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姣雯
[摘 要]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出台,为区域院校联盟和校企联盟的学分银行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评价标准。从狭义的学分银行着手,以专业标准为依据,筹建院校企联盟、确定课程认证单元、探索灵活的教学模式,实施课程单元教学共享,完善核算学分当量,尝试为后续学分银行的研究提供思路。
[关 键 词] 专业教学标准;学分银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010-02
学分银行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打破职教与普教、职前与职后、高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壁垒,为建立上下贯通、前后衔接、左右融通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可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出台后,为区域院校联盟、校企联盟的学分银行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评价的标准,本研究从狭义的学分银行着手,尝试为后续学分银行研究提供思路。
一、学分银行的内涵界定
(一)学分银行的概念
学分银行(Credit Bank)是学习者将其平时所修的学分存入“银行”,通过“银行”实现其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的过程。
广义的“学分银行”是一种完全学分制的体现,意指学习者终身教育体系中三个层级的学习成果:(1)上下贯通模式,是指中高衔接、高本衔接、应用本科到硕博衔接等不同学历层次之间的贯通模式;(2)前后衔接模式,是指职前教育和职后进修在功能上的贯通性和延续性;(3)左右融通模式,是指在国家资格框架的认证下,普教、职教、社区教育、职业资格考试、社会培训等成果之间的融通。狭义的“学分银行”意指院校、校企联盟中学分的认证。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专业教学标准体系下的院校、校企联盟如何实现学分的认证和转换的思考,为后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学分银行提供思路。
(二)学分银行的意义
学分银行的意义是学分累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一种制度。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改造。学习者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中螺旋发展。在这种终身教育的理念下,教育不再指狭义的围栏内的学校教育,不再指书本上的知识,不再是满足于单纯的学历教育;而是集导向性、自发性、终身性、发展性为一体的学习经历,终可实现自觉自发的人人可学、共享资源的处处可学、持续发展的终身可学,即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实现任何形式的教育。
二、学分银行的政策沿革
国家力推学分认定制度,学分银行的政策制度建设已经远远超出实际操作层面的含义。200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意见》提出“建立校际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和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之间学分相互承认机制”;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逐步实行学分制,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分教育银行,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如分阶段完成学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立学分银行制度”;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職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定,设立学分银行”;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探索实施试点工作,制定符合国情的资历框架”。
处在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分互认更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创建理念的重要体现。终身学习让每一位学习者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学以致用,是集合职业知识、技能、精神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
三、专业教学标准的出台为学分银行的实施提供可能
(一)开启专业教学的标准化体系
为加强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国家组织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现行高职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专业标准能够为学分银行的有效实施提供可比标准。标准非常明确地规范了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素质、知识、能力)、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教学基本条件、质量保障等要素的标准,为各区域同层次同专业的办学提供了更多的规范性和参照标准,也为实现同层次和同课程的学分互认提供保障。
专业教学标准中明确专业对应的行业,明确主要的职业类别和主要岗位群(技术领域)以及学生修读后建议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一要素为院校的人才培养基本规划了人才属性和面向。课程设置中明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且涵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在此基础上也非常明确地提出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再次强化核心课的课程标准。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专业教学标准中被重点提及,与此同时出台了部分专业的《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强化了对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的执行力。
(二)构建同层次同课程互认体系
本文主要描述高等职业院校间相同层次的学分互认。考虑到不同层级的院校专业教学标准不同,课程实施标准也会大相径庭,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定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学分互认的难度较大。但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标准陆续出台后,可为不同区域、院校之间的课程体系划定相同的标准,在相同课程或者相近课程之间实行学分互认。
四、实施学分银行的建设路径思考
(一)组建院校和校企联盟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区域性显著,区域的经济布局决定职教的发展方向。本研究做大胆假设:形成院校联盟和校企联盟。
1.院校联盟
院校联盟内涵为区域内外职业院校间联盟,可共享优质教学基本条件,从形式上分为区域内联盟和区域外联盟。
(1)区域内院校联盟
区域职业院校专业布点前五位的优势专业(布点院校数、在校生规模)分别有:会计(15所,15011人)、物流管理(14所,4534人)、电子商务(13所,4181人)、电气自动化技术(12所,3903人)、计算机网络技术(11所,4237人)。优势专业可在布点院校之间形成区域内联盟,共享基本教学条件中的“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和优质实训设施,理实一体课优质资源。
(2)区域外院校联盟
区域职业院校的专业布点后五位的新兴专业(布点院校数、在校生规模)分别有: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技术(1所,18人)、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1所,71人)、节电技术与管理(1所,88人)、嵌入式技术与应用(1所,92人)、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1所,164人)。个别院校率先备案新专业且开始招生培养,但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可借鉴经验少,院校间可形成区域外联盟,共享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等优质资源。
2.校企联盟
职业院校按照国家战略发展要求,把握产业变革方向,围绕重点领域设置专业,以期培养出更多产业急需的人才。类似药品生物技术、风力发电工程技术、飞机机电设备维修等紧缺专业布点院校少,在校生规模小,又为新兴前沿领域,能够为区域经济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拓展新兴产业增长空间,抢占竞争制高点。紧缺专业可由区域内职教集团和行业指导委员会牵头,完成区域内外的校企联盟,是平衡需求侧(企业)和供给侧(院校)之间、需求与产品之间的关键要素。校企联盟可以共享优质实训课教学设施、理实一体课、专业拓展课程,学分认定模式是学分当量。
(二)制定课程标准,组织实施教学
1.依据专业标准,确定课程认证单元
联盟的组建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院校内外、校企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联盟内成立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职业院校专业领军人物、专业带头人、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研究人员组成,负责甄别、确定课程认证单元,审核课程资源,形成“校、企、研”多维认证共同体(见下图)。
2.灵活应用教学模式,实施课程单元教学
以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中理实一体课程办学特色,属于基础课程或核心课程)。课程认证单元通过课程指导委员会审议后,通过在线开放课程系统发布,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其一,优势专业提供实训课、理实一体课教学资源,多采用线下教学模式;其二,新兴专业借势域外优势,域外院校提供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教学资源,多采用线上教学模式;其三,紧缺专业校企联盟,共享实训课、理实一体课、专业拓展课程优质资源,多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三)确立学分认证标准与模型
1.确定联盟,预约课程
院校在运行学分认证的过程中,应确定分属联盟,若为域外联盟,可精选联盟院校推荐的优质联盟课程,提前预约上课时间和组织形式,按照学习系统的学习要求完成学分修读;若为域内联盟,既可选择在线学习,又可预约实地学习;若为校企联盟,需要在企业课程平台提前预约时间,这样的修读方式较为灵活,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需院校和企业提前做好沟通协调,确保院校培养和企业生产相融合,真正意义上实现校企融合。
2.多样修读,获取学分
学生获得学分的途径由单元向多元转换:一是通过学习时间累计折算学分。在课程平台由系统自动记录学习时长,学习者修读的课程只要满足在线时间达到规定课程即获得课程学分,此类课程建议为专业拓展课;二是通过课程考试获得学分。学习者完成网络在线学习,通过过程和终结性考核,取得成绩即获得课程学分,此类课程建议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三是通过现场教学测试或技能测试,由企业根据学习者实际操作效果打分,再由院校确定学分当量,组织认定,此类课程建议为实训课、理实一体课。
3.严把标准,学分当量
不同类型的课程对修读的学分要进行分类的标准把控和转换,也就是转化为学分当量模型。对院校联盟开设的课程,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训课、理实一体课将课程学分标准化,转换为标准学分后计入学生学习成绩,并后续转入学分银行;校企联盟内的实训课、理实一体课、专业拓展课,建议院校转化为学分当量后,增加“职业素养”分数权重,此项分数由企业教师给出,得到的综合分数再进行标准化,即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最后学分。
学分银行的建立是基于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之上,由此学分银行记录的不仅仅是个体在学期间的成绩,而且是贯通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修读历程。这个历程里有学习者的学校修读成绩、参加社会培训成绩、参与企业实践经历、个人继续教育成绩、职业资格证书及资质记载,乃至于终身学习的每个节点成果。学分银行的研究逐渐起步,以职业教育为切入点的学分银行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本文从专业教学标准着手,初探学分银行的建设路径,从而促进区域、院校、企业、行业的有机平衡。
参考文献:
[1]孙冬喆.中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設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王春晓.“学分银行”对学生学习方式影响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