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2019-07-19 04:14刘佳怡
财讯 2019年18期
关键词:反贫困贫困绩效评价

摘 要:贫困是湖南省乃至我国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提高扶贫资金绩效值得我们深思。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笔者将各专家学者的研究现状整合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贫困的研究;二是反贫困研究;三是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研究。

关键词:贫困;反贫困;扶贫资金;绩效评价

一、贫困的研究

由于世界各地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差异,贫困迄今尚无一个权威且得到广泛普遍认同的定义。随着对贫困研究的逐渐深入,对贫困的概念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一些学者认为贫困与收入水平有关。Rowntree第一个系统的提出了贫困的定义,他认为,贫困就是指某个家庭的总收入无法保证其全体成员的基本生存活动。魏后凯和邬晓霞认为贫困有两种,一种的绝对贫困,即在某一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家庭成员的劳动所得或者其他合法收入等,无法满足家庭基本的生存需要,使得生命受到威胁,这与朗特里观点一致;另一种为相对贫困,即与其他人相比所产生的贫困,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贫困线也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这种上升所带来的贫困就是相对贫困。

一些学者认为,贫困还与能力和机会有关,并表现为物质、社会、经济、生活等各方面。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曾指出除了收入低外,贫困还与获得收入的能力与机会相关。到1994年童星、林闽钢也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贫困,主要是因为人们缺乏基本的生活物质和获取发展的机会与手段。Oppenheim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来阐述贫困现象,他认为贫困还反映在情感的匮乏、居住安全、正常的教育无法保障及生命健康和退休生活被剥夺等方面。李裕瑞、曹智等人将贫困的定义进一步扩大,认为贫困受到生态、经济、政策、社会等因素的制约,所以才会出现贫困地区经济落后、人们生活水平低等情况。

二、反贫困研究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有关反贫困的研究主要围绕政府投入、发展人力资本、教育医疗等方面展开。

一些学者认为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对贫困问题进行干预能较好的解决贫困问题。Nelson在1956年提出“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该理论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且资源缺乏,单靠贫困人口自身的能力是无法走出贫困的,而要想摆脱这种陷阱就需要政府进行干预。第二年Harvey Leibenstein提出贫困地区要想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干预来达到缓解贫困的目的。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摆脱贫困问题不能单从物质资本投入来解决,还要从加强人力资本的投入、自主能力、教育醫疗等多方面入手。1992年美国经济学家Schultz也提出贫困产生的根源是人力资本的匮乏,只有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2009年世界银行同样指出,要对贫困人口进行新知识的技能培训,增加他们参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机会,还要为其提高医疗卫生方面的保障,增强其反贫困的能力。

三、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研究

对于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的研究,国内外的许多专家都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并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其内容和方法。

一些学者从投入产出效率入手对扶贫资金绩效进行分析。Piazza等认为要提高扶贫资金的绩效不能仅提高资金的投入,关键是要从提高资金的效率上着手。Ashworth和Ghobadian从资金的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入手,运用效率评估模型对影响投入和产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来衡量资金效率的高低。张曦和孙晗霖也是从资金效率上进行研究,他们都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来进行资金绩效评价。

一些学者从实际减贫效果入手对扶贫资金绩效进行分析。朱乾宇运用回归分析来研究扶贫资金所产生的减贫效果;王朝阳搜集了湖南省114县连续六年的面板数据,并建立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发现财政扶贫能有效促进农村人口增收和GDP的增长;姚立国从扶贫资金不同投入项目的角度构建了多元回归模型,通过回归分析,他认为资金投入越多则减贫效果越好。

四、结语

对于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内容上的多元性,贫困与反贫困既可以从经济上去分析,也可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二是贫困反映了外在表现的缺失性,如经济收入的缺失,文化、和权利上的缺失等,可通过政府干预、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发展教育医疗等措施进行反贫困;三是具有动态性,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它是动态的、变化的,从地域上看,它主要取决于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于资金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国内外专家的研究主要是经过一系列的模型构建和运用,对资金绩效进行相应的评价,且各学者都在不断地尝试运用最适合的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S.Rowntree.poverty:A Study of Town Life [M].London:Macmillan,1901.

[2]魏后凯,邬晓霞.中国的贫困问题与国家反贫困政策[N].中国经济时报,2007(05).

[3]华学成,许加明.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对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启示[J].学海,2017(05):220-224.

[4]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4(03):86-98.

作者简介:刘佳怡(1993-),女,汉族,湖南益阳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财税与会计。

猜你喜欢
反贫困贫困绩效评价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对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探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探索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问责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基于反贫困的农村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