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元元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江苏 南通 2260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与死亡率,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需要及早的进行治疗,以免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急诊护理路径近年来被应用到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1]。本文将我院治疗的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探讨急诊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2例急性心梗患者进行观察,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24例;患者最小年龄为45岁,最大年龄为74岁,平均年龄为(57.92±5.11)岁;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患者最小年龄为47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58.63±5.27)岁。两组患者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提示两组之间可以比较。
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诊断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采取吸氧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对症治疗,治疗后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按照医嘱进行常规护理等。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护理路径,患者到达医院后,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建立相关档案,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具体护理方法:①患者进入科室10分钟内,护理人员首先给予患者心电监护,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体温、脉搏等指标,帮助患者选取舒适的体位,协助医生做好诊断与救治措施,嘱咐患者禁食,并在病床上休息。②患者如果在20分钟内出现了胸痛等症状,护理人员应该立刻给予患者硝酸甘油进行治疗,患者疼痛缓解之后,抽血进行心肌酶谱、凝血功能全套、血常规检查等,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抗凝治疗。③患者到达科室30分钟后,护理人员开始为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向患者及家属讲述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的知识,包含治疗方案、目的、预防措施等,重点强调要避免过度劳累,多注意卧床休息。④患者抢救过来后,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将评估结果进行记录,完成相关护理工作后,与住院部进行联系,帮助患者做好转运工作,并完成患者转运的交接单。
两组急性心梗患者抢救后,对患者的分诊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进行统计比较,同时采用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
本文所有数据资料均统一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分诊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均用计量资料(平均数± 标准差)的方式表示,组间差距用t检验。
观察组的患者入院后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分诊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采用急诊诊断护理的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下表1。
表1 两组急性心梗患者分诊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2.91±7.04)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0.86±4.75)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7.005,P<0.05)。
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个就是基础原因,主要是指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三高”,比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如果不控制好,引起心肌梗死、冠心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这是基础的原因[2]。另一个就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诱因,第一主要是劳累,平时劳累过度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第二就是寒冷,外面温度太低,一下子温差太大,引起血管收缩,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第三就是情绪的波动,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下,容易引起急性的心血管事件[3]。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有规律的进行护理工作,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有针对性的抢救措施,使预定的急救护理目标达成,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护理人员通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可以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制定出科学的护理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4]。本文研究中,观察组的分诊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合上文所述,急性心梗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降低死亡率,缩短抢救时间,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