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
广州,从来就是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
无论中央政府是在长安、洛阳、开封、南京或者北京,广州都是一个边远的、偏僻的、鞭长莫及的邑镇。如果按照周代“五服”的规格,它显然只能属于最远的那一“服”——“荒服”(天荒地老之服)。
长江湘水之阻,衡山南岭之隔,足以让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视为畏途。李白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然而从长安到成都,实在比到广州近得多了。所以古人从未有过“粤道难”的说法,因为他们几乎没有到过广州,也不大想到广州。
事实上,“蛮烟瘴雨”的岭南,历来就是流放罪犯的地方;而只要想想18世纪清廷官方规定的标准行程,从北京到广州驿站,竟要56天(加急为27天),则对于所谓“天高皇帝远”,便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不过,广州离“皇帝”很远,离“外面的世界”却很近。广州临南海之滨,扼珠江之口,对于吸收外来文化有着天然的优势。在晋朝时,华南地区的出海口即已由徐闻、合浦一带移至广州。到了唐代,广州便已以中国南海大港而著称于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这时,广州已设立“蕃坊”,城中外侨杂居,其所谓“番邦习俗”,对广州文化的形成,不能说没有影响。
近代崛起的“岭南画派”,便是锐意革新,獨树一帜。岭南画派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兼容西方摄影、透视等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广东音乐则在运用民族乐器的基础上大胆采用外来乐器,于是便以其宽广丰富的音域和优美嘹亮的音韵深得人们喜爱,享誉海内外。
而且,所谓“天高皇帝远”,显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央政府不大管得了,二是中央政府不大靠得上。管不了,就可以自行其是;靠不上,就必须自力更生。所以,广州人的自强精神和自主意识特别强。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广州和岭南人民正是靠着自己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自己闯开了一条生路,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独创精神几乎已成为他们的“文化无意识”。任何人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广州的文化,从饮食服饰、建筑民居,到音乐美术、戏剧文学,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与内地大相异趣。
实际上,即便广州普通民众的生活,也相当随意和注重个性。广州菜肴、点心、粥面品种之多,堪称中国之冠,除岭南物产丰富、粤人注重饮食外,要求“吃出个性来”也是原因之一。广州人的穿着,更是五花八门,或讲面料,或讲款式,或讲名牌,或讲新潮,但更多的还是自己觉得怎么好看就怎么穿,或怎么舒服就怎么穿。
其实说怪也不怪。广州既然是一个远离中原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人来管,他们自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生活,而不在乎北方人说三道四。事实上,即便有北方人评头论足,广州人也“没什么所谓”。他们不喜欢争论,喜欢实干,而且喜欢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干。
在广州人看来,北京人争得面红耳赤的许多问题,都是“没什么所谓”的。因为这些问题不要说争不出什么名堂,即便争得出,也没什么实际效益。既然如此,争论它干什么?也是因此,他们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