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研究

2019-07-19 04:14王艳
财讯 2019年18期
关键词:生产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摘 要:马克思从各种社会形态中抽象出“生产方式”的概念,并将其重新安放在各个社会的具体特征下对各种社会形态下的生产方式进行具体分析。在中国,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在经济发展的实践基础上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笔者看来,中国的生产方式依国情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并不代表特立独行,而是发展路径选择的不同,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能动发展。

关键词: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看来,政治经济学研究是从生产关系这一点出发的,是联系生产力、上层建筑、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来研究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而生产方式就是人们为了获得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黑暗,但在另一方面,马克思也肯定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与生产条件相结合促进了生产力的急速发展,给自己国家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打开了世界市场的大门。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著作的不完全总结,可以得出生产方式的基本含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生产方式是“人们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生产方式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既具有自然属性(生产力)又具有社会属性(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能动统一。

对于社会主义的产生,从社会资源有限的角度来说:整个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若是少部分人占有其中的大部分,必将引起剩下部分人的不满。这就要求占有大部分资源的人将自己的资源拿出来共享,从人的本质方面解释,谁都想要使自己的利益占有更多而不愿意放弃任何一点。从而造成了两类人的斗争,斗争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资源均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谈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共享思想。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就是那少部分只有大部分社会资源的人,利用大机器的工业生产剥削本就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引起了无产阶级的强烈不满。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化与生产的社会化不可调和的矛盾正一步一步将资本主义推向了毁灭。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弊端,马克思科学预见了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来说就是正确把握我国实际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陈云在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理念,也就是说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好的经验借鉴、也没有现成的实现路径,面对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只能适国情一步步探索,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摸清发展规律。

当前我国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中国经济制度的“中国特色”。公有制经济是国家的主体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居主导地位不变。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私有经济在历史的长河中长久不衰有其存在的驱动力所在(即对利益无止境的追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生产的同时,强调了东方落后国家与资本主义同时存在,预示了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吸收先进工业生产的一切先进成果而免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摧残。历史唯物主义表明没有哪一种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不吸收前期社会形态发展的优良成果的,都是建立在前期的发展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实现了世界少有的年均8%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其中不仅公有制经济起了带头作用,非公有制经济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颇多。在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和我国具体国情后,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成熟阶段经历革命性的变革转变而来。从生产力角度对此进行解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负责抚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伤痕累累。

总的来说,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并存、贴满“中国特色”标签的中国,其生产方式也可以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制度属于我国的上层建筑群,且上层建筑决定于我国经济基础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于我国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产生又是生产方式发生作用的结果,足以说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挂钩。正如马克思所说,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借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优秀成果。在认清并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来带动国家的发展的那一刻起,我国生产方式已经不是单纯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了,其中带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色彩,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借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方法上,中国选择了趋利避害,只留下了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而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其他方面则由占据大部分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发挥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于金富,生产方式理论:经典范式与现代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郭根山,祝念峰.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及其中国化进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于金富.社會主义生产方式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艳(1993-),女,汉族,区域经济学专业,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生产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浅析彝族花腰服饰图案在锡工艺中的运用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刍议网络经济影响下我国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改革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