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西苑
中国很多民营企业的发迹,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了某种特殊的“关系”,如某些政府官员的“关系”、金融机构的“关系”或者某些大型国有企业的“关系”等。很多企业老板在酒桌上常常以自己“关系多”而引以为豪,情不自禁地露出得意神色。每到这时,我都深深为他们捏一把汗。靠关系起家的人,最终会栽在关系上。当他的关系多得连自己都记不清的时候,“走麦城”的日子也就离他不远了。在商场上,成也关系,败也关系。
企业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有一个主攻方向,老板一般会把最多的精力花在主攻方向的“关系”上,可是当这个阶段过去之后,主攻方向转移到了其他战线,老板的主要精力就会随着主攻方向的转变而转移到其他“新关系”上,于是必然冷落了原来的“老关系”。
在企业发展的最初阶段,老板的关系面还很有限,他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这些有限的“关系”维持良好的关系。可是随着企业越来越大,战线越来越长,发展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多。“关系”多了,老板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虽说“喜新不厌旧”,但难免出现照顾不全、礼貌不周的地方。这时,那些被冷落的“老关系”就会产生极不平衡的心理。于是企业的麻烦就来了,过去办什么事情都一帆风顺,可是现在到处都是绊脚索,有时候搞得你莫名其妙,不知道这绊子是谁使的,难免有那么一天被一个绊子绊倒就再也起不来了。
还有一些民营企业老板喜欢采用另一种拉关系的方法,在自己公司里给“关系”的子女安排位置。公司雇用他们并非因为其有专长,纯粹是为了用共同的利益把他们背后的“关系”绑上“战车”。这些“关系”的子女在企业中往往拥有某种特权,例如不必按时上班,但每月工资照发,他们的作用就在于代表企业利益去求父母办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雇用“关系”的子女或亲属等于给企业装上“定时炸弹”。这些特权雇员往往眼高手低,以为自己的父母有恩于企业,所以对得到回报的期望值过高。可是他自己的能力和贡献又与期望值不匹配,一旦期望值无法实现,就很容易導致心理失衡,从而产生怨气。这种人一般都带有“非友即敌”的极端色彩,很难像一般雇员那样好说好散。尤其当他们背后的“关系”失去作用时,留着他们是累赘,可一甩掉他们,“定时炸弹”就会引爆,届时企业就大难临头了。
“关系”固然是一种资源,可是“关系”多危机也多。因此,越是“关系”多的老板,越要未雨绸缪,为自己的企业找好逐步摆脱“关系”的退路。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日益规范化,特殊“关系”的作用也将会越来越小,把企业的基础坚实地建立在自己的实力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企业的实力最终取决于与消费者的关系。世界上什么人都可以买通,唯有消费者无法买通,想与他们搞好关系,唯有靠质量、靠服务、靠价格、靠信誉。与消费者的关系搞好了,你还用在乎其他关系吗?企业有了信誉和实力,还愁没有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