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

2019-07-22 01:32薛姣姣刘天军朱嘉林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结构方程模型

薛姣姣 刘天军 朱嘉林

摘要:在农业资源环境不断恶化、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加快推进农户绿色生产,对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苹果主产区1 086个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互动频率、信任程度、依赖程度、网络中心性4个维度研究社会网络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互动频率、信任程度、网络中心性对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对苹果收购商的信任程度正向影响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与农资零售商的互动频率正向影响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因此,政府应注重加强农户社会网络的构建、重视农村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促进农户与正规大型农资企业的交流、拓展农户安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对农户选择绿色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网络;绿色生产行为;苹果种植户;微观调查数据;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11-0050-06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的宏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生产要素供给日益趋紧、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1]。原有过分依赖不可再生能源推动、大量使用化学投入品,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严重破坏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限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危害人们生命健康[2]。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成为未来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系统性指导原则[3]。绿色发展是在资源环境可承载、资源可循环再生的基础上,以实现人类绿色资产不断增殖、绿色福利不断提升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人类行为模式,旨在突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4]。绿色生产作为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投入品减量化和高效低残化为主要特征,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生产方式[1]。基于“血缘、亲缘、地缘”所形成的原始社会关系以及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动所形成的基于“乡缘、业缘、友缘”的新型社会关系,使得农民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5]。作为一种关键的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不仅是特定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也可以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6-8],存在于集体、组织和制度层面,与正式制度相辅相成共同强化制度规范的作用,对农民的绿色生产行为理应具有重要影响。在现有文献中,社会网络在传递农业生产信息、提高农户收入、弥补市场机制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受到重视[9-11],但对社会网络与绿色安全生产行为关系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更是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和缜密的实证分析。此外,对绿色农业以及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论层面,鲜有学者从实证角度加以分析验证。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利用苹果主产区1 086个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将社会网络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来研究农户生产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作用机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社会网络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为政府推动苹果产业发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参考。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社会网络一般是指由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体系[12]。社会网络研究的最重要问题是分清社会网络的维度,在现有研究中,社会网络根据研究问题的差异呈现出多种维度的划分。如根据网络主体之间的联系程度,社会网络可划分为网络密度、网络强度和网络频率[13],也可划分为网络规模、网络强度(包括交往频率、关系的密切程度和信任水平)、网络互惠度[12,14];按照社会网络在互动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互惠交换等4个维度的差异,可将其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15];按照网络成员之间的学习、信任、互动与互惠功能,社会网络可划分为网络学习、网络信任、网络互动与网络互惠4个维度[16]。由此可见,学术界对于社会网络的内在结构有着不同的认识。

本试验主要研究农户社会网络对其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根据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网络,将农户的社会网络划分为4个维度,即互动频率、信任程度、依赖程度、网络中心性。笔者认为,从以上4个维度来研究农户社会网络对其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1)互动频率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间的关系。互动频率的增加会带来3种积极的结果,即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在网络中快速流动,为网络成员所共享[17];由于信息共享水平和信息沟通效率的提高,网络成员的行为规范更容易在网络内扩散,从而在网络成员之间形成交换的规范模式,进而形成共享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期望[18];由于行为规范的形成和沟通效率的提高,网络成员之间更容易形成相互信任,从而减少成员之间的投机行为,达成观念与行为上的一致[19]。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农业生产资料(简称农资)产业市场化竞争机制,农户购买农资已经拥有了较大的选择空间[20],但是大多数农户受自身文化程度、社会资本等的限制,依然选择向当地农资零售商购买农资,而无法对接大型農资企业,由于农资零售商唯利是图,只愿销售利润高的农资[20],这就导致农户的农资购买成本较高。当农户与农资零售商的互动频率增加时,一方面可使二者更容易形成合作关系,即农户帮助农资零售商推广农资,更容易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安全农资,从而降低绿色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农户获得更多关于农资品牌及种类的信息,从而增加农户的农资购买选择权,生产成本的降低更有助于促进农户选择绿色生产行为。当农户与苹果收购商的互动频率增加时,农户更容易获得更多关于苹果的价格信息,在价格信息充足的情况下,农户与苹果收购商(果商)的谈判能力也得到提高,进而可以获得更高的销售价格[21],从而提高绿色生产积极性。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H1,互动频率越高,则农户越倾向于绿色生产行为;H1a,与农资零售商间的互动频率越高,则农户越倾向于绿色生产行为;H1b,与苹果收购商间的互动频率越高,则农户越倾向于绿色生产行为。

(2)信任程度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间的关系。信任可基于个人的基本特征、重复的交易行为或制度环境的保障而得以建立[22]。在交换双方基于情感性动机或工具性动机而表现出可信赖行为,并发生持续性的交换关系后,人们会对对方产生一定的信任[23]。信任作为个人对他人或组织的一种积极期望,其产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网络[20]。在我国农村这样一个“熟人”社会,相比契约,大多数交易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信任在农户的社会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农户对农资零售商的信任提高时,农户认为其更容易从农资零售商(农资商)处获得价格合理而质量较高的安全农资,从而更倾向于绿色生产。当农户在跟果商进行多次交易后,双方建立了较高的信任关系,果商认为该农户的苹果质量值得信任,并为其提供一个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而农户信任该果商提供的价格,双方达成交易,互惠互利,从而形成了一个潜在的优质优价机制,有利于解决农产品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从而促进农户选择绿色生产。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H2,信任程度越高,则农户越倾向于绿色生产行为;H2a,对农资零售商的信任程度越高,则农户越倾向于绿色生产行为;H2b,对苹果收购商的信任程度越高,则农户越倾向于绿色生产行为。

(3)依赖程度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间的关系。通常由于农户处于社会网络的边缘位置,获取信息、资源等受到限制,使得农户在购买农资或销售农产品时处于劣势地位,对对方的依赖较强[24]。在交易过程中,依赖性越强的农户,其谈判能力越弱,从而获得的收益也越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H3,依赖程度越低,则农户越倾向于绿色生产行为;H3a,对农资零售商的依赖程度越低,则农户越倾向于绿色生产行为;H3b,对苹果收购商的依赖程度越低,则农户越倾向于绿色生产行为。

(4)网络中心性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间的关系。网络成员的中心性反映了某个特定的网络成员相对于其他成员的地位,在社会网络理论中,中心性是占据这些位置成员权力的来源[25]。一般而言,占据网络中心位置的成员能够利用其优越的网络位置获取更多的资源,并对网络中资源的流动拥有较大的控制能力;较高的网络中心性不仅能够提高网络成员获取信息、资源等的能力,也会对其在网络中的行为绩效产生重要作用[24]。目前,由于农产品销售地域的狭窄性以及销售渠道的单一性,导致绿色农产品的价格无法达到农户的预期收益,因此农户会逐渐丧失绿色生产积极性。当农户处于较高中心性的网络位置时,其具有更容易获得资源、信息等的优势[15],可利用这些优势来增加其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安全农产品的价格,从而促进其绿色生产积极性。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H4,网络中心性越强,则农户越倾向于绿色生产行为。

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2.1 样本选择

本研究支撑数据来自于国家现代苹果产业体系经济研究室组织团队成员于2014年5—9月对苹果主产区的农户入户实际调查。该调研根据原农业部《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方案,抽取全国4个苹果主产省(山东、甘肃、陕西、河南),共计12个县(市)36个乡(镇)64个村1 086个苹果种植户样本,由调研团队组织硕士、博士研究生对基于分层抽样原理确定县(市)的样本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此次共完成1 086份农户问卷,整理获得有效问卷1 070份,有效率达98.53%,符合研究要求。

2.2 统计描述

样本农户的人口统计特征分析如表1所示,其中,男性占98.79%,女性占1.21%,这是由于在苹果生产过程中,男性为主要劳动力,且对苹果生产过程的情况更为清楚;30岁以下的农户占1.50%,30~45岁的农户占31.21%,46~60岁的农户占54.58%,60岁以上的农户占12.71%;文盲占6.54%,小学学历占22.15%,初中学历占 48.88%,高中学历占20.84%,大专及以上学历占1.59%;村干部占14.39%,普通村民占85.61%;苹果种植面积为0.53 hm2以下的农户占60.00%,0.53~1.33 hm2的农户占35.79%,1.33 hm2以上的农户占4.21%,样本人口特征符合研究要求。

2.3 变量选取

2.3.1 社会网络 基于“1”节中的文献梳理,本研究将社会网络按照人际关系网络划分为互动频率、信任程度、依赖程度以及网络中心性4个维度。另外将互动频率、信任程度以及依赖程度分别划分为二维变量,即与农资零售商间的互动频率和与苹果收购商间的互动频率、对农资零售商的信任程度和对苹果收购商的信任程度、对农资零售商的依赖程度和对苹果收购商的依赖程度。

2.3.2 绿色生产行为 对绿色生产行为的测度,主要从农药安全程度、农药残留、农药安全间隔期以及无公害或有机苹果生产技术方面进行,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筛选出7个测量项来表征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

所有测量项均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测量方法,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一般,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互动频率包括10个测量项,信任程度包括7个测量项,依赖程度包括4个测量项,网络中心性包括7個测量项,安全生产行为包括7个测量项(表2)。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数据有效性检验

(1)信度分析。为了确保问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常采用信度指数(Cronbachs α)作为测量指标。本研究运用SPSS 22.0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s α的值为 0.883,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每个潜变量具体的信度指数见表3和表4。(2)效度分析。为了衡量整个问卷的内在结构是否合理,通常须要对其进行效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40>0.700,Bartletts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17 406.061,P值为0.000,说明问卷效度良好。(3)验证性因子分析(CFA)。为了保证测量模型有较好的收敛效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因子有效性。一般来说,潜变量的组合信度值在0.6以上,就表示模型的内在质量理想。

3.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2.1 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基于变量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它由测量方程和结构方程组成。测量方程和结构方程一般设定为线性模型,其中测量方程用来描述测量题项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3.2.2 模型拟合 应用Amos 22.0软件对模型Ⅰ进行拟合,检查结果未发现有违反估计的情况,但是模型整体适配度的拟合结果不理想,因此须要对模型进行修正,将修正指标(modification indices)大于7.822的进行修正[26],增加了e6和e7、e13和e14、e15和e18、e23和e24之间的共变关系,最后模型的整体适配度指标见表5。构建模型Ⅱ时发现,模型Ⅰ中依赖程度对农户安全生产行为影响不显著,因此在模型Ⅱ中去掉了依赖程度这一变量。然后对模型Ⅱ进行拟合,检查结果亦未出现违反估计的情况,但模型整体适配度的拟合结果也不是很理想,因此增加了e1和e2、e11和e14之间的共变关系,最后模型的整体适配度指标见表5。

3.2.3 结果分析 表6中的模型结果显示,互动频率对农户的绿色生產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得到验证。其中,与农资商的互动频率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56,在0.00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与农资商的互动频率对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a得到验证,表明互动频率对农户是否选择绿色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即与农资商的互动频率越高,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绿色生产行为。与收购商的互动频率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91,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H1b未得到验证,可能是因为与收购商的互动频率增加,只提高了农户获取苹果价格信息的能力,并未对农户最终的收益产生影响,从而无法促进农户选择绿色生产行为。

信任程度对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2得到验证。其中,对农资商的信任程度与农户安全生产行为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65,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H2a未得到验证;对收购商的信任程度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04,在0.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假设H2b得到验证。这表明信任程度对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对收购商的信任程度越高,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绿色生产行为。

依赖程度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之间的路径系数为 0.002,与假设不符,假设H3未得到验证。网络中心性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250,在0.00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假设H4得到验证。这表明网络中心性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绿色生产行为。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互动频率对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与农资商的互动频率越高,农户越倾向于绿色生产行为。从表面上看,农户与农资商之间的关系对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从深层角度来看,农资投入是影响农户选择绿色生产行为的重要因素。我国当前已经建立了农资产业市场化竞争机制,农户购买农资已经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但是受地域以及个人特征限制,农户依然无法以相对合理的价格购买到安全农资,导致农户生产投入成本增加,从而不愿进行绿色生产。(2)信任程度对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对果商的信任程度越高,农户越倾向于绿色生产行为。从表面上看,农户对果商的信任程度决定了其是否愿意采用绿色生产行为;从深层角度来看,“优质优价”机制的不完善,依然是限制农户选择绿色生产行为的关键因素。(3)网络中心性正向影响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网络中心性反映了农户能否拥有更大的机会获取资源、信息等,也决定了农户是否有权利掌控这些资源。从表面上来看,网络中心性高的农户更愿意选择绿色生产行为;背后深层的原因是,网络中心性高的农户利用资源扩展其销售渠道的能力高于一般农户,在现有阶段,销售渠道的多样化更容易提高农户收入,促进农户选择绿色生产行为。

上述结论具有以下启示:(1)政府应重视农户社会网络的构建,为农户提供更多与外界交流的平台,如为农户提供与外界正规大型农资企业交流的平台,让农户有更多的机会选择价格合适、质量有保证的农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户的绿色生产成本,促进农户绿色生产。(2)政府应该重视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信息化的发展对提高农户福利、促进农户市场参与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信息化能够扩大农户的社交网络,让农民的朋友不再只是农民,从而提高农户的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对拓展农户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户选择绿色生产行为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农户之间的人际关系天然存在于农村社会生活中,政府或农户大多对此视而不见,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有形组织(合作社等)的建设上,实际上政府可以通过对农户人际关系网络的有效管理发挥其重要的积极影响。因此,在促进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过程中,农户社会网络的重要作用必须予以足够重视。(3)政府应当重视安全生产大户的带动作用,积极扶持安全生产大户的发展,从而对周围农户产生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促进农户选择绿色生产行为。

参考文献:

[1]李庆江,廖超子,刘建华,等. 绿色生产视角下的“三品一标”发展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5):135-138.

[2]吴雪莲. 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及政策激励研究——以湖北水稻生产为例[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3]于法稳. 习近平绿色发展新思想与农业的绿色转型发展[J]. 中国农村观察,2016(5):2-9,94.

[4]薛丁辉.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 理论学刊,2017(1):34-39.

[5]陈 刚,李 树. 政府如何能够让人幸福?——政府质量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12(8):55-67.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结构方程模型
中国“面子”文化情境下领导政治技能对团队领导社会网络的作用机制研究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