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保罗
上期,我写了一篇关于韩国电影《国家破产之日》的文章。于是,有读者朋友问,一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前兆到底是什么?金融危机就在身边吗?
这个问题既简单,也不简单。
“简单”在于,金融危机无不是因为金融利益集团的“横征暴敛”所引发。在后发国家,银行是利益集团的典型代表,无论它们是国营,还是私营。银行“大而不能倒”,它们坚信即使自己出了问题,国家为防止银行崩溃,发生信用紧缩并引发经济深度衰退,一定会救助自己。
因此,国有的或者财阀掌控的银行,全都会拼命放贷,扩张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在这个过程中,坏账将成为金融体系的地雷,而通胀则摧毁实体经济的信心。直到危机爆发,套路才被迫结束。
但金融危机也“不简单”,它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远远超出银行的范畴。考察全球那些爆发过危机的国家,很容易发现金融危机无不是一个传导链条,步步为营,每一步都不落下。
首先是经济增长的放缓。增长放缓会让政府税收减少,将导致政府向银行体系透支,即财政的金融化。政府要求银行购买政府债券,这些债券其实都是烂资产,它们是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定时炸弹”。一旦经济进一步放缓,投资者担心政府无法还本付息,那么这些债券就会贬值。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放缓,银行对工商企业和房地产的贷款也会不断积累坏账,并导致贷款价值减记,其结果同样是银行资产的贬值。政府债券和私营部门贷款的同时贬值,必然是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灾难。所以,但凡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银行大面积倒闭或政府大規模救助,注定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说银行的衰败是内部病变,那么资本外逃则是来自外部的危机催化剂。
金融危机很可怕,但它有迹可循,避免危机的方法论也不是什么秘密—只是操盘者有没有这个能力。
韩国、墨西哥、阿根廷和东南亚国家,无一例外都在危机爆发之前出现了大规模资本外流。《国家破产之日》里面就有个细节,韩国央行和财政部的官员说,韩国真的要完蛋了,因为资本外流,国家外汇储备快要耗尽,韩国企业正常的进出口生意都没法做了。对这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国家来说,经济将彻底停滞!
韩国的故事,和我们距离很远。
过去几年,中国对金融体系进行了大整顿。整顿可以说是“对症下药”,非常高明和及时,出发点之一是保卫银行。简而言之,不能让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贬值。
中国银行体系的资产项目中,房贷占比之高,并不是秘密。尤其在2016年之后,个人按揭在银行新增贷款的占比更不断蹿高。可以说,房价继续大涨,将是实体经济不可承受之重,而大跌,更是银行的大麻烦。所以我们必须“稳房价”。
地方显性和隐性债务也是个问题。所以,我们用数年时间做了地方债的债务置换,将地方债的期限重新进行了配置。过程看似复杂,但本质就是债务展期和利息补贴。换句话说,不过是以国家信用来给地方债务“增信”,稳住其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价值而已。
此外,在资本流动的管理上,中国的能力和手段也远非韩国、墨西哥、泰国这些国家所能比拟。这一点,王健林应该很清楚。不是吗?
实际上,金融危机很可怕,但它有迹可循,避免危机的方法论也不是什么秘密—只是操盘者有没有这个能力。但化解危机显然需要成本,而成本的买单者在必要的时候,也应该获得补偿。他们,不应该一直都是输家。
补偿,必须通过真正的改革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