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化学反应”的机构改革

2019-07-21 14:33
南风窗 2019年15期
关键词:化学反应内设精简

7月5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结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明确下一步的任务和方向。

党的十九大后启动的这一轮机构改革,是对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一次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如果和以往历次机构改革简单作个对比就会发现,一方面,这一轮机构改革面临着一些约束条件,特别是要求不搞断崖式的精简分流人员,把大家安排好、有工作干,富余的干部和人员在實践中逐步消化。任何机构改革,最终都会落到“人”的头上,做好人的工作至关重要。而过往机构改革,有的能够进行人员分流,这与特定阶段有关系,即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很多部门撤销之后,转为公司,实际上实现了人员分流。今天这样的情况显然已经不存在了。

另一方面,这一轮机构改革是在啃硬骨头。以往机构改革,基本局限在政府范围内。而这一轮机构改革是党政机构统筹设置。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和政府行政体制的基本原则和特色,机构改革再往前走就绕不过党政关系和合理的党政机构设置问题。此外,长期存在的层级之间的职责同构、职能转变、机构改革和编制管理之间的统筹等,也是这一轮机构改革所要破解的深层次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机构改革成效明显,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难题,理顺了不少多年想理顺而没有理顺的体制机制,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主体框架初步建立。

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层面,这次机构改革涉及180多万人。改革后,核减部级机构21个,核减班子正副职数58名;减少设置部长助理部门9个,减少职数25名。中央层面有39个部门重新制定了“三定”规定、25个部门调整了职责。重新制定“三定”规定的部门,同划入基数相比,共精简内设机构107个,精简15.4%;精简司局领导职数274名,精简10.8%;精简编制713名,精简3.1%。

这里提到的“内设机构”是个典型例子。以前大部制改革的时候,也对很多部委、直属单位等进行合并,但效果并不平衡。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周志忍研究后就发现,有的“大部”内设的辅助性机构(比如办公室)仍然是对等设置并独立运作,内设的业务机构也没有整合,甚至是名称都一样的业务机构仍然独立设置。即使是对内设的辅助机构进行了整合的,有的也是“堤内损失堤外补”,多设业务机构来“照单全收”。机构整合不到位,有的大部也就很难说实现了职能的有机统一。

当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完成组织架构重建、实现机构职能调整,只是解决了“面”上的问题,真正要发生“化学反应”,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喜欢看篮球联赛的人们,都懂得“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巨星抱团,未必就会成功,可能失败的风险更高了,原因就是抱团的巨星之间产生“化学反应”很不容易,但巨星之间一旦产生矛盾,又无法调和,后果就是灾难性的。而即使单核带队,只要“化学反应”够好,那也能成为一只冠军级别的球队。

在机构改革当中,所谓“化学反应”,是指要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把机构职责调整优化同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有机统一起来,把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化学反应”的“化合作用”,具体来说包括:机构与职能的协同、领导效能和决策质量的提升、机构履职尽责能力提高、各级各类机构与人员的办事绩效、公共财政与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益从量变转为质变等。

不难发现,如果说解决“面”上的问题,主要对准内部,那么这些“化合作用”是对准外部。道理也很简单,机构改革的效果如何,最终是要看运行。部门之间是否还在扯皮或者打架?决策的质量高不高?履责效率提高了没有?公共资金有没有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些都是在运行中才能评估效果,根据效果再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举措,现在距离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仅有一年多时间,可以说是时不我待。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机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战略性战役,干系重大。

能否产生“化学反应”,就是机构改革下一步的最大考验。

猜你喜欢
化学反应内设精简
机构编制小常识
时常精简多余物品
一种面向应用的流量监测精简架构设计
与阿里签署战略协议混改在即,联通与BAT“化学反应”?
浅谈语义与语境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化学反应
山西省县级纪委内设机构改革全面完成
国内新型拔罐器的研究现状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课堂练习设计
案管中心与检察院内设相关部门衔接机制论要:以强化内部监督为视角
基层检察院内设机构整合问题的思考:以某省基层检察院内设机构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