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迪
[摘 要]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活动载体,有利于丰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提高其实效性。针对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三全育人”理念,以杭州师范大学“医志愿”思政教育项目为例,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视角,整合各方资源,实行动态管理,打造多元载体,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
[关 键 词] 大学生;志愿服务;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294-02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活动载体,具有丰富内涵、提高实效的功能。“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对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阅历,锻炼表达、交际、团队合作等各项能力及专业技能,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早在2009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作用,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学生志愿服务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这体现了高校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合理性。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现状
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各具特色,内容丰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有以下几点问题。
(一)志愿服务意識重视性不足
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的主体,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受教育者。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是应付任务或只是为了修得相应学分,导致服务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二)志愿服务内容专业性不足
志愿服务内容专业化是优化发展的必然方向,然而由于志愿服务长期以来以高校团委指导为主,大部分指导教师以思政辅导员、专职团干部为主,专业课教师的参与较少,导致指导教师队伍配置不合理,志愿服务内容以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为主,未能与专业实践良好结合。
(三)志愿服务机制长效性不足
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有利于个鼓励更多大学生持续稳定地参与,然而当下部分高校尚未制定科学规范的过程性监督与评价标准,影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导致很多学生做完一次志愿服务后就流失了,使志愿服务长效发展造成困难。
二、“三全育人”理念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针对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笔者认为“三全育人”理念能够给予志愿服务相应的实践应用与指导启示。本文以杭州师范大学“医志愿”思政教育项目为例,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层面,整合各方资源,实行动态管理,打造多元载体,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
机制。
三、“三全育人”理念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实践与应用
(一)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全员育人
1.学工团委与专业教师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仅仅应由学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组成,更应该包括专业课教师,双方在思政教育中承担不同的分工和职责。以“医志愿”为例,学生工作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主要负责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协调、实施,以及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服务知识培训等;专业课教师根据志愿服务的内容、特点,结合学科特色,负责对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专业技能教育。
2.学生社团与志愿团队相结合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高校学生社团便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因此,“医志愿”将志愿服务团队以社团的形式组织,稳定志愿服务队伍,锻炼学生组织管理、人际交往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校友资源与社会平台相结合
优秀校友是在校学生的标杆榜样,社会支持是志愿服务的良好教育实践平台。积极挖掘校友资源,加强与社会的沟通联络,建立和拓展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平台。校庆之际,“医志愿”走访优秀校友,学习榜样力量。整合省红十字会、省预防医学会、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等各类资源,在医院、疾控中心、社区、学校等地建立基地,促进不同类别、层次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
4.家庭支持与学校支持相结合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重视开发家庭思政教育资源,将学校、家庭相互整合,延伸第三课堂的空间,建立家校联动合作机制,举办家长讲堂,形成强大的德育合力,是全方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的客观要求。“
(二)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全过程育人
1.设立专门学生组织,针对管理
在学院党委的领导和学院团委的指导下,学院整合各方资源,成立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统筹管理、指导学院志愿服务活动。中心设有社会实践、基地管理、社团指导等部门,指导并服务于各具特色的医疗志愿者服务类社团。中心还自主设计了具有医学特色的志愿者标志、服装、志愿者证书等,营造独特的志愿服务文化。
2.制定专门章程守则,规范工作
“医志愿”把与志愿服务相关信息和做法制度化,编写为《青年志愿者管理条例》等章程,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整体。制度化后的医志愿工作得以规范化、明确化、专业化,现有的资源也得以合理利用,实现功能最
大化。
3.设置专门评估指标,过程考核
“医志愿”对志愿服务团队实行项目化管理,从活动策划筹备、具体实施和成果总结等环节建立一系列过程监督。在活动筹备阶段,加强动员宣传,选派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开展专题培训,对学生申报项目进行全过程指导;在活动开展中期,不定期检查学生活动开展状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反馈交流,保障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在活动结束后,完善成绩考评、成果展示和经验总结等后续工作。
(三)打造多元载体,实现全方位育人
1.分享交流促收獲
“医志愿”每年举办分享会,邀请优秀团队上台展示成果,分享收获。
分享会对上台展示的团队成员和台下的观众学生,都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作用。通过分享会过程中凸显的人人参与、人人收获、人人分享的志愿服务氛围,熏陶学生的言行,使其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意识与精神。
2.评优表彰促激励
举办“十佳志愿者”评选会,遴选出突出典型的十佳志愿者,树立经典榜样,成为了大学生奋斗方向的风向标。通过评选先进典型,有利于大学生自我道德品质的修养与追求,将先进典型作为自己强大的驱动。
3.技能竞赛促学习
依托校红十字会学生分会等社团及医学生骨干志愿者,开展应急救护、老年护理等一系列医学志愿服务技能培训。同时开展竞赛检验培训成果,以赛促学、以赛代练,更好地提高学生志愿服务专业性。
4.志愿节日促氛围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是高校形成德育合力的重要渠道。每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学院设立“医路有你,志愿随行”医学院志愿服务文化节,并在世界艾滋病日、全国爱牙日、世界急救日等关键节日开展相应志愿活动,进行健康促进教育,营造“医志愿”校园文化氛围。
5.大型赛会促锻炼
2016年至今,杭州接连承办G20杭州峰会、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世界游泳锦标赛等大型国际赛会,并将承办2022年亚运会。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不仅丰富志愿者的人生阅历,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开阔眼界视野、积累人生阅历、增长实际才干的机会,更加深了志愿者对国情、世情、民情的了解,增强了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
四、成果与展望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近三年“医志愿”思政教育项目累计吸引1万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总时数40万余小时,涌现了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优秀志愿者,先后获得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全国“千校千项最具影响好项目等荣誉。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提升了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更为地方发展提供服务,育人成果显著。将来,“医志愿”将立足现有工作基础,以“三全育人”为指导,继续发展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创优。
参考文献:
[1]胡凯,杨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2]范小凤.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4).
[3]朱雄,徐伟宏.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效应分析与组织治理[J].理论月刊,2017(7).
[4]张铁成,包慧君.“三全育人”理念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与启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5):81-84.
[5]陈亮.“三全育人”模式下的学生工作体制创新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9):130-133.
编辑 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