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静
(东台市中医院八病区,江苏 东台 224200)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胰组织炎症反应,主要症状包括急性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上升等,病情较轻者,可出现轻度胰腺水肿,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出现胰腺坏死,同时伴随腹膜炎、继发感染和休克等症状表现,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对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构成极大影响[1]。为进一步提高急性胰腺炎患者生活质量,我院抽取收治的部分急性胰腺炎患者予以中医护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选择70例于2017年1月间至2017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护理方式为分组依据,将入组患者分成每组例数均为35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组中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26-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2±1.6)岁,病程3-20d,平均(11.4±1.5)d;观察组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17例和18例,年龄在29-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5±1.8)岁,病程4-18d,平均(11.7±1.2)d。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予以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表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要做好并发症的防范工作。给予观察组患者中医护理干预联合健康干预,具体措施为:
1.2.1 中医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应严格观察患者各项身体指标变化情况,详细记录水电解质失衡情况,及时协助主治医师处理解决异常情况;协助指导患者清理口腔,降低细菌感染发生风险;定期为患者翻身,防止长期卧床出现压疮。生命体征不稳定者或皮肤存在感染或溃疡症状者不应给予针灸,期间严格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创口渗血情况,防止出现晕针情况,一旦有出血不止的情况出现,应立即停止针灸治疗。此外护理人员需与患者积极主动地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疏导干预措施,以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待患者胃肠道功能基本恢复时,可给予适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如菜汤、米汤等,严格遵循“少食多餐”原则,控制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量,为患者提供足够的影响支持。
1.2.2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需在全面了解患者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急性胰腺炎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告知患者疾病发生机制、防治措施、护理要点和其他相关事项,加深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从而更好地配合护理人员;鼓励患者主动提出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解释说明。
参照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2]判定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问卷内容包括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四个维度,得分越高,证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文中数据均以软件SPSS 21.0统计处理,生活质量评分用±s表示,t检验,当所得P值<0.05时,证明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在本次研究中生活质量得分为(206.0±2.4)分,观察组在本次研究中生活质量得分为(243.7±4.1)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结果(±s,分)
表1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结果(±s,分)
组别 例数 物质生活 躯体功能 社会功能 心理功能 生活质量对照组 35 51.2±1.6 52.8±0.6 50.2±1.4 49.4±1.2 206.0±2.4观察组 35 59.6±2.4 60.6±1.2 61.8±2.8 57.6±1.8 243.7±4.1 t 17.774 40.279 25.672 26.261 54.979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急性胰腺炎是发病率较高的外科疾病之一,可分为急性轻型胰腺炎和急性重型胰腺炎两种类型,再疾病不同发展阶段,患者具体症状表现存在明显差别,受发病时间和患者自身情况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出血型坏死者可同时存在高烧、休克、腹胀、黄疸和腹膜刺激征等症状表现,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安全,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临床尚未明确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但认为该疾病的出现与梗阻因素、酒精因素、血管因素、外伤和医源性因素、感染因素、代谢性疾病有关,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疾病类型。中医学将该病归为“腹痛”范畴,认为其多由外邪躯体、气滞血淤所致,虚少实多,主要表现为湿热壅阻或腑气不通。中医针灸护理和情志护理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减轻负面情绪,推动护理工作顺利开展。健康教育的运用,有利于患者深入了解自身疾病,从而积极主动参与护理工作,可促进护理工作水平与质量的提升[3]。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对照组生活质量得分为(206.0±2.4)分,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分为(243.7±4.1)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医护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在急性胰腺炎中应用价值明显。
总的来讲,给予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医护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方式,可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