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肖敏
[摘 要] 在分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体验式教学法的特点,提出“体验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采用生涯工具、经验分享、生涯人物访谈、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社会调查、实践体验等方式加以推进。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体验式;就业指导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016-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而就业指导课是一门为学生就业服务的课程,高职院校将面临一场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同时引发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对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现状、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方式方法等内容的思考,在实践中探索适应新时代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体验式教学法的特点,提出“体验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以期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和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部分由辅导员兼任,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缺乏企业工作的经验以及没有对口的专业背景,难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二)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单一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形式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操作为辅,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内容方面侧重讲授就业中的共性问题,没有依据学生差异和专业特点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
(三)个别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就业指导课程学时少,难以满足就业指导全程化、系统化、专业化的需求。个别学生有不重视该课程的心态,觉得专业课比较重要,认为只要把专业知识学习好就行了,或者觉得就业一事还遥远,于是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为就业提前做好准备。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特征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亲历性”“主体性”“情景性”等特征,強调学生的亲身实践和情感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表明,人们对阅读过的内容能记得10%,对耳朵听到的信息能记得20%,但是对所经历过的事却能够记得80%。将体验式教学法运用到就业指导课程中,创设就业问题和活动情景,学生在体验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发现和领悟理论知识,在体验活动中培养就业观念、团队精神,增强就业能力和提高职业素质,最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三、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就业指导课的意义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体验式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积累知识,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引起学习的兴趣,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学以致用,提高教学质量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课程。而体验式教学中创设的体验活动或真实情景能有效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掌握相关的技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生在体验式活动中实现情感体验内化为理论认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
四、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中的具体应用
(一)生涯工具
常用的生涯工具有生涯刻度尺、生涯幻游、环游兴趣岛、生涯九宫格、价值观市场、平衡轮等。教师根据某一模块的生涯内容使用相关的生涯工具,以体验和探索所学习的内容。比如在自我探索模块,可以采用“环游兴趣岛”游戏,教师给出六个不同环境的岛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按学生第一选择的岛屿进行分组,组员交流为什么选择这个岛屿,探索大家有什么共同兴趣和感兴趣的职业,归纳出关键词,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身兴趣,寻找自己理想中的职业。在自我探索模块可以使用平衡轮工具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估量化,了解自我,制订提升能力的计划,从而提升学生的执行力。
(二)经验分享
经验分享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分享在体验活动中的感受、体会和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的收获。如在课堂活动“分享成就故事”中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分享经验体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反省自己存在的不足,可以为学生应对求职问题做充分准备,增强其求职信心,提高求职成功率。教师也可以邀请优秀学长和毕业生到课堂上分享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等方面经验,现场互动提问交流。通过朋辈交流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相关的就业观点,从而促进学生主动了解职业世界,激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三)生涯人物访谈
在职业世界探索模块,可以采用“生涯人物访谈”活动形式。学生通过面对面、电话、网络等形式与目标职场人物交流,向他们了解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薪酬水平和需要的技能等,这种活动便于学生“近距离”地认识职场,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职业是否与想象中一致,以及找出自己与目标职业之间的差距,以便在大学生活中及时弥补差距,提升职业素质,为就业做准备。
(四)角色扮演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逼真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置身于情境中,认真感受角色的心态和行为,仔细体验行为的实践过程,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的内化。比如在面试技巧模块采用角色扮演法,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别扮演招聘者和应聘者。扮演招聘者的学生通过深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等方面的要求从而设计好招聘岗位、招聘要求、面试问题,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他们进一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了组织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应聘者的表现过程中学习应聘的技巧和策略;扮演应聘者的学生则在模拟应聘过程中加深对角色的认知,同时培养自己的职场应聘礼仪、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五)无领导小组讨论
无领导小组讨论法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求职者进行集体面试,5~9名求职者组成一个小组,成员地位平等,不指定领导者,也不指定座位,在规定时间内对给定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有关信息,并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面试官在一旁仔细观察各个求职者的行为表现,并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服能力、处理人际关系技巧、抗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和决策等要素进行评分,从而根据其综合能力做出判断是否达到拟任岗位的要求,以及其情绪稳定性、发言主动性、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是否符合岗位的特质需求。同时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教师则及时从学生的表现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技能和素质水平,实现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六)社会调查
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索性、参与性、实践性。社会调查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调查任务。教师设计贴近社会现实的调查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实现人职匹配。如在“职业环境探索”教学模块中,教师要求学生调查互联网行业的特点、发展趋势、企业分类、核心职位、职位的招聘要求、日常工作(典型的一天)等,并分析其职业发展路径。学生分成小组明确调查目的后制定调查方案,分工合作,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或者走访企业和访问校友等途径搜集相关信息,然后整理、统计、分析材料,最后匯总信息,撰写调查报告。教师再对小组调查报告进行考核、点评。采用调查分析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自觉认识社会的真实情况,准确把握市场脉搏,提高交际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实践体验
就业指导课不仅需要理论讲授,还需要实践体验。通过实践体验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探究学习、锻炼、提高。如高职院校开展各种各样的专业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等,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切实提高职业能力。再者高职院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企业资源,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调查、实习,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企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更加贴近职业工作环境,为就业做好准备。在就业指导课中还可以带学生观摩、参加招聘会,拓宽和丰富学生的就业视野。在实践体验中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注重多维度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及个体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
(一)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的观念决定教学的模式。高职院校培养践行体验式教学法的教师队伍,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教师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深入研究,定期组织集体备课,教师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高教学能力,优化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平时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所思所想所需,从而设计既贴合课程又符合学生兴趣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反思,真正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
(三)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加大学生体验过程的考核力度,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情况、发言情况、参与实践情况纳入考核内容中,如根据学生每次发言的情况和创新性等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兰红,李玉雄,廖辉天.就业指导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3).
[2]殷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验式教学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3]王薇.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J].滁州学院学报,2016(2).
编辑 冯永霞