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建婷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在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中,会使用到较多的医疗器械,在此过程中,医疗器械上面往往会残留一些血液,或者存在污染物、病原体等,为进一步避免出现医源性感染,确保病患以及医护人员安全,需要对医疗器械的清洗工作引起足够重视[1-5]。本文就我院医疗器械情况开展研究,分析全自动清洗消毒器与超声波清洗机洗涤的效果,如下。
选择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常用的120件医疗器械,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60件)行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洗涤,实验组(60件)行超声波清洗机洗涤。参照组中:普通类医疗器械、轴与关节类医疗器械、管腔类医疗器械分别21件、18件、21件。实验组中:普通类医疗器械、轴与关节类医疗器械、管腔类医疗器械分别22件、19件、19件。组间种类对比(P>0.05)。
参照组(60件)行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洗涤,主要包括4个步骤:清洗、冲洗、消毒以及干燥,预置自动程序包含6种:P1~P6。通常多选用P6,首先行冷水、洗涤剂清洗、漂洗,接着行热水消毒,温度控制在80~90℃,然后予以干燥处理。在行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清洗的时候,是不需要对器械进行消毒预处理的,洗涤剂应当稀释,比例通常为1:400,然后于清洗器内泵入,清洗时间通常为80~90 min,然后使用自来水冲洗,完成后于物品固定架放置,便可开始自动清洗等。
实验组(60件)行超声波清洗机洗涤:独立控制槽有2个,第一个可超声波清晰,第二个则是能够喷淋清洗以及烘干;将注射器管芯抽出,并将器械关节打开,完成清水冲洗之后将医疗器械放入超声波清洗机内,多酶清洗液需要稀释,比例为1:300,需要5 min浸泡,然后清洗10 min,放入第二槽中进行喷淋清洗以及烘干。
观察统计两组RLU值以及清洗合格率情况,并予以对比分析。
RLU值:相对光单位,行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测定。
清洗合格率:借助光源放大镜对齿牙等情况观察,不存在锈斑、腐蚀斑点;观察表面,光洁且不存在水垢、污渍、残留物质等;同时达到上述两种标准则为合格。
将本次研究所得所有项目数据资料均纳入SPSS 21.0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除普通类医疗器械,实验组管腔类医疗器械等RLU值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RLU值比较(±s)
表1 RLU值比较(±s)
组别 件数 管腔类医疗器械 普通类医疗器械 轴与关节类医疗器械实验组 60 165.25±55.64 55.43±22.13 75.36±20.12参照组 60 801.53±423.32 57.63±22.12 451.23±243.23 t 11.543 0.545 11.929 P 0.001 0.587 0.001
实验组与参照组医疗器械清洗合格率分别为96.67%、73.33%,组间对比实验组合格率明显更高(P<0.05),见表2。
表2 清洗合格率比较(n, %)
各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使用到大量的医疗器械,其清洗质量会对其生命安全、医院服务质量等有着直接的影响[6]。对于医疗器械而言,清洗是帮助将热源等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的一项环节,也是后续消毒等工作的基础,只有清洗工作到位才能够避免器械被腐蚀,将生物负荷去除,避免病原体传播,确保灭菌效果合格;一旦清洗工作不到位,会大大增加医院感染发生几率[7-9]。因此,需要对各类医疗器械的清洗工作引起足够重视。
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清洗方式操作较为简便,步骤较少,一次可清洗较大数量的医疗器械,但是对于具有精密特征的医疗器械而言,其清洗效果并非十分理想,达到规定标准存在较大难度[10]。超声波清洗机清洗方式,虽然其步骤增加了,且速度方面较慢,但是所获得的清洗效果更为理想,能够将生物负荷有效去除,避免腐蚀医疗器械,特别是对于细节部位,清洗与灭菌效果理想。由于医疗器械上会存在组织液等有机物,对于微生物具有保护功效,如果不能够清洗干净,即便灭菌等操作符合规范,但是病原体也可能会存活[11]。超声波清洗机清洗过程中会加入稀释的多酶清洗剂,可将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有效去除,从而获得更为显著的灭菌效果,并确保医护人员、患者的生命安全[12]。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清洗合格率以及管腔类医疗器械RLU值、轴与关节类医疗器械RLU值情况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提示选择超声波清洗洗涤方式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的效果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同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洗涤方式对比,对医疗器械行超声波清洗机洗涤的合格率更高,但就普通类医疗器械而言,选择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洗涤方式更能够提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