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洁 张彦兵 李东升
摘要 [目的]探明2种不同行距(25和30 cm)钵形毯状秧盘育秧适宜的播种量。[方法]以粳型水稻品种苏秀867为材料,研究播种量对2种行距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机插水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和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随着播种量的增加,2种秧盘株高、黄叶数增加,叶龄、茎基宽、白根数和百株干重下降。25 cm行距和30 cm行距下钵形毯状秧盘播种量分别为100与120 g/盘时,水稻产量最高(9.84 和9.80 t/hm2)。[结论]该研究可为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論依据。
关键词 播种量;钵形毯状秧盘;秧苗素质;产量
中图分类号 S 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2-0030-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2.00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suitable sowing amount of plates in two different sizes (row spacing:25 and 30cm )with potmat seeding.[Method]Taking the japonica rice variety Suxiu 867 as the material,the effects of seeding quantity on the seedling quality,dynamic changes of stem and tillers and yield structure of rice sown by two different size plates with potmat seeding were studied.[Results]With the increase of sowing amount,the plant height and yellow leaf number of rice seedlings increased,while the leaf age,basal culm thickness,white root number and dry weight of 100 plants decreased.The highest yield of rice (9.84 and 9.80 t/hm2) was obtained when the seeding amount was 100 g/tray of 25 cm row spacing and 120 g/tray of 30 cm row spacing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otmat seeding and seedling transplanting by machine.
Key words Sowing amount;Potmat plate;Seedling quality;Yield
培育均匀健壮、生长一致、秧龄适宜的秧苗,是发展机械化插秧的重要保证。为形成机插壮秧,除合理的肥水运筹外,播种量是关键[1]。播种量问题一直是机插稻育秧环节的重大问题,适宜的用种量,不仅能够培育健壮的秧苗[2],还能避免由于播种量过大造成的无效浪费及播种量不足造成的基本苗不够、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3-4]。
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采用钵形毯状秧盘,秧苗呈现上毯下钵,结合了钵形与毯状秧苗的特性,具有成苗率高、秧苗健壮、植伤轻、返青快、早发性好等优势,较普通毯状秧苗机插技术有明显增产效果[5-8]。目前对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较少,笔者以粳型水稻苏秀867为供试材料,明确了大田生产2种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所需的适宜播种量,为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进一步的推广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7年5—6月在东辛农科所7#地秧田进行,6月17日移栽于18#地。供试品种为苏秀867,千粒重26.6 g,发芽率90%。采用现阶段插秧机常规行距25和30 cm对应育秧秧盘,采取钵型毯状秧盘育秧,25和30 cm行距对应的秧盘尺寸分别为盘长 58 cm、宽 22 cm、高 3 cm和盘长58 cm、宽 28 cm、高 3 cm。秋畦上无纺布垫层,无纺布覆盖。试验用营养土取自大田,肥力中上,经过冻融、晾晒、粉碎和过筛等处理5月26日播种,6月17日移栽,各处理移栽密度相同,株行距为25 cm×12 cm与32 cm×10 cm,每穴4苗。本田小区面积为666.7 m2,施纯氮总量为36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2.5∶4.0∶3.5,磷肥69 kg/hm2,一次性基施,该试验中施用磷二铵150 kg/hm2。整地措施、大田水浆管理、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等同常规大田生产。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2种秧盘、4种播种量共8个处理,设计如下:①25 cm行距钵毯秧盘。干种播种量分别为90、100、110、120 g/盘,记为A1、A2、A3、A4。②30 cm行距钵毯秧盘。干种播种量分别为100、120、140、160 g/盘,记为B1、B2、B3、B4。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播种后15 d内调查成苗数。秧苗素质测定:播后25 d测量苗高、叶龄、茎基宽、单株黄叶数、白根数、百株干重,每个处理调查不少于20株。
栽插后第2天定点,每7 d观察记载群体的茎蘖动态一次,直至抽穗。成熟期田间小区内5点取样,测量株高、成穗数,收获前每区取连续10穴考种,记载每穗总粒数、空瘪粒数、实粒数,按小区实收产量计产、测千粒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量育秧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表1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2种秧盘的秧苗株高增加明显,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播量最大时,即A4与B4处理秧苗株高分别达到13.92和13.93 cm。黄叶数变化趋势与株高相同,但叶龄、根数、茎基粗随播种量增加呈下降趋势。苗高干重是衡量秧苗粗壮的重要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增大,其秧苗的苗高干重呈下降趋势,播量最低的A1与B1处理秧苗素质最佳。
2.2 不同播种量秧苗的茎蘖动态 不同播种量的秧苗以相同种植密度移栽后,调查各处理茎蘖动态,结果表明(表2),播种量低的处理秧苗分蘖早发性好于播种量高的处理,其最高分蘖数也高。各处理间成穗数随播种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差异不大,基本上都稳定在适宜穗数范围内。但随着播种量增加,成穗率呈下降趋势。A2与B2处理秧苗成穗数最高,但成穗率低于A1与B1。
2.3 不同播种量秧苗的产量及构成因素 表3表明,各播种量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A2与B2处理产量最高,分别达9.84 与9.80 t/hm2。其次为A1与B1处理,其产量分别为9.64和9.59 t/hm2。成穗数、每穗总粒数随播种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播种量增加,各处理间结实率相差不大。
3 小结与讨论
景启坚等[9]、瞿廷广等[10]研究指出,播种量低时,有利于降低株高,促进根系发育,增加秧苗发根力。沈建辉等[11-12]研究发现,秧苗素质随播种量增加而变劣,苗高干重与茎基宽等重要秧苗素质指标随播种量增加呈现下降趋势。这与该试验研究结果一致。
最低播种量时,秧苗素质表现虽然优质,但容易导致秧苗移栽后基本苗不足。而秧苗群体密度过度的增加,会造成秧苗生长的后期中、下部叶片互相遮盖,严重影响光照透过,致使中下部叶片早衰,黄叶增多,进而影响水稻秧苗对光能吸收和利用的效率。因此对该试验供试品种而言,其适宜的播种量为25 cm行距钵毯秧盘90~100 g/盘与30 cm行距钵毯秧盘100~120 g/盘。
对各处理的秧苗以相同种植密度移栽后,不同处理成穗数、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并且移栽后各处理间的差异不如预期大,这可能是由于本田氮素水平较高,不同秧苗素质对移栽后水稻生长影响不明显所致。
参考文献
[1]吴亚云,裴文,曲开军,等.秧龄和播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9):45-46,50.
[2] 滕飞,陈惠哲,朱德峰,等.播种量对水稻机插秧苗成毯性及素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5,37(3):398-403.
[3] 张胜.不同基质育秧和机插秧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4] 李伟,曹晓东.不同播种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2017(22):31.
[5] 陈惠哲,朱德峰,徐一成.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及应用效果[J].中国稻米,2009,15(3):5-7.
[6] 王铁忠,陈惠哲,朱德峰,等.连作早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应用效果及品种比较[J].中国稻米,2010,16(3):44-46.
[7] 杨祥田,王旭辉,曾孝元,等.早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效果试验[J].中国稻米,2012,18(2):61-63.
[8] 张琼,李勇.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研发与应用[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4(6):57-58.
[9] 景启坚,薛艳凤,钱照才.不同播量对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J].江苏农机化,2003(2):13-14.
[10] 瞿廷广,许鸿鸽,沈志坚.水稻盘育带土小苗机插秧田播种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1):93-94.
[11] 沈建辉,曹卫星,朱庆森,等.不同育秧方式對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26(3):7-9.
[12] 沈建辉,邵文娟,张祖建,等.水稻机插中苗双膜育秧落谷密度对苗质和产量影响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4,30(9):90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