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娉婷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恶性肿瘤的起源是上皮组织,其发病原因尚且不是十分明确,但多认为有外源性因素以及内源性因素两大类,外源性因素有生活习惯、天然因素、医源性因素、环境因素等,内源性因素有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等[1]。目前,由于环境污染加重、人们生活方式等的改变,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极大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2]。此疾病通常是无法治愈的,只能够通过化疗等帮助延长生命,所以患者心理状况是极易受到影响的,容易出现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及时予以心理护理干预是非常关键的[3-4]。本文就我院收治的接受放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开展研究,报道如下。
择取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恶性肿瘤放疗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38例/组。A组中男性与女性之比为21:17,年龄最大78岁,最小21岁,平均45.85岁,头部肿瘤、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分别9例、10例、11例、5例、3例;B组中男性与女性之比为20:18,年龄最大79岁,年龄最小20岁,平均45.84岁,头部肿瘤、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分别8例、9例、11例、6例、4例。组间资料对比(P>0.05)。
A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的事项等。
B组:将A组护理内容作为基础,并行心理护理,内容包括如下。
①放疗前心理干预。在放疗治疗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实际病情、心理状况、家庭状况等进行准确评估,并与其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谈心的方式帮助正确宣泄不良情绪。耐心回答患者及其家属心中的疑问,并尽可能满足一切合理需求;讲解疾病的多个方面知识,落实责任制护理制度,列举其他治疗状况较好的病患,从而帮助树立治疗信心,提高依从性。
②放疗中心理干预。在放疗治疗的期间内,还应当合理利用心理疗法,帮助改善负面情绪;病患在入院之后,需要根据阶段开展健康知识宣教工作,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的专业性等;除此之外,嘱咐家属多予以患者关心以及鼓励,使其能够感受到被关爱等,从多个方面增强其治疗信心;还可通过注意力转移等方式帮助缓解痛苦感等。
③放疗后心理干预。完成放疗之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予以安慰,并纠正错误认知,做好宣教工作,使其明白化疗治疗的有效性以及目的等,还可通过播放舒缓音乐、电影等帮助转移注意力,从而缓解负面情绪等。
统计与观察干预前后焦虑(SDS,焦虑自评量表)、抑郁(SAS,抑郁自评量表)情绪改善情况,并对比评价。
项目数据资料均纳入SPSS 21.0软件分析,t检验,P<0.05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组间对比焦虑、抑郁情况(P>0.05);干预后,B组心理状况显著优于A组(P<0.05),详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心理状况对比(±s,分)
表1 干预前后心理状况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SAS SD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B 组 38 60.85±5.69 49.98±4.36 61.84±6.61 47.46±4.68 A 组 38 60.86±5.71 56.85±4.48 61.86±6.62 56.42±4.36 t 0.008 6.774 0.013 8.635 P 0.994 0.001 0.989 0.001
在临床中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较高,治疗方面则多选择手术与放疗或者化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帮助提升生命以及生活质量[5]。但是由于放疗会带来不良反应,且饱受疾病折磨等,病患心理状况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出现心理障碍,最终则会极大影响治疗效果,所以需要实施心理护理进行干预,帮助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6]。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B组患者焦虑以及抑郁评分情况均显著优于A组(P<0.05),提示对接受放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在临床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价值较高。心理护理在实践当中是将心理学理论作为整个工作的指导,基础则是需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充分利用技巧以及方式等,帮助改善病患不良心理状态及其不良行为,从而促进康复[7-8]。不良心理因素会对患者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进而会促进恶性肿瘤进一步发展,当其心理状况得到改善后,便能够使其正确以及客观地看待每一项治疗问题,并保持良好的态度,积极配合整个治疗与护理工作,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病患主动地倾诉自身的想法以及疑问等,极大缓解了不良心理情绪等[9-11]。
综上所述,对于接受放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对其行心理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改善其心理状况(焦虑、抑郁),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