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胜
摘要:对于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来说,语文课堂的有效建构,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磨的问题。教学中如能确立“读述结合实基固本、问题导引解疑释难、情境联想品意激趣”三个维度,并依此去建构课堂,就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建構
新课堂教学改革对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探索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时代要求,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建构一个有效的语文课堂。
一、读述结合实基固本
对于课文教学,尤其是叙事性的散文名篇佳作的教学来说,“诵读+复述”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可以说是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的不二途径。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这篇短文时,采用读述结合的方法,就是十分理想的选择。先说诵读,宋人朱熹所著的《近思录》有言: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个见解仍适用于今天的语文课堂,尤其适用于文言文的教学,因为文言文文字简约而意蕴又十分丰富,就如清水煮佳茗,经过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在简约的字句中发现无尽的内蕴。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诵读的方式,既可一步步引领学生体味到文字背后的内蕴,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以《论语十二章》为例,在教读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个别诵读、轮读、伴读、评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方法,并要求加以灵活运用。首先可以个别低声诵读的形式,清除字、词障碍,大略领会文本内容;第二可利用集体诵读的形式互相纠错补漏;第三,可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呈现原版的《论语》,使学生对本文的出处及背景等有一个感性的把握;第四,可进一步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去进行半背诵式的朗读。多种诵读手段的使用,并不只是花样翻新,其主要目的是要实现诵读对于强基固本的作用最大化。这样首先可使学生明晰重点字词含义,把握文本内容,其次可强化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同时还可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对文本的情感。课堂实践的反馈是: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学生对于文字词句的理解能力得到显著增强,语文基础得到巩固和提升,且学生的语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当然,在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也是强基固本的必要步骤。从一般意义上说,复述是学生对语言材料吸收、消化、整理、判断、运用和表达的过程。教学《散步》一文时,教师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基本情节,扣住重点,以一家三代人在田野里散步为线索进行复述,用自己的语言来构筑故事情节,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运用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文本内容在头脑中烙印得更深。同时,在复述时,教师还可要求学生根据文中情节进行“补白”,进一步扩充课文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不仅强化了对课文的识记,更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
二、问题导引解疑释难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课堂问题生成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教师给出的问题,其二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生成问题。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对文本的解读,设计好若干问题,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研讨与探究,这是构建课堂教学过程的基础性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问题构成了课堂的基本经络。例如,教学《那树》这篇文章,在解读课文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出下面一组问题。问题一:本文表现了作者对“那树”怎样的思想感情?问题二:那树“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请说说“坚固”表现在什么地方?问题三:文中说树“是世袭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问题四:第一段中说“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问题五:树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绿色是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当我们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当我们周围的绿色越来越少的时候,你想对周围的人说点什么,写下你最真实的感受吧。
上述五个问题,体现了由浅入深的一般认知规律,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设定的教学目标稳步推进,不但能够准确全面地理解领会课文内容,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积极研讨探究的课堂氛围。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先由教师循序提出问题,再让学生来思考解答,这是问题导学的初始阶段,而有效课堂的建构,当然不能止步于此,更高一级的建构,教师应当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多向度质疑思维。要完成这一层次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则是极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质疑问难的氛围。教学《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教师便应当创设氛围,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留出足够的自由思考时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各自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做一个简要的梳理,然后把这些问题反馈给学生,由学生去讨论、探究,对于学生实在无法回答或未能触及要点的问题,则由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点拨。
三、情境联想品意激趣
在课堂的结尾阶段,依然不能忽视课堂建构的重要性,只有各个阶段均能有效乃至高效,课堂才能构建完整,才能算得上是比较成功的语文课堂。在此阶段,教师可以采取情境联想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已经有所领会的知识和教师有意设置的全新的情境衔接起来,通过给学生以必要的明示或暗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迁移和联想。仍以教学《周亚夫军细柳》一文为例,教师便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在本文中,作者借汉文帝劳军这一事例阐发的“为将者应当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观点,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作者的观点仅仅只限于治理军队吗?作者观点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乃至社会其他领域有无启示和帮助?周亚夫遇到的如果不是汉文帝,而是某个昏庸的皇帝,会发生什么?……类似这样的迁移和联想,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要旨,更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除了提问激发联想之外,分组讨论和质疑论辩也是十分有效的做法,且能起到快速激趣的效果,教师针对文中内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如周亚夫明知是皇帝来劳军却如此做派有无必要、如果军队只听命于长官必会形成割据势力等,引导学生运通过小组研讨及论辩,从而生发出高于文本原有立意的思维,是语文有效课堂建构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一堂堪称有效而真正成功的语文课,应当做到动静相得、维度合理、有序开展,能在课堂节奏的快慢、疏密、张弛方面精心安排,让学生产生舒泰之感,仿佛置身于洋溢着情趣与理趣的空灵之境中,这样的语文课堂,在建构上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有效的。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仅对于语文知识点的把握更为深刻,而且思维范围将会变得更为深广。对于教师来讲,初中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像是一片云遮雾罩的海洋,它看起来茫无涯际,但是,只要把握适当的维度,合理建构,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修正、拓展,就一定能驾驶语文教学之舟达到有效课堂的理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