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测试与评价

2019-07-19 10:42李美长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供给侧改革评价体系

李美长

摘要 研究了供给侧改革农民工就业面临的困境,设计了基于供给侧改革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探讨了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方法和步骤。依据农民工就业能力测评实践认为当前农民工总体上对供给侧改革还不适应、职业教育供给与市场人才需求还不匹配、农民工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潜能没有被激发,影响了农民工就业能力;个体上要坚持终生教育理念,依据各自短板有针对性提高人力资本、提升就业能力,适应供给侧改革需要。

关键词 就业能力;供给侧改革;农民工;测试;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F 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2-0266-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2.07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The dilemma faced by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was studied,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index weight we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ability,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steps of migrant workersemployment ability we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f evaluating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peasant workers, it was considered that the peasant workers are not adapted to the supplyside reform, the suppl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id not match the demand of market talents,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 of peasant workers was not stimulated to meet the market demand, which affect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peasant workers. According to their short board, we should improve human capital and enhance employabi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supply side reform.

Key words Employability;Supply side reform;Migrant workers;Testing;Evaluation system

面對供给侧结构改革,很多传统职业逐渐消亡,新兴的融合性职业不断衍生[1]。智能化社会化的生产己经逐步抛弃对过多劳动力的偏好,转而需求更高端的生产技能或技术以获取较高的生产力[2];机器换人缺的不是机器,而是管护机器的人[3]。供给侧改革呼唤新时代农民工及时转型、提升就业能力并与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相匹配,因此,正确测试、认识和评价农民工就业能力,找准补足“短板”的有效措施成当务之急。

1 供给侧改革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指标设计

国外学者对就业能力构成要素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把就业能力分解成了若干个可操作性的就业技能指标。国内学者罗恩立[4]在系统梳理西方就业能力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劳动力就业特点,就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并利用层次分析和特尔斐咨询法构建了包括微观、中观、宏观3个一级指标,教育与技能、家庭环境等9个二级指标,个体受教育程度、父母教育、培训的政府支持等25个三级指标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刘叶云等[5]依然参照Fugate等提出的分析框架,认为人力资本层次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影响最大,指出提高劳动力自身素质和职业认同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重点。该研究认为,评价供给侧改革中的农民工就业能力,不仅要考察农民工已掌握知识技能和熟练程度,更要考察农民工的市场适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知识更新应用能力等[4],并以罗恩立研究框架为基础,构建了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1.1 微观就业能力

微观就业能力即指个人就业能力,是指劳动者个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是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应具备的良好意志品质。微观就业能力不足是农民工先天短板,也是适应供给侧改革需要着力提升的能力。从微观层次上可以分为教育与技能基础、技能掌握程度、知识技能更新能力3个二级指标。

1.1.1 教育与技能基础。传统的劳动供给曲线假定劳动是同质的,无法解释现代经济增长的特点。在现代工业化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年代,认为劳动具有异质性特点。劳动异质性源于劳动力供给侧进行初始人力资本投资,初始投资的区别决定就业者的就业能力和劳动生产力。农民工就业前也有教育和技能投资,但初始的人力资本投资都严重不足。

(1)接受教育程度。该指标主要是指农民工供给侧改革之前接受基础教育程度。

(2)技术专长。该指标主要是指农民工供给侧改革之前掌握的专业技能种类和取得的技术等级。

受教育程度和技术级别是劳动力市场需求方对劳动者进行能力甄别的关键指标。

(3)职业培训。主要指农民工供给侧改革之前为获取劳动技能和更新劳动技能而参与的各种类型培训。是农民工更新技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民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反映。

1.1.2 技能掌握程度。有一定专业基础,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一线技工,能理实一体、融会贯通,用活技能并能在实践中改革创新的农民工在产业升级、供给侧改革中保持和获得工作能力强。该指标主要分为3个具体指标。

(1)生产技术熟练程度。

该指标主要是指农民工供给侧改革之前就业过程中,对其掌握的技能运用的熟练程度,熟练程度越高、工作质量越好,减员的机会越少,就业能力越强。

(2)生产技术理论掌握情况。该指标主要是指农民工供给侧改革之前就业过程中,对其掌握的技能理论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掌握程度越高,拓展创新能力越强,就业空间越大。

(3)生产技术改进与创新。该指标主要是指农民工供给侧改革之前就业过程中,对其从事的工种技术改进建议和技术创新情况,技术革新、创新思路越多,能为生产带来效益越多,就业能力越强。

1.1.3 知识技能更新能力。

面对供给侧结构改革,很多传统职业逐渐消亡,新兴的融合性职业不断衍生,职业人在不同产业和企业之间的流动成为必然,数以亿计的现行农民工掌握的职业理论和技能远远达不到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对现代产业工人的要求,择业者只有按职业所需的职业劳动素质及时开发自己潜能,及时获取新知识、更新技能,有效提高就业能力才不会在供给侧改革中落伍。从目前调查来看,我国农民工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来源于4个方面[6]。

(1)网络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该指标主要是指农民工通过网络搜寻知识,了解市场动态、获取专业技能和就业信息的能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近几年“自媒体”的兴起和发扬光大,使信息消费者和生产者出现了一体化现象,要求个人具有信息获取的绝对能力。

(2)阅读资料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该指标主要是指农民工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3)进修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该指标主要是指农民工利用周末或者休息时间,在学校进修,学习新知识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4)向他人学习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该指标主要是指农民工通过向他人学习知识技能,丰富经验,提高就业能力。

知识更新渠道的偏好和组合反映农民工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和适应市场就业能力的差异。

1.2 中观就业能力 中观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农民工就业过程中,与个人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有关的经济社会背景因素,它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捕捉就业机会、维持现有岗位、实现岗位流动的可能性。是农民工获取、维持和转变工作非常重要的因素,主要分为3类指标。

1.2.1 家庭环境。农户家庭成员的就业行为大多是站在家庭视觉下的决策结果,以期达到家庭效用最大化的目的。因此,劳动者个人的就业决策行为不仅受到其自身条件(包括性别、年龄、知识和技能等人力资本禀赋)的影响,同时还受家庭结构、成员就业情况、家庭总收入、居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1)子女教育。

家庭学龄子女越多,教育收费越高,花在自身人力资本投资机会越少,对转岗就业影响越大。

(2)养老负担。家庭赡养老人负担越大,老人身体不好,影响个人人力资本投入越大。

(3)家居环境。没有盖房、买房或负债盖房、买房的农民工,个人人力资本投入影响越大。

1.2.2 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时期,适应供给侧改革需要三产结构不断变化、知识型劳动者就业需求不断提高,大部分农民工的技能水平较低,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其就业和转岗就业困难。农民工要适应市场需求,努力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从单纯依靠体力就业转变为能依靠技术就业,才能有效避免“结构性失业”发生。该指标可以分为3个具体指标。

(1)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岗内适应)。农民工就业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通过多渠道学习,利用所学知识及技能改革产品制作工艺和完善产品功能的能力。

(2)适应岗位变动的能力(岗间适应)。农民工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工资收益的差别,通过学习和培训从事相关岗位工作的能力。

(3)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转型适应)。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需要,农民工通过学习和培训从依靠体力就业转变为依靠技术就业,从依靠经验型就业转变为依靠知识型就业的能力。

1.2.3 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社会资本是指利用已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获取就业机会的能力。农民工拥有的社会资本越丰富,资本存量越大,不仅能够帮助农民工获得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尊重,还能促使农民工在社会网络中相互沟通获取就业信息和新的职业发展机会。该指标分为2个具体指标。

(1)获取初级社会资本的能力。农民工所处的最基本的社会网络是个人与其家庭之间的简单网络,家庭环境越好,成员间关系越融洽,农民工就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本来培养自身就业能力,就业能力也就越强。

(2)获取次级社会资本的能力。农民工在后天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如同事、同学和朋友关系等组成的后天社会关系网络,这种后天形成的社会网络资源越丰富,农民工获取的社会资本越高,对于其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帮助越大。

1.3 宏觀就业能力[6] 宏观就业能力主要指农民工在获取、维持和转换工作时,充分应用宏观经济政策、合理利用法律法规和积极获得国家就业政策支持的能力。公共服务与政策享有权利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升,宏观就业能力主要表现在法律运用能力和获得就业政策支持能力2个层面。

1.3.1 法律运用能力。法律运用能力是指公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了解决矛盾冲突、维护权益而理解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长期以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经常遭到用人单位的侵害与践踏。提高法律运用能力,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发展权利,是构成其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可分为2个具体指标。

(1)法律知晓度。

对法律的了解程度越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更强,对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的能力也越强,使其有更多资源用于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2)法律运用度。农民工对法律的了解,法律意识的提高,最终都需要通过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农民工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程度越高,影响其社会资本的积累越大。

1.3.2 获得就业政策支持的能力。

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主要包括就业培训、求职信息提供和职业发展指导等,对于农民工获得、维持和转换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减少农民工就业搜寻的成本,提高就业质量,拓宽就业渠道,还能对其职业规划做出可持续的帮助。

(1)政策知晓度。对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的程度越高,农民工获取就业信息量越多,筛选出对自己有作用的信息可能性越大,对农民工指导作用越强。

(2)获取政策支持的能力。应用国家政策减轻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城市就业生活的资源约束压力,将更多资源用于自身就业搜寻与就业转换,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提高就业能力。

2 供给侧改革农民工就业能力指标权重设计

由于农民工就业能力指标带有较大模糊性、复杂且无法直接进行定量分析,在进行指标权重设计的时候,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来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选择从事农民工、劳动与就业有关研究5年以上且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教授和学者,向他们发放咨询问卷,要求他们对指标体系提出适当修改建议,并对问卷中设定的指标变量进行赋权。

在回收问卷的处理中,计算专家对指标赋权的协调系数。设参与权重评估的专家数为 m,待评估指标数为 n,则反映 m 个专家对全部n 个因子权重评估的协调程度(或一致程度)的指标称为协调系数,用W表示[4]:

W=12m2(n3-n)-mmi=1Tini=1dj

式中,dj为第 j个指标的各专家评分等级和与所有指标专家评分等级和总和的均值之差;Ti为专家给不同指标相同评分的指标数。

一致性系数在 0~1 取值,越接近于 1,表示所有专家对全部评价指标评分的协调程度越好。一致性系数越大越好,说明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估计较为稳定可靠。计算中对个别指标赋权出现极端值,再次反馈专家,经过多轮梳理、反馈和调整,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每项指标的权重,最终得出供给侧改革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数据表明,专家们对于供给侧改革农民工就业能力指标体系总体指标权重的协调系数已达 0.92 ,总体协调水平较高。

按照上述方法,该研究建立的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 供给侧改革农民工就业能力测试方法步骤

3.1 农民工就业能力指标测试方法

3.1.1 确定各指标的值。各指标值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通过“很弱、弱、一般、强、很强”5个定量化程度来确定其能力的取值,“很弱=1分,弱分=2,一般=3分,强=4分,很强=5分”,从而能够对各指标进行相加,得出各指标的具体值,最后通过相加,得出综合就业能力总分。

3.1.2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采用专家打分法,匿名收集专家意见,客观地进行统计、汇总和整理,并经过多轮反馈咨询,确定合理的权重。

3.1.3 加权线性和法计算。在确定各指标值和指标权重后,通过加权线性和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分,能够直观地得出农民工就业能力总分。

3.2 农民工就业能力指标测试过程

3.2.1 准则层指标测试。综合就业能力U=0.42×微观就业能力U1+0.36×中观就业能力U2+0.22×宏观就业能力U3

微观就业能力U1=0.28×教育与技能基础(职前基础)A+0.32×技能掌握程度(职中应用)B+0.40×知识技能更新能力(职后发展)C

中观就业能力U2=0.26×家庭环境D+0.40×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能力E+0.34×获取社会资本能力F

宏观就业能力U3=0.35×法律运用能力G+0.65×获得农民非农就业政策支持能力H

3.2.2 次准则层指标测试。教育与技能基础(职前基础)A=0.42×受教育程度A1+0.30×技术专长A2+0.28×职业培训A3

技能掌握程度(职中应用)B=0.28×生产技术熟练程度B1+0.30×生产技术理论掌握情况B2+0.42×生产技术改进与创新B3

知识技能更新能力(职后发展)C=0.28×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技能能力C1+0.24×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和技能能力C2+0.26×通过进修获取知识和技能能力C3+0.22×通过向他人学习知识和技能能力C4

家庭环境D=0.36×子女教育D1+0.36×养老负担D2+0.28×家居环境D3

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能力E=0.27×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岗内适应)E1+0.33×适应岗位变动的能力(岗间适应)E2+0.40×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转型适应)E3

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F=0.38×获取初级社会资本的能力F1+0.62×获取次级社会资本的能力F2

法律运用能力G=0.5×法律知曉度G1+0.5×法律运用度G2

获得非农就业政策支持能力H=0.39×政策知晓度H1+0.61×获取政策支持的能力H2

4 供给侧改革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分析

4.1 3个评价指标与个体就业能力评价分析 农民工就业能力测评可以依据不同测评主体分别计算个人就业能力、企业基本就业能力和地区综合就业能力等指标。

(1)个人就业能力。由农民工个人按照操作层指标,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先进行客观评分,根据专家打分法所获得的权重,按加权线性和法,计算农民工个人就业能力,用于择业参考和有针对性接受职业教育。

(2)企业基本就业能力。由用人单位挑选若干名基本能胜任岗位工作的员工,按操作层指标一一评分,并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企业要求的操作层指标,然后,根据专家打分法所获得的权重,按加权线性和法,计算出企业基本就业能力,用于企业录用员工的最低参考标准和农民工个人择业的参考。

(3)地区综合就业能力。通过抽样调查,选取本地不同就业能力农民工样本,组织农民工进行个人就业能力测评,并计算样本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地区农民工操作层指标,然后,根据专家打分法所获得的权重,按加权线性和法,计算出地区综合就业能力,用于衡量地区农民工整体就业能力和制订基于供给侧改革需求的地方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参考。

同时计算的个人就业能力和地区综合就业能力指标同某地企业基本就业能力比较,可以反映地方和农民工个人就业能力与当地市场需求的差距及职业教育需求方向。

(1)个人就业能力>企业基本就业能力。说明农民工当前就业能力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适应供给侧改革就业能力较强,可以获取一次就业机会,但要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及时更新技能,确保个人就业能力恒大于企业基本就业能力才能确保稳定就业机会。而当个人就业能力>理想企业基本就业能力,或个人就业能力>理想岗位基本就业能力时,可能实现职业向上游动。

(2)农民工个人就业能力<地区综合就业能力、且个人就业能力>企业基本就业能力。说明本地农民工整体素质非常高,处于职业技能领先状态,供给侧改革整体就业能力非常强,但农民工个人就业能力仍有上升空间,需要依据个人就业能力测评结果有针对性加强提升。

(3)农民工个人就业能力>地区综合就业能力、且个人就业能力<企业基本就业能力。說明本地农民工整体就业能力偏低,适应供给侧改革就业能力弱,地方政府和农民工个体都要加强职业技能学习和提升,才有可能避免结构性失业发生。

(4)农民工个人就业能力<地区综合就业能力、且个人就业能力<企业基本就业能力。说明农民工个体就业能力很低,适应能力弱,需要进行恶补,是极易被市场淘汰的群体。

4.2 整体就业能力评价分析

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每一项指标取值:1分为最低,5分最高。综合总分最高为5分,按60%标准核算,合格分数为3分。整体测评结果暴露出农民工整体就业能力存在的许多问题。

4.2.1 农民工对供给侧改革总体还不适应。在进行区域农民工就业能力测评时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工综合就业能力测评分值不高,多数在3分以下。综合就业能力测评分总体不理想反映地区农民工总体就业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不适应,反映农民工对供给侧改革的不适应。在后工业化时期,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借助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强调技术创新,强调产品的高附加值,强调通过技术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构筑核心竞争力来改变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格局[7]。因此,继续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徘徊在世界产业链低端赚取微薄的代工费用是不可持续的发展策略。企业产品工艺、技术设备和管理的升级必然对劳动者知识技能提出更新的要求,势必引起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井喷[7]。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以前,受教育年限和教育质量上的限制,在人力资本上与城市同龄人有巨大差距,微观就业能力先天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农民工的工作正处于从“靠体力”向“凭技术”转变,他们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也正在从“求生存”转变为“求发展”[8]。这种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学习、适应过程,农民工必须依据就业能力测评,针对短板苦下功夫,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持之以恒,努力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才能尽快适应供给侧改革需要。

4.2.2 职业教育供给与市场人才需求不匹配。

测评中会发现,不仅许多地区综合就业能力<3,同时很多农民工个人就业能力<企业基本就业能力。说明农民工整体就业能力很弱,甚至无法满足企业基本用工要求。结果导致了“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尴尬局面的出现。“就业难”和“招工难”反映了本土人才供需的严重结构性失衡,即中低端人才的“产能过剩”,专业技能人才、创新技术人才和中高端人才“供给不足”[9]。要走出低水平人才过剩、高水平人才缺乏的窘境,改变市场人才需求断层局面,必须强化对高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供给力度。政府要以重点职业院校为基地,以重点专业为突破口,鼓励职业院校与大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协力打造一大批综合实力强的职业教育机构,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扩大优质职业教育的供给量。

4.2.3 农民工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潜能没有被激发。

从个人就业能力和综合就业能力测评可以发现一个相同的问题:就业能力构成中知识更新能力和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能力分数都很低,农民工就业能力存在严重偏科问题。这也说明农民工适应新生事物发展、主动更新知识和技能的创新意识不足。长期以来,农民工工种单一稳定,依附老板就业心态稳定,虽也有流动,但基本只是工作地点的流动,创新创业潜能没有被激发。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要培养每一个农民工都去选择创办企业,而是要通过培养农民工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使其在所从事的任何职业中都可以自信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激发农民工创业热情,除了相关的政策和环境支持外,可以利用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宣传引导,诸如利用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社交平台,搭建起激励创业者的创业经历、创业故事等方面的交流平台,来宣传典型的创业事例,激发农民工创业热情[10]。

参考文献

[1]张弛.面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职业教育大众化发展框架:基于人力资本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7(4):8-12.

[2] 汪浩,陈忠余,余晓梅.产业升级视域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以重庆綦江区为例[J].农家参谋,2018(15):1.

[3] 张文,邓圩.产业转型 农民工如何“升级”?[N].人民日报,2014-06-29(010).

[4] 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13-19.

[5] 刘叶云,游钊.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35-39.

[6] 胡威.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研究:以广西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4:4-7.

[7] 张学英.后工业化时期农民工在人才结构中的定位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1(3):55-58.

[8] 李觉.“90”后农民工培训内容需求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4(10):138-139.

[9] 傅雯,宋秉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7(4):57-60,86.

[10] 陈冬.怎样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热情[J].人民论坛,2016(19):78-80.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供给侧改革评价体系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