进一步恶化[1]。因此,本文的主要探究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探究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实验的患者均已确诊为60例冠心病性心律失常患者,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2019年1月。参与本次实验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31例,患者的年龄为51岁-73岁,平均年龄为(62.48±1.23)岁,女性患者为29例,男性患者为31例,患者的年龄为51岁-73岁,平均年龄为(62.48±1.23)岁。入选标准:全部患者均确诊为冠心病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以胸痛、心前区不适、乏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患者在加入本实验前未使用任何药物治疗。排除标准:存在肝、肾功能严重异常的患者;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无法沟通交流的患者;病历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心电图以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检查:检查前均保证患者取平卧位,处于身心放松状态下,连接心电图仪器对患者的心脏功能进行监测,将增益调节为10 mm/Vm,走纸速度调节为25 mm/s。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使用仪器为1250p心电图机,利用仪器对患者实施24 h心电变化监测,最后由计算机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记录,重点记录患者的心脏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参与本次实验的60例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采用SPSS 17.0软件计算,诊断结果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当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时,统计学意义存在。
对比两组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室上性早搏早发,室性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早发,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与常规心电图诊断相比显著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表现,既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疾病共同发生,冠心病是心律失常的主要诱因,而心律失常又能够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的概率得以提高,临床中,应通过有效的诊断方式确诊冠心病性心律失常,并给予针对性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2]。
表1 对比两组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n(%)]
动态心电图检查是临床诊断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性心律失常,诊断准确率相对较低,主要与常规心电图检测敏感性较差有关,常规心电图针对发病期心脏疾病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但针对非持续性致并发的心率失常难以捕捉,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弥补了常规心电图检查的不足,可对患者的心脏进行24 h监测,可详细记录数据,对异常数据进行针对性处理,诊断准确率较高[3,4]。
综上所述,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极高,该种诊断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