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书法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在书法活动中经过情景交融能很好地了解和体会书法艺术线条运用中存在的那种虚实相生的哲学美。
【关键词】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意境,从字面意思可分为“意”与“境”。“意”代表着意蕴,“境”代表着境界。意蕴所指的是事物所展现的内涵;而境界指人在精神层面的一种修为。合起来理解,可以理解为从精神上了解和思考事物的一种感觉!
意境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话题,故意境亦是研究书法美学的一个话题。书法通过线条组合来营造意境,因而书法所呈现的意境比较抽象。“意境”概念上存在辩证关系,“意”与“境”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在书法上对意境的体现是多元的!
一、书法活动中存在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了解书法文化中的意境,首先要从作品中探索,其次从历代书论中通过了解古人的观点来求解。书论是由书法学习中的分析和总结之后形成的书学理论,有诸多关于意境的论述!唐孙过庭《书谱》中讲:“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遗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这是唐时期先人对进行良好书写时所要具备的条件的思考,探讨了许多影响我们书写质量的因素,这就是“五乖五合”理论。
孙过庭的《书谱》也是一个价值极高的书法作品,他的“五乖五合”理论讲的是若想在书法中有高水平的发挥所必备的条件。他将书写时人要面临的状态归纳为十种,其中五种利于书写,五种不利于书写。每个观点都以四字词概括,极具韵律。在有一定书写经验后学习这段论述时,就会对孙过庭的这段文字有切身体会。实践出真知,真理指引实践,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真谛即自己书写过程中的一种综合体验。书法不仅仅是在书写,亦是需要付出自身情感的过程,作品随之亦会拥有生命性。书法作品是书者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客观而抽象的展示!“五乖五合”中,包含诸多审美意象,书法的意境美不是刻意营造的,而是自然发展的结果,是写心的。
中国哲学中人的最高境界讲究“天人合一”,“五乖五合”中包含的意象皆可以其作为解答,而“天人合一”也是对孙过庭“五乖五合”最好的总结。即达到天人合一之时,就是进行书法创作的最佳时机。此时人的各项条件都会达到最佳,这时创作的作品将是无可比拟的。而这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要看自然状态,刻意苛求是不行的!短短的论述,不仅仅完美总结出书写时的诸多状态,更体现出了深厚的中国哲学意蕴。在“五乖五合”中孙过庭就讲到精神状态、物质条件、创作环境等都相协调时,书写的作品才会拥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为书写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观察一个人的书法作品时,可以通过作品去提取书者丰富的信息,这就是书法中“意蕴”的存在价值。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写得漂亮那么简单,而是要经得起推敲的!书法理论中所体现的审美意象,是需要通过心去体会,并通过实践去检验的,这是一种“境界”!你想了解书家在书法中讲了什么,就需要通过实践去思考,这样品味得到升华的同时书法造诣也会达到相当的高度,从而得到美的享受。由观察到书写就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过程,观察与书写皆需要用心去体会,此即为书法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二、书法活动中存在的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与“实”存在着辩证关系。古代中国各种文化都与中国哲学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书法是中国哲学在艺术上的抽象展现,一种线条的艺术,变化莫测的线条中体现着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文化。书法以汉字书写为基础,在工整规矩的篆书、隶书、楷书以及飘逸洒脱的行草书中都能体现大量中国哲学观念的痕迹,但行草书在“虚”与“实”上体现得更加直接与深刻!
行草书是由汉字的快写而诞生的,是为了提高书写速度而产生的书体。行草书分行书和草书,行书比较接近楷书,但又不及楷书工整,笔画稍有连带;而草书结构简省,偏旁假借,笔走龙蛇,行云流水,点画飞动连字,上下笔画往往牵连,体现出极强的韵律与节奏感,再加以墨汁浓淡变化,即可体现出丰富的虚实变化关系。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正是靠着线条的虚实变化和墨色变化,来了解和思考书家的内心情感和思想。
在欣赏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的草书巨作《诸上座帖》时,书法在线条上体现的意境美可以说是淋漓精致,那种虚实相生、阴阳转换、强弱过渡都非常自然,展现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这幅作品是黄庭坚的草书巅峰之作,属于草书中最展现性情的狂草,也是书法中情感变化最丰富、书勢跌宕起伏最大的一种。若果说虚实相生的辩证关系是体现意境美的一种意象,那么“美”与“丑”同样可以作为展现书法作品意境美的一个审美标准。因为“美”与“丑”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和“虚”与“实”一样,可以用来诠释中国的阴阳理论。而阴阳理论展现出来的意境美正好就是这种辩证感觉,就像你看到太极图时的感觉一样,万物相生相克,“阴”与“阳”是这样,“虚”与“实”是这样,同样“美”与“丑”亦是这样。从这一角度讲,在黄庭坚这幅巨作里,也不尽是完美的。在字形书写上不尽是好看,亦有写错修改之处,体现一丝随意性。作品中字偶尔多一笔少一笔,肥瘦不一,东倒西歪,大小变化落差极大,而且全篇诸多文字面目丑陋!但,“美”与“丑”是相对的,在黄庭坚的“丑”中正好体现出了黄庭坚深厚的书法功力和控笔控墨能力,因为这种“丑”不仅展现了书法在变化中展现的美,而且衬托出了美的更美,从而使其书法作品的内涵变得更加幽深而耐人寻味。
而真正展现深层次书法作品内涵的,当然是我们书法的线条和中国人讲的“气”!书法中字形结构以及用墨是外在特征,而“气”是内在精神。外在特征是可以通过肉眼捕捉的实质性的概念,而“气”是一种靠自我感觉的抽象的概念,二者之间则构成一种虚实关系。“气”也是构成和营造书法中意境的一个核心内容和审美意象。书法所表现的是人的精神,正因如此,书法便具有了生命。书法中的“气”是要靠人的“气”来实现的,书法中的“气”是人的“气”的线条式呈现,书法上常讲“字如其人”即深含此理。
在黄庭坚的《诸上座帖》外在特征体现在全篇字法奇特,势取侧欹,左右开张,墨色枯润相映,布白天趣盎然。这墨色枯润指书写时的墨色变化,有浓有淡、有润有燥便构成书法实践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虚实关系。由于毛笔的蓄墨量有限,所以在毛笔刚刚蘸墨之后所写的字会浓润一些,而草书书写讲究气息气势,一笔不会只写一个字,那写到最后枯笔、燥笔就会出现,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但这种自然现象所体现出来的正是意境中存在的这种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而布白是指由于线条的书写而对空间进行的分割,这涉及到结字,字内空间与字外空间就形成了一种辩证关系。只有在处理好这些辩证关系之后,作品才会更美地呈现。看着简单的线条艺术,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因为书法是对人的精神和情感的线条式呈现。上佳的行草书作品是需要书家一气呵成地写就,这样通篇文字在衔接上会较为自然。如果中间有所断隔,书写的状态就会产生改变,前后状态不一样,衔接也会出现问题,即使水平再高的书家也逃避不了这个问题。
在黄庭坚《诸上座帖》中字与字之间时断时连,而气息贯通的标准并非字字相连,而是依靠提按与行笔节奏变化使前后呼应。字与字相连时,靠牵丝相互联系,传递气韵。而断开时会有种似断实连的感觉,一种由长期学习书法之后形成的审美感觉。似断非断所体现的就是虚实相生的意境美,是书法在感觉上呈现出的一种虚实关系,一种有想法而又不能用语言去道明的朦胧的意境美。
书法艺术中的意境悠远而深邃,需要我们去继续发掘并置身其中,亲身体会,体会那虚实相生般的意境美,体会我们各类传统文化的相互交融与相互影响,它是我国几千年智慧与心血的结晶,需要年青一代继承和发扬,让它在新的时代中换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孙绍振.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张智杰(1993-),男,山西晋中,硕士,研究方向: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